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占领德国并认真研究了敌人整个迷宫般的地下工厂之后,盟军才算真正见识了德国先进的航空技术。在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州的莱克镇,盟军还发现了50架新型喷气式战斗机样机——海因克尔公司的He-162型。 ![]() 位于地下的HE-162“火蜥蜴”战斗机的总装厂 这是一种轻型喷气式战斗机,在其机身上部的吊舱里配置了1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盟军在萨尔茨堡发现了更多的飞机,这些飞机原计划与阿道夫·加兰德所指挥部队的Me-262型飞机并肩作战。He-162型是德国空军用来进行垂死挣扎的空防战机,它从设计到首飞仅仅历时10周,大多数样机都配置给了德国空军第1联队。这些飞机的作战试飞任务由He-162型战斗机试飞大队承担,指挥官海因斯巴尔上校是220名德国超级王牌飞行员中的一员,在这些王牌飞行员中,其中有16人因试飞Me-262型获得超级王牌这项荣誉; ![]() Me-262是最早投入战斗的喷气式战斗机 同时,还有22名德国飞行员因驾驶Me-262型至少击落5架盟军飞机而获得该称号。然而,不管是Me-262型还是He-162型战斗机,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其他更多的先进战机有的还在设计之中,有的已经进行组装。其中,Do-335型已完成样机试飞并投入生产。Do-335型是一种新型飞机,它由配置在机体前后的2台DB-603型发动机提供动力,座舱前后两侧各装1门30毫米M-103机炮,航速每小时450英里(724公里)。倘若Do-335型飞机能够提前几个月进入批量生产,必将对盟军构成严重威胁。 ![]() 组装完成的Do335,已来不及拯救岌岌可危的局势 盟军的喷气式战斗机和德国有所不同。到二战末期,盟军飞机走的是一条传统的发展道路。除使用涡轮发动机作为动力之外,英国格罗斯特公司的“流星”式战斗机的变化极少,稍作改动就发展成为性能极佳的Mk-Ⅲ型战斗机,并于战后随即装备了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的15支中队。 ![]() 英军入役的首款战斗机参加过追击V1飞弹的行动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几周内,装备该型飞机的第616、第514中队在比利时进行了对地攻击实战检验,随后以“流星”式Mk4型战斗机的定型机型投入现役。Mk-IV型战斗机配置了2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德温特”式5型发动机,于1947年4月首次试飞,并于11月再次进行试飞,以606英里(975公里)的时速刷新了世界纪录。 ![]() 英国皇家空军入役的第二种喷气式战斗机“吸血鬼”战斗机 英国德·哈威兰公司的“吸血鬼”式战斗机也属于一种传统设计,其造型比较简单,包含一个发动机座舱、一个轻型前后缘简易尖翼、一对机尾输油管和一对垂尾。DH-100型“吸血鬼”式战斗机的设计工作始于1942年5月,1943年9月20日,原型机进行了试飞,但到了1944年春季,它就成为了盟军第一架时速达500英里(804公里)的飞机,且飞高范围比较大。“吸血鬼”式战斗机首批生产型于1945年4月开始飞行,1946年交付第247、54和72中队使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吸血鬼”式F.3型是一种远程作战型战斗机,该型飞机配有翼下油箱和1台德·哈维兰公司生产的“戈柏林”2型涡轮发动机,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 ![]() 二战末期装备的暴风式战斗机已经达到活塞式战斗机性能的顶峰 除了“流星”式和“吸血鬼”式战斗机之外,在二战结束初期,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和驻德国的第2战术空军还迅速装备了活塞式战斗机(使用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战斗机),比如,“暴风”式Mk-3型战斗机配置的就是1台“布里斯托尔”星形发动机,此外还有“暴风”式Mk-VI型和“喷火”式改型等等。此外,德·哈维兰公司当时出品的“黄蜂”式战斗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双活塞式战斗机,它甚至达到了英国活塞式战斗机的发展顶峰。1942年,由于远东部队需要远程护航战斗机,“黄蜂”式战斗机就以执行这次鲜为人知的冒险行动为起点,开始了它的服役生涯。但由于“黄蜂”式F.1型战斗机生产的延误,到1946年只生产了60架。随后的132架“黄蜂”式F.3型战斗机装备了皇家空军4支一线防空中队,直到1941年才退役。其中大部分被派到远东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打击马来半岛的恐怖主义运动。 ![]() 美国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P80“流星” 和英国皇家空军一样,战后美国也装备了性能优异的活塞式战斗机,如P-51型“野马”式和P-47型“霹雳”式战斗机等。美国第1架能够进行全天候作战的喷气式战斗机是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P-80型“流星”式,和英国的同类飞机一样,它也严格遵循了传统设计,在战后5年内成为美国战术战斗轰炸机中队和战斗截击机中队的主力战机。根据设计方案,XP-80型原型机将主要配置德·哈威兰公司的H-1型涡轮发动机。该型飞机于1943年7月交付,1944年9月进行首飞,整个过程只花了143天。1945年4月,YB-80型战斗机派往英国装备第8航空队;另外还有2架派往意大利。不过直到二战结束,它们始终未能参加欧洲的空战。1945年底,先期生产的P-80A型战斗机进入美国陆军航空兵第412战斗机大队服役,1946年7月,该大队更名为第1战斗机大队,下辖第27、第71和第94战斗机中队。1947年,P-80B型取代了P-80A型,其主要生产型为F-80C型(代字由“Pursuit”的首字母“P”改为“Fight”的首字母“F”,在逻辑上更为贴切)。一些配备F-80A型的战斗机大队划归新组建的战略空军司令部,负责美国的战略核打击任务。截至1947年底,战略空军司令部下辖5个战斗机大队,每个大队拥有75架飞机,其中3个大队配备F-51型“野马”式,另外2个配备F-80型“流星”式。装备“野马”式战斗机的大队为: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的第27战斗机大队(下辖第522、523和524战斗机中队);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空军基地的第33战斗机大队(下辖第58、59和60战斗机中队);新罕布什尔州格林内尔空军基地的第82战斗机大队(下辖第95、96和97战斗机中队)。装备F-80型“流星”式战斗机的大队为: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的第4战斗机大队(下辖第334、335和336战斗机中队)和密歇根州塞尔弗里奇空军基地的第56大队(下辖第61、62和63战斗机中队)。1947年7月的第三周,大卫·希林中校率16架F-80型战斗机驰援欧洲战区,展示了第56战斗机大队的作战能力。当时,大卫·希林中校从塞尔弗里奇空军基地升空,飞往苏格兰西部群岛的斯托诺维,途经拉布拉多、格棱兰岛和冰岛,整个跨大洋飞行历时5小时5分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