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华侨眼里的道路粗暴施工:行人通行权被漠视

 作家楚夫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交通施工经常造成人车混行

华侨陈生从海外归来,一直关注家乡民生,见了我,开门见山:“看到城区几个路段交通施工都没有人车分流,行人过马路也不考虑,这是交通法规不允许的。”

陈生的说法令我吃了一惊。

城里到处是交通工地,开车多有不便,往往要绕道行驶。但我很少步行,对行人的诉求缺少关注。听了他的说法,忽然意识到,建设者似乎漠视了行人通行权。

继续听陈生讲述细节。他说,雍景园小学旁边博爱路施工,直接就把路封了,而且施工可能要两三年,根本没有人行过道,完全没有做长期准备。

正在施工建设坦洲快线的城桂路上,一辆公交车坏掉了,乘客多是理工学校学生,不得不下车走回学校。经过没有封闭的那一段,没有人行通道,人和车混行在狭窄的路面上,非常恐怖。

他说,两年前看到,道路施工考虑了行人,但这两年发现,几乎所有路面施工都没有给行人和电动车留下通道,人车不分流,这样很危险。不仅如此,一些施工路段临时通道坑坑洼洼,有的被挖烂,而环保法规要求施工路段临时通道要铺设水泥路面,不能裸露泥土。

他建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关注这些民生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推动相关问题解决。

陈生说起在国外和香港看到的施工现场,按照香港标准和西方国家标准,路面施工不仅要辟出专门的人行通道,还要加上上盖,防止建筑物上坠落物砸到行人。

说到这,他像想起了什么:“你有没有注意到路边花坛和路沿石?”

我立即想起来,聚豪园小区,东门路段以前都是停车位,停满小车,后来改造成绿道,砌上了高高的路沿石,小车再也开不上去了,也就没有人停车了。

不料,他说出的却是另一个问题。他用手比划着高度说,有的路沿石这么高,有几十公分,用的还是大理石,有的大理石要几百上千块钱一块,就是为了美观,不仅浪费,还阻挡了小车紧急避让。

他说出了花坛和路边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在紧急情况下,给救护车、消防车让道时,应保证车辆能开上花坛和路边,因此,路沿石按要求是要限高的。

陈生以华侨的比较思维,发现了家乡城市的人文缺失。我知道,背后藏着这座城市的规划和交通建设短板,只是这两年交通大建设弥补短板,大干快上中忽视了交通建设文明。

许多年前,这座城市定位平面化发展,摈弃立体交通,人行天桥和下穿隧道被长时间放弃。而平面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在摊大饼式布局中,遭遇土地资源瓶颈,只能严格限制道路宽度和车道以节约土地。

在机动车不发达的年代,部分新城区主干道辟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这些路段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

到了机动车爆发的年代,机动车道不够用了,于是取消自行车道,把自行车逼上人行道。

进入电动车时代,介于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电动车成为城市怪兽。许多电动车挤上机动车道,与机动车抢道争先,加大机动车道负荷,拖慢机动车道通行效率。更多电动车飞驰在绿道上,经常鸣笛呼叫路人闪开,惊得行人躲躲闪闪,成为人行道最大不安全因素。

在电动车迅速普及的当下,电动车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左冲右突,加剧了人车混行状态,这是城市的一笔交通欠账。与有识之士交流,结论往往是无解。

想起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作者以东西方比较思维看中国,读者看到的是一个西方人的大惊小怪。

有些错误是历史犯下的,需要当下的人承受。只是希望,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过去的教训能转化成今天的经验。

2018-12-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