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内容二三议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5-31 发布于湖南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易经》,又称《周易》,其古则称《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三玄之冠”,与《诗》《书》《礼》《乐》《春秋》并侪,今已盛行海内外。它“《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经-系辞上》);它“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易经.彖上》);并“推天道以明人事”“《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可见其作用之大,影响之广。然而《易》、《易经》与《周易》并不是一回事,今人常将它们混为一谭,且《周易》有逐渐取代《易经》名谓的发展趋势。这是错误的,亟应予以厘清诂正。

“易”以及后来的《易经》,其内容是“易以道化”(《史记.太史公自序》)、“《易》以神化”(《史记.滑稽列传》)、“故《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汉书.律历志》)。我们通常说的《易经》,是指64卦386爻(含二用爻)《易经》,它包括卦爻画、卦名、爻辞。《易传》包括《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序卦》、《说卦》、《杂卦》,共十篇著作。但《易经》《易传》出来晚,是“易”的鼎盛期,也是易学的主体。另外,大凡研究探讨“易”(尚未成书成经时)、《易经》、《易传》的著作,也是属于易学范围。同时,由于“易”的古老难辨,一些神话传说,也要吸取合理的部分,认真考究之。

易理论出自太一(或谓泰壹氏),这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没有正式的文字资料,也没有相应的考古实物为证,但可以依据现有的易理论进行推论,当是应该的。当然,由于没有这些资料为证,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为泊来品的可能。比如距今6000年的苏美尔人的楔形字,颇与古《易经》的卦画有关系。由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是比较成体系的,故不能排除早期楔形文字的传入。另外美洲印第安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就很有易理论的表现,而且还传流至今。太一,就易理论来说,是一阴一阳爻,但这一阴一阳爻的发现,奠定了古《易经》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应该是古人的重大发现创造。太一,又是创世神的代名词,与混沌、盘古、太极、无极、道、盘瓠等一样,同属创世神范畴。故太一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创世神,二是古《易经》的初始基础。太一最初可能是表示方向,是正中心,表现执着如一,不能徘徊不前,左右摇摆,否则就达不到目的。所以,后来作为卜筮,用以决疑。古大庭氏的二阴二阳即二仪四象,只不过是表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伏羲氏的八卦,就是进一步的八个方向。夏朝诸侯国有易氏的六阴六阳《易经》,既是物理空间方向的细化,也是人伦社会的反映。当然,古《易经》仅表现了古代中国的排列组合科学原理、天地日月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哲学上的正反合统一的辩证法。但各朝代应用不一。伏羲氏以前俱是表现方向,与天象自然有关。炎帝虽为太阳、火神,但仅在地上物草。黄帝“迎日推策”,是两相结合的。尧帝“晷日”“期年三百六十又五旬”,并用以治政,当是有历史文字记载的崇日派。夏启帝可能是炎帝之后,则一反尧帝“晷日”,转移到地上,其“社”,就是一种对土地的祭祀崇拜。商的卜龟,转向动物。周筮又回到炎帝的重视植草物。只有重自然天象,方是易理论的某一种正确表现。而中国古代的易学,没有真正地研究易理论的另两种主要表现,那就是排列组合科学和正反合统一的哲学辩证法。由于自然天象是人类的共同点,人人都要与之打交道,故只得到一个表面基础。而真正的科学哲学发现即排列组合科学和哲学正反合统一的辩证法,却遗憾地未能涉及。更由于春秋战国(或汉初)尤其是隋唐以来,或出于某种政治企图(如王莽尊周尊孔),人为干预(《隋书·经籍志》《周易正义》),欲将周代的易理论实践(多是卜筮)即《周易》褫夺古《易经》“群经之首”地位,欲在名称上偷梁换柱,贪天之功为己有,总体上延缓了古《易经》理论予人的科学哲学原理理解分析,卜筮迷信盛行,结果让人家科技捷足先登,这是一个中国文明史上的悲剧,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闹剧。

                        易经八卦太极图(图自中国百度)



          (易律夫撰于公元2018年88戊戍秋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