分享

素说《论语》:八佾篇(十六)

 素說 2022-05-26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八佾第三

0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二、释 解  

先师说:“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彰显着'仁之为人’的人文谐和的内在信实。射礼展示的射不主皮,就是让人们通过'不以射中箭靶为目的’的射礼,去涵养内在于心的尚德文明的信实,让人们摈弃'以个人体力的强弱而分优劣胜负’的勇力文化。'崇尚仁德,不崇尚勇力’是自古如此的一贯之道啊!”

  三、释 字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凡皮之属皆从皮。符羁切。,古文皮。,籀文皮。

《广韵》:皮:肤也。《释名》曰:“皮,被也。被覆体也。”亦姓。符羁切。

汉字“皮”金文从又(手),像用手剥扒兽皮之形,隶变后而成为记号字。林义光《文源》:“皮象以手剥取兽皮形。皮、为不同音,非'为省声’。”周法高《金文诂林》:“许谓为省声,实乃省形之误。”高鸿缙《中国字例二篇》:“原为兽皮。象手剥兽皮之形。后亦谓人皮肤之皮。”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本义为剥取兽皮,引申为在外之意。”本义为剥取兽皮,亦指剥下的兽皮、加工后带毛的兽皮、兽皮制品、裘衣、兽皮制成的箭靶等。引申泛指人或动植物的表皮。引申指剥开、表面、表面的、外表、表层、肤浅等义。

《说文》:科:程也。从禾从斗。斗者,量也。苦禾切。

《广韵》:科:程也,条也,本也,品也,又科断也。苦禾切。又苦卧切。

汉字“科”从禾从斗,禾,指区分出禾类的等差类别;斗会以量区分等差、品类之意。本义为衡量禾谷以分出等级,引申为等级、品类、条目,又引申为标准、法规、科断、判决等义。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先师对“入太庙,每事问”的“是礼也”的叙说教导,让人们体悟礼乐随世俗人情的损益流变,从而把握礼乐损益流变中的“择善而从,弃不善而避”的“郁郁乎文哉”之道。本章通过先师“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郁郁乎文哉”的“尚德不尚力”的礼乐文明“古之道”。

先师说:“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彰显着'仁之为人’的人文谐和的内在信实。射礼展示的射不主皮,就是让人们通过'不以射中箭靶为目的’的射礼,去涵养内在于心的尚德文明的信实,让人们摈弃'以个人体力的强弱而分优劣胜负’的勇力文化。'崇尚仁德,不崇尚勇力’是自古如此的一贯之道啊!”

本章需要注意有三:一是“射不主皮”之“射”是“射礼”之射,不是“射击比赛”之射,因此,“射不主皮”之射是射礼之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之射是指射艺的竞技之射,不是一回事。“射不主皮”字面文本意思当是:“射箭不以射中靶心兽皮为主”,不是“射穿靶心兽皮(贯革)为主”。黄怀信《论语新校释》中释“'礼射’,礼仪性射箭。'主’,以为主要目的。'皮’,指箭靶。皮为之,故曰皮。'不主皮’,谓不以射中箭靶为主要目的。礼射不主皮,言礼射与一般赛射性质根本不同。《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胜者又射,不胜者降。’”杨伯峻《论语译注》注:“'皮’代表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着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最中心的又叫做'正’或者'鹄’。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皮侯与否为主。《仪礼·乡射礼》云,'礼射不主皮’,盖本此。”王熙元《论语通释》释:“'射不主皮’的意思是:射礼的主要意义,在观摩礼仪容止,表现优良的德性、美好的风度,而不专在射中目标。”二是注意“为力不同科”是指礼乐不以人体力的强弱不同而分优劣,突出了礼乐之本的“尚德不尚力”,“科”是优劣评判标准之意。译解为“人的体力强弱不能强求一律”,或“人的体力强弱不一样”,所突出的是对外界同一性的要求,没有彰显出礼乐“尚德不尚力”的“仁之为人”的主动之根本,因而这样译解不妥。将“力”释为“力役、征用劳役”是牵强附会之解,力役何能称为力?丁纪《论语读诠》说:“力之大小,则有人所不能勉者。射若尚力,则礼岂不为力大势强者专?而力小位卑者遂与礼无关乎?射不尚力,则礼含一切人一切事,且在人足以自为之范围,无出自为以外者。尚力易启杀伐、尚霸追,正儒者所深戒。”三是注意“古之道”是指“尚德不尚力”是自古至今的礼乐文明之道,不是单单说这是“古时的射箭之道”。孔子所说古之道,是礼乐一以贯之的仁德之道。礼乐展现的是文明,实践的是仁德。唐文治《论语大义》:“言'古之道’者,盖古之道即古之礼,夫子以古礼告当世之人,欲其尚德而不尚力,非徒慨叹之而已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