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道丨笔记】几种特殊类型的大B细胞淋巴瘤(附下期中山医院病理科30周年系列公开课直播预告)

 JUN1854 2022-05-29 发布于江苏

上期课程回顾



上一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30周年系列公开课”的课程中,葛晓雯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几种特殊类型的大B细胞淋巴瘤,详细介绍了三类特殊类型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内容。



内容摘要



 富于T和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 背景中有多量的T细胞和/或组织细胞。

  • 可以为原发,但目前的观点认为其起源于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性霍奇金淋巴瘤(NLPHL)。鉴别诊断时后者累及部位少,而前者为系统性疾病。

  • 一般起源于淋巴结。

  • 可有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

  • 发现时一般分期较晚,治疗后易复发。

  • 形态上为较多T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背景上分散的大B细胞,一般不成片分布。

  • 与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性霍奇金淋巴瘤(NLPHL)相比,肿瘤细胞形态更多样,可以为中心母细胞样、免疫母细胞样或Reed-Sternberg(R-S)样细胞。

  • 背景组织细胞温和、非上皮样。嗜酸性粒细胞与浆细胞一般不易见到。

  • 一般为弥漫分布不成结节状。

  • CD20、CD79a、CD19、BCL-6呈阳性表达。

  • CD30、CD15、CD138一般阴性。

  • 一般IgD阳性的套区缺失及滤泡树突网的消失也可以帮助鉴别。

  • 一般EBV阴性。

 EBV DLBCL

EBV DLBCL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

  • 东亚及拉美国家更多见。在亚洲国家没有免疫功能缺陷的DLBCL患者中,EBV DLBCL的发病率约为8-10%。

  • 男>女(1.4:1)

  • 70%患者表现为结外症状(最常见于皮肤、肺、扁桃体和胃),同时伴或不伴有淋巴结的累及,30%的患者仅表现为淋巴结症状。

  • 一般>50岁患者以结外症状为主,而年轻患者以淋巴结累及为主(89%)。

EBV DLBCL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EBV激活了B细胞的NF-κB通路,引起mum-1上调,Bcl-6下调。这解释了EBV DLBCL的non-GCB表型。

  • EBV激活了MAPK及P13K/AKT通路。

  • LMP1(EBV潜伏膜蛋白1)还可以诱导Bcl-2的表达。

  • EBV可以诱导IL-10的表达,从而刺激B细胞的增生及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

  • FISH研究表明MYC、BCL2、BCL6及IGH等基因的易位率较低(<15%)。

  • LMP1可以激活NF-κB通路。

  • EBNA2(EBV核心抗原2)能激活NF-κB和AKT通路。

  • PD-L1、CD28受体家族成员,在许多侵袭性淋巴瘤表面表达,也包括EBV DLBCL。其由LMP1通过STAT3、AP-1及NF-κB通路诱导。

  • 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一种能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的具体免疫调节作用的酶,也表达于EBV DLBCL肿瘤微环境中的组织/树突细胞中。

EBV DLBCL的诊断

  • EBV DLBCL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系,瘤细胞多为一致或多形性的大淋巴样细胞,包括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霍奇金及R-S样肿瘤细胞。

  • 肿瘤通常分为多形性和大细胞两种形态亚型。

  • 多形性亚型中大淋巴样细胞散在分布或“镶嵌”在反应性的背景中,背景多为反应性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

  • 大细胞亚型以大淋巴样或转化的单一形态细胞区域为主,融合呈片状,背景细胞相对较少。

  • 两种病理亚型均可见广泛的地图样坏死。

  • 瘤细胞以血管中心性或血管破坏性的模式浸润。

  • 两种亚型混合或组合存在的情形并不少见。

EBV DLBCL的免疫表型与基因重排

  • 阳性:CD20、CD79a、CD19、CD22、PAX5、Mun-1、CD30(40%-100%)、BCL-2、Ki67(一般>70%)、六种EBV的核抗原(EBNA1,2,3A,3B,3C和LP)、三个EBV膜蛋白(LMP1、2A和2B)和EBER(需在大多数肿瘤细胞表达)。

  • 阴性:CD10、BCL-6、CD15

  • B细胞克隆性重排阳性(60%)

  • 有30%病例存在T细胞克隆性重排,注意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鉴别。

EBV DLBCL的预后

  • 与EBV阴性的DLBCL相比,其OS更低(25% versus 65%)。

  • 多形性型较大细胞型预后好,多形性型复发后可表现为大细胞型。

  • IPI评分的作用有限。

  • 年龄>70岁和B症状是可靠的预后因素,不伴有、伴有1种或2种预后因素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6、25及9个月。

  • CD30阳性与预后差有关。

  • EBNA2阳性与预后差有关(Ⅲ型潜伏性感染)。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

概述

  •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为浆膜腔积液而没有明确的实体病灶。

  • 最常见的部位是胸膜、心包膜和腹腔膜。通常只涉及一个体腔。

  • PEL的这种限于体腔的生长方式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临床表现

  • 患者通常在没有淋巴结或器官肿大的情况下出现积液。

  • 大约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患者伴发卡波西肉瘤,并且CD4 细胞计数通常较低。

  • 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和腹水,患者通常有B症状。

  • 偶发病例与多中心的Castleman病有关。

  • 腔外PEL发生在HIV感染的早期,表现出严重的全身症状,全身性淋巴结病和多结节外受累,患者经常表现出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镜下形态

  •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散在分布,体积大,核圆或不规则。

  • 核染色质深染,可见明显的核仁和可变量的胞浆,胞浆深嗜碱性,部分细胞胞浆内可见小空泡。

  • 细胞的外观范围从免疫母细胞(圆形核,中央明显的核仁)到浆母细胞(胞浆量丰富,有时含核周空晕)到间变型(大而圆或不规则形,奇异、多形的核),也可见多核和R-S样细胞。

  • 核分裂像易见。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免疫表型

  • PEL细胞免疫表型典型地显示“null”(“非T非B”)淋巴细胞表型,表达LCA,但缺乏常规B细胞(包括表面和胞浆免疫球蛋白、CD19、CD20和CD79a)和T细胞(CD3、CD4和CD8)标记。

  • 显示淋巴细胞活化的各种标记(CD30、CD38、CD71和HLADR)和浆细胞分化标记(CD138、EMA、VS38c、mum-1)。

  • BCL-6通常阴性。KI67增殖指数高。

  • K、入染色通常较弱。

  • 在少数情况下,通过流式细胞术、PEL细胞的T细胞标记异常阳性,例如CD45RO(90%),CD7(30%)和CD4(20%)。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鉴别诊断

图片

表1来源:Korean J Pathol.2014 Apr;48(2):81-9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