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崂山白云洞惨案,还记得83年前那个喋血的日子吗?

 阳光沐浴_77 2022-05-31 发布于山东

1939年春,探寻那个喋血的日子......

图片


好多人之所以知道崂山,是因为蒲松龄讲了个穿墙道士的故事,然后又被拍成一部动画片。许多人之所以知道白云洞,是因为被列入崂山十二景的“云洞蟠松”。


可是在走进崂山深处、走近白云洞,探寻8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之后,人们会发觉,崂山道士不止会穿墙,白云洞也不止有蟠松。


83年前,1939年春天的一个上午,100余名日伪军侵袭白云洞,因为这里是抗日游击武装的枪械修理所,日军在此杀害了四名道士和两名乡民,并导致两名外出归来的道士悲愤投海自杀,侵略者还烧毁白云洞宫观,劫掠了大宗书画文物及其他财物……史称“崂山白云洞惨案”。
而就在惨案发生后,日寇并未罢休。在青岛市档案馆查阅白云洞等崂山宫观庙宇参与抗战相关史料时,发现还有记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日军再次侵袭白云洞,又造成了洞观财产的损失。
从白云洞回来,陆续写了几篇文章,《崂山,那些有血性的树(一) 、(二)、(三)、(四)》, 但还是觉得有些事情得继续寻访查证一下:一是被日军杀害的道士乡民的埋葬地,二是白云洞惨案发生的具体时间、以及死难者的人数和姓名。

第一个问题,将留待再次去白云洞和雕龙嘴村,找知情村民实地了解寻访。这第二个问题,单靠访谈是无法弄清的,因为当时的亲历者、见证者多已离世,而在现有的文史资料中,关于白云洞惨案发生时间、死难者姓名,各方记载并不很一致。

图片

1932年青岛文德女中学生白云洞前留影

尤其是惨案发生时间,1939年春是没有争议的,但具体日期,目前,在史料和媒体上,看到有两种说法。一是农历三月十五,即公历5月4日。二是农历四月二十四,即公历6月11日。

第一种说法的来源,应是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山东崂山白云洞一九三九年被敌寇侵袭损失数目表》,在崂山白云洞青院的文笺上,记载了“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四日”这个日期。而这份数目表是个附件,正文则记载了白云洞道士乡民被日寇杀害、白云洞被焚烧劫掠的经过,正文中,关于日军侵袭白云洞的时间,也记有一笔:“三月间”,并不详具。

图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白云洞前珍贵旧影,不知这位是哪位道长?

民国时,日期已使用公历。这一点,从沈鸿烈的《崂山环游记》可以得到印证。那次环游,前后历时七日。在沈文中,第六日的行程提到:“十月卅一日,是为环游之第六日”。农历月份是没有三十一日的,用的是公历无疑。
沈鸿烈崂山七日环游是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白云洞惨案发生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因此,白云洞青院文笺数目表中所记“五月四日”,应为公历;正文中的“三月间”,似应为农历。

1939年5月4日是农历三月十五,据《崂山抗战》,在有关方面对白云洞山下雕龙嘴村村民实地访谈时,有1922年出生的朱姓村民口述:“记得是阴历三月十五”。

白云洞青院文笺史料和村民口述,相互印证,1939年5月4日(农历三月十五),也就成为正式史料文献中采用的日期。

图片

三十年代白云洞历史图片

但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时,有媒体却提到,白云洞惨案发生时间,是1939年农历四月二十四(公历6月11日)。
这个提法,约略是来自于隋永谞的《崂山鏖战记》,这篇回忆文章收录于《崂山抗战》,注明资料来源《隋永谞将军逝世三周年纪念专辑》。在隋文中,是这样记载的:“(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二、二十三两日我军分路潜匿于岩石丛中,或松树林内,不与日军接触,并可稍事休息。二十四日上午十时许日军一路百余人,蹿赴白云洞,适笔者(隋永谞)率四五两连露宿白云洞左前方之山腰上,侦知日军前往白云洞……乘其不备,突予猝击……”
隋文的四月二十四日,应该跟沈文的十月卅一日一样,使用的是公历。但媒体文章,或许把四月二十四当成了农历,所以才认为白云洞惨案发生时间在1939年公历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四)。
因此,这一说,看来不如1939年5月4日(农历三月十五)可信度高。

但问题是,隋文的1939年公历4月24日,是农历三月初五,与白云洞青院和村民记、述的公历5月4日,农历三月十五,二者相差10天。

图片

1938年日本《东亚画册》刊登的白云洞宫观图片

这两个日期,哪一个更准确?隋文中,4月24日前,还记述了4月20日、21日、22日、23日的数次战斗,24日之后,还记述了25日,以及5月3日、6日、7日、8日、9日、10日的战斗行程,并非孤零零地只记录了4月24日的白云洞战事及日军的屠戮劫掠。应该也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回忆文章,也是有可能记错的。或许,隋将发生白云洞战事的三月十五,记成了三月初五,农历转成公历,5月4日,就成了4月24日。
那么,有没有另一种可能,道士乡民将三月初五记成三月十五?或者,青院文笺损失数目表中的五月四日,是清点白云洞损失那天,而非惨案发生当日?

图片

三十年代白云洞后山历史图片


但不管怎样,综上资料,可以判断,白云洞惨案,发生在1939年春天是无疑的,那一天,或者是农历三月十五(公历5月4日),或者是三月初五(4月24日),而不太可能是有关媒体提到的四月二十四(6月11日)。
但到底是哪一天?单凭现有的资料,还难以最终确定。因此,有必要再继续查寻相关文史资料,并尽可能走访调查当年的亲历者或见证者,以便让这个我们应该准确铭记的日子,不复存疑。
读者朋友中,有谁了解这段历史,或知道相关的知情人,或有可信文史资料?请文后留言或微信后台联系。

图片

这是1933年《第十七届华北运动运纪念相册》中的一幅图片,一位道长站在白云洞前。


除了时间之外,被日寇杀害的道士和乡民姓名,记载也不尽一致。


青岛市档案馆白云洞青院史料记载:惨案中,被杀害的四名道人是史是祥、邹全阳、高全鹏、刘真养;一名厨夫,隋道有(正文中一作隋有道);一名道童,王福子;另有两名道人王真吾、匡真觉,因外出躲过了日军屠杀,但归来后目睹惨状悲恸不已,“越五日”,投海自杀。

图片

  1938年日本《东亚画册》刊登的白云洞道士对弈照片。

而在前所述媒体中,被日寇残杀的,除道长邹全阳外,其余人的姓名分别是:阎全德、王全恩、于真坪、郭真诚和两个佣工,投海道士为王真洁。死难人数与白云洞青院记载一致,但名字不尽相同。


以上两种关于被杀害的道人乡民名字的记载,觉得还是白云洞青院史料更为可信。


此外,在若干资料中,还提到了一位被日军逼着带路到明道观、棋盘石去的道人(一说乡民),因不愿带路,半路上被日本兵刺伤后流血过多死亡。那么,这名道人(乡民)在不在这8个人中?他叫什么名字?

图片

抗战胜利后,青岛市长李先良在白云洞山门外岩壁题字“白云为家”。


历史的真相,还有细节,有时候,因着时间的流逝,还有当事人与见证者的离世,或许永远都不可能还原得一清二楚了。


但即便这样,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就是历史,惨案就是惨案,侵略就是侵略,那些为抵抗外侮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士、义士、勇士、烈士们的事迹,是不应也不会被时间磨灭被后人遗忘的。


他们的牺牲,他们的骨气、血性,都深深镌刻在中国、中华民族的历史里,即便有的英雄,身后并没有勒石立碑,甚至连姓名都是错的或没有留下名字。


我们或者也该感谢那些我们从没见过,甚至平常日子里也很少听说过提起过的人,比如,就像83年前那个春天,三月里,为了崂山、青岛,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今天和将来,而喋血仆倒在白云洞前的道士和乡民。


图片


在此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应该为这些牺牲的白云洞道士、乡民作些什么,再提一下,或许会有更多的人觉得应该这样做:


一是可否找到当年死难道士和乡民的埋葬地,加以修缮,树碑,将他们的事迹及生平刻石纪念,以便人们瞻仰凭吊;


二是可否将白云洞,以及同样为当年抗战作出贡献的神清宫、明道观、华严寺等道观寺庙(包括遗址),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是白云洞为抗战牺牲的道人(乡民),他们毫无疑问是义士、勇士、壮士,那么,他们符不符合烈士的条件,能不能被列入抗日烈士的名录?


四是作为当年青岛地区的主要抗战基地,是否可以在崂山山中建立一个抗战纪念馆,当然,陈列展示的内容,在时间、空间、历史事件和人物上,可以不局限于抗战期间,不止于崂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八十余年前的一段惨案,亦望再次引起共鸣,勿忘国难、勿忘先烈、勿忘那些无名捐躯者。如您是知情者或是有相关信息,敬请留言,万分感谢!

本文编辑源自“看山人”公众号,作者为网友“望之崂山”,原文《白云崂山,还记得83年前那个喋血的日子吗?》,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