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修养之道

 hzcnw 2022-05-31 发布于江苏

一、修养的原则

1.针对血气

在《论语》里面孔子说,君子有三戒。所以我们把君子这个词,要理解为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要直接说是君子。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篇》)

血气就是指身体的冲动;欲望跟本能而言。人不能离开身体。所以你不管在生命的什么阶段,都要小心都要谨慎。孔子这种说法提醒我们,他并不认为人性本善这样一种可能性。所以我们尽量避免把我们后天的一种想法加在孔子口中。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只要活着就要小心。他是很客气,分三个阶段,说三种毛病。事实上很多人头一个阶段就三个毛病一起来了。比如齐宣王,孟子时代有一个齐宣王,齐国是强国。这个宣王有点很令人感动,就是他很诚实,见了孟子,听了几次谈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坦白说了,寡人有疾,寡人有病,他的病不是生病,生病找大夫。孟子又不是大夫,不是医生,孟子是一位哲学家,他跟他说寡人有疾。孟子当然很关心他什么病?三种严重。好色,好勇,好货(得)三种。

孟子的教学方法从孔子这边得到真传。他不会直接说你错了,他问你好色吗?那让天下人都好色,推己及人,男有分,女有归,大家都可以得到好的归宿。你不要一个人好色,后宫佳丽三千,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很好的观念。先肯定好色是一种本性的需求。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好德若好色者也”(《子罕篇》)。所以像这种本能,你要把他它推出去,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他需求的满足。这才是一个当国君应该的做法。

你好勇吗?勇有两种。第一种是匹夫之勇,走在街上,谁瞪我一眼,打一架。这种勇有什么用呢?真正的勇敢是像周文王,周武王,一发怒,天下就安定。那老百姓还怕你不够好勇呢?

那你好货(得)呢?喜欢发财。叫做藏富于民,让天下人都发财。你税收用不完。你自己一个国君发财,老百姓很穷有这样的事吗?你也不敢随便享用。

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说。孔子对于人的理解,一方面很实在。哲学家一定从经验出发, 决不唱高调。这孔子提到说,小心,你在生命的三个阶段都要修炼。让自己能够避免这种严重的缺点。这是第一步,需要的原则针对血气,对于身体要注意。

2.自我反省

因为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心智,会胡思乱想,这时候就要针对你的心思。经常做自我反省。孔子有个学生叫做曾参,曾参就说过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指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叫做忠,跟朋友来往,有没有守信用呢?叫做信。我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好好先做到?叫做传不习乎? 

反省就是要从负面来反省自己,看自己有什么错。而不是去反省,谁害我了,谁整我了,谁在背后骂我了。我们的反省是反省别人的错。这样没什么用的,你只有反省自己的错你才会改善。孔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行没有好好的修养,学问没有好好的研究,看到该做的事没有好好的去做,有不对的事没有改过,这是我的忧愁啊,孔子的修养就从这里开始。一个人如果说我没问题反而有问题;一个人说自己有问题,反而没问题。当然这是老子也说过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因为他把缺点当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3.言行合礼

社会规范其实很具体,最底下的有法律,往上的有礼仪,都是很好的规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篇》)大家都喜欢“从心所欲”,但是这样就很容易违背规矩。所以孔子能做到从心所欲又符合规矩,代表他的言行表现,从小开始就守礼,守到最后,就内化了,内化了以后就变成我遵守礼仪,不是别人要我做,而是我自己要做,做出来就很自然。人生最高境界就是自然等于应该。自然去做的事就是应该去做的事,应该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

二、修养的方法

(一)孔子的自我约束方式

1.吃东西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乡党篇》)就是:“割不正,不食。”肉没有割正,他不吃,我们听上去不可思议。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孔子这么挑剔。我自己年过50以后才知道,因为牙齿不好,肉没有割正的话,有筋,咬不烂,吃了也白吃。但是孔子说他有十样东西不吃,这只是一样,另外九样更清楚,叫做这个肉已经有臭味了,当然不吃了;这个颜色都变了当然不吃了;这个蔬菜季节不对怎么吃呢?这个菜没有适当的配料,怎么吃?

子之所慎:齐,战,疾。”(《述而篇》)强调“疾”第一个斋戒,第二个战争,第三个疾病,这是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古时侯,医药不太发达。最好不要生病,生病的话,恐怕就有危险。所以孔子对于这种药理,对于这种吃东西,他非常谨慎,因为病从口入。甚至外面买的酒,外面买的肉干他都不吃。孔子后来生病了,季康子是鲁国执政的卿,送药给他,孔子说,“丘未达,不敢尝。”(《乡党篇》)意思是总理送药给我,我不懂这个药的药性,我不敢试试看。怎么可以拿自己开玩笑呢?他好意送药给你,你出了问题,你也不会说,这个事请你原谅,来不及了。不要说食物不能乱吃,药也不能乱吃。

伯牛生病了,孔子去看他,从窗户上拉他的手。为什么从窗户上拉手:一个是孔子是老师是长辈,看晚辈不能到病房去,一个是说他的病有传染性,你不能进去,所以孔子从窗外拉他的手,然后说:哎呀,这么好的人,有这么坏的病,我们要失去他了,这是命啊。这就说明孔子是会把脉,一拉手就知道这个脉息已经救不了了。古时侯,念书人,这些都是要懂的,所以孔子对于养生方面,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那等于是他自己收敛。约束自己。现在医学也告诉我们,只要好吃的都不健康,健康的都不好吃。

2.言语需注意

l  “子罕言利、命、仁”

第一个,孔子很少谈到“利”。一谈有利的事,每个人都希望有利,这样好处分一点给我,所以你一谈有利的事,大家心就浮动了,老说做什么生意可以发财,去哪里可以发财,谁还愿意安心的工作呢?

第二个,孔子很少谈到“命”。一个人知道了命以后,他还会奋斗吗?事实上孔子自己也会占卦,在《易经》里面也有写,后代也有很多学者在谈这一点。比如,孔子准备做官的时候呢,就占一卦,发现自己只能当装饰品。他就算了,我就教学生吧。他后来觉得我还是想做官,做得也不错。再占一卦,占到旅行的“旅”,就是说你去旅行,他就周游列国。

第三个比较特别,很少谈“仁”。仁义的“仁”字在《论语》里出现104次,但是大多数是别人问,孔子才回答。孔子很少主动说,今天上课的主题是仁,他很少讲,因为“仁”这个字牵涉到人之道,每一个人要因材施教才能谈的。有一个学生叫樊迟,三次问仁,三次答案不一样。

l  子不语

“不语,寝不言。”(《乡党篇》)睡觉时不说话,吃饭时不讨论,言代表说话,语代表讨论、对话。

l  “子不语怪、力、乱、神。”

第一“怪”,反常的就叫怪,那就是不用谈,因为他反常,代表他时偶尔出现,你也很难找到原因。因为古人对自然界对科学的知识很有限,比如有一次看到六只鸟退着飞过宋朝的首都,“六退飞过宋都”,这个鸟怎么一面拍翅膀,一面向后飞,因为反方向的风速比鸟飞行的速度要大。所以鸟拼命的飞,却是向后飞的。那这种现象,你了解就没什么问题了。反常的事不要谈,你谈的也是猜测而已。

第二个不谈“力”,力就是力量的“力”,当时对于国家的存在,有两个方面: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一个国家,用德行来让别人接受的话,这样才能称王天下。用力量来征服别人叫做霸。古代叫做王,后面有春秋五霸,就是靠力。“力”代表武力,这孔子不谈。因为靠力来谈的话,就忽略德了。

第三个,孔子不谈乱。 “乱”代表造反。悖乱之事不要谈,有造反的事情很热闹。

第四个神,神在这里是指灵异事件,即不能解释的很神秘的事件。

l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第一个,该说话不说话,叫做隐瞒;第二个不该说话,就说话,叫做急躁;第三个,没看别人脸色就说话,叫做瞎子。所以孔子很直接,说话很困难,要说得好,不容易,说得好不容易。说话需要判断时机,这个时机是不是该说。

3.情绪方面

情绪智商包括喜怒哀乐。所以我们念《论语》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一个字。叫做“怨”,抱怨的怨。抱怨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我抱怨别人,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别人抱怨我。所以,如果说你想修养的话,先考虑别人为什么要抱怨我。在《论语 》里面孔子说了,你做任何事都考虑利益的话,就带来怨恨了。真正聪明的人,他不跟别人去争,不跟别人争就没有什么怨恨的机会。

我们要记得为什么孔子要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我不愿意别人怎么样对我,我就不要怎么样对别人。这是一个最低要求。如果换一下方式说,“己之所欲,加之于人。”那就不一样了,我如果把对自己的要求加在别人身上,别人会说我又不是你,为什么这样要求我呢?这有时候太主观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我们不要去抱怨别人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说想开一点,但是想开一点,有时候就是想不开,你要转移注意力。设法转移注意力,不要老想着这件事情。

(二)孔子的自我调节方式

1.三忘主义

有一位楚国的大官问子路,说你们老师是什么样的人,结果呢,“子路不对”,指子路没有回答,因为子路怕说错话。这事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就把子路找来,说子路啊,下次有人问你,你们老师是怎么样的,你应该这样说。说这个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篇》)三句话,是孔子的自我描述。第一句话,孔子说发愤忘食,发愤起来就忘记吃饭。比如今天我要把这本书念完,我要好好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忘记吃饭。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伟大,就在这些地方。  

第二件事,快乐起来就忘记忧愁,人生一定会有忧愁的,但是,他会快乐。他的快乐我们已经一再强调,真诚引发力量,内在产生快乐。快乐起来就忘记忧愁,他也会自得其乐。今天如果不哭,他就可能唱歌。自己演奏音乐,也可以弹弹琴,快乐起来忘记了忧愁。

第三句话“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一点是孔子做到的,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

2.读《诗经》

诗经里面就提到兴观群怨,尤其是“怨”这个字,特别值得注意,因为人常常会抱怨。你念《诗经》,念多了以后,情感很真诚,其实抱怨是很自然的事情。《诗经》里面有很多地方,你念的时候,就觉得怨气就消散了。读《诗经》就会发现好多人都好杰出,一辈子都很委屈。你看了之后就没什么好抱怨了。或者说是你看了别人难过的情绪,你跟着念一念,你会发现说,我以前以为自己最可怜,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来发现旁边站了一排人,多得很,你就不必一个人再伤感了。

3.音乐

说到喜欢音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唱歌,一种是演奏。演奏都是演奏固定的曲子,唱歌的时候当然唱固定的曲子。但是你自己唱的时候,情绪的发泄就不一样。所以现在很多人喜欢唱卡啦ok,唱卡啦ok跟听别人唱歌不一样。听别人唱歌,别人唱得再好,你只能欣赏。但是,唱卡啦ok你的情绪,就在演唱的过程中得到抒解,情绪是需要抒解的,是不能够把它压制的。

孔子演奏音乐的时候,水平特别高,演奏起来可以抒发他的心声。“磬”就是一块一块的石头,有各种形状,敲的时候声音也不一样。孔子在卫国曾经击磬,让别人经过的人,荷蒉者听出了他内心的声音。几块石头做成的磬,你能在敲击过程中把自己的心声表现出来,代表你对人间很多感叹。你觉得人生很遗憾的,没有人了解你。孔子藉这个机会表达出这样的心声,被人听出来了,就说没有人了解你就算了。你要在这个时代要发展的话,两个选择,深则厉,浅则揭。他就提醒孔子,就说你在事业上有理想,就好像过河一样,河水很深,你就穿着衣服过去,反正衣服怎么样都会湿,河水很浅就把衣服撩起来,走过去。你不要在那边想过去,又犹豫不决。

那些隐士看到孔子也觉得孔子也很辛苦,有点犹豫不决。因为孔子本身当然希望过一个快乐的生活。他也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又不忍心,舍不得,老百姓受苦。所以他在那边考虑,到底要怎么样?我去做一个官,如果说,在这个乱世里面,有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清白不容易。那你不做的话,你又不忍心百姓受苦。所以,念书人的志向,在这个时候会有一点犹豫不决。所以孔子他的修养,透过音乐,让情感中和,然后他又透过对前面的《诗经》的研究,用《诗经》来化解他的愁怨。

4.幽默

孔子其实很幽默的,他怎么幽默呢?他的学生在武城当县长,居然教老百姓唱《诗》,《诗经》在古代是高尚的学问,是做官的人才学的。他的学生学会了之后,也去教老百姓。孔子带学生经过武城听到里面弦歌之声,他居然笑出来。就说割鸡焉用牛刀,我这个《诗经》是要教你治国的,你居然治理一个小县城就让老百姓来唱诗经,好像你杀一只鸡用杀牛的刀,小题大做了吧。讲完毕之后,他的学生跑出来说,老师,你以前教我们“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做官的人学道,就要爱护百姓,老百姓学道就容易听你使唤,老师这样教我的。孔子一听就不好意思了。说各位同学,我前面跟他开玩笑的。前言戏之耳,孔子很幽默。

不但他很幽默,我们常常提到颜渊,会觉得颜渊好像比较严肃。也不一定,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有一次颜渊不见了。因为逃难的时候,兵荒马乱,这一批人赶快跑,下一批人下班车没赶上,结果清点人数,颜渊不见了。颜渊不见了,那还得了。别人不见,那还可以考虑,颜渊不见是一件大事,大家就很紧张,就再等一等,再等一天吧。第二天颜渊才赶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吃饱,跑得比较慢。颜渊赶到之后,孔子心情非常好。就说:颜渊啊,昨天没看到你,以为你死掉了。老师跟学生这样讲话。颜渊怎么说呢?颜渊说: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这是很自然的一种情感的表现。这些都是他们长期的一种情绪的调节。

三、修养带来的成果

第一个,成为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到彬彬,你只要知道斑马线,一白一黑,都分配得刚好,就好像恰到好处,搭配得不错。事实上孔子希望我们,应该表现文就文,表现文的时候要有真诚的心。应该质就质,表现质的时候,要配合文化和礼仪的修养,这样一来,就叫君子。这修养的结果出来之后,是很精彩的。到任何地方跟别人说活,互动来往都恰到好处。你就感觉到什么是文明大国、文化大国;因为他的百姓,都有君子的修养。

第二个,要能够自得其乐。就像孔子跟颜渊一样。尤其是孔子,自得其乐,在任何地方都能快乐。很多人都认为他周游列国的时候是很辛苦的,没有错,是很辛苦,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可以看得出他的修养。

【故事】

子畏于匡

孔子有两次差点被杀,一次就在匡这个地方,一次,就在宋国边界。我们就谈匡这一次。匡这个地方的百姓,有一次看到孔子来了,就把他围起来。因为他们弄错了。他们以为孔子是阳货。实在太过分了,这两个人差那么远,居然会弄错。弄错有两个可能。

第一个是说,替孔子驾马车的学生,以前替阳货驾过马车。所以,主人坐在马车里,外面看不到,别人只看到说,这个人驾马车,里面的人可能是阳货。为什么阳货不好呢,阳货曾经镇压匡地的百姓。对匡地的百姓,有些问题,阳货来镇压,杀了很多人。他们就想要报仇,说这个坏蛋来的话,我们要报仇。同一个人驾车,不知道里面的人不一样。第二个可能是孔子长得跟阳货很像。这怎么可能,这毫无可能的。所以我赞成第一个,替孔子驾车的学生,曾经替阳货驾过车。

当他们进了一个旅馆的房间,匡人就包围起来了。正好是傍晚,拿着火炬,拿着刀枪的一大堆人包围起来,学生都吓坏了,说老师怎么办呢?这群暴民冲进来的话,肯定没命。这就是月黑风高,谁管你是谁啊?你长得越高得越被看到。这时候孔子说,你不要急。他们恐怕是误会了。拿出琴来,开始弹琴。琴声传到屋外,那些人说,这个人有问题,不是阳货吧。阳货怎么可能弹琴呢?不可能弹那么好啊。你看这琴声多么的优雅,很安详,完全没有什么害怕啊,恐惧啊。因为琴声反映出来人的心态。他们就打听里面是谁啊?原来是孔丘,就有一个人带头的,就进来道歉。这段是《庄子》里面描写的。那个还带着刀,进来说弄错人了。很抱歉。你们可以走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就显示孔子本身,他的修养的一种表现,但是只有修养也是不够的。

孔子有种信心,认为自己承继着中华文化传统。后来就是孟子,孟子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天还不要平治天下,天如果要把天下治好,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是孟子的话。有些人看到孔孟这样的话,就觉得儒家有点自大,就说把这些责任都放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有使命感。但是这种使命感不是我要享福,不是我要当大官,而是我要来传文化,这有什么不对呢?

孔子也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担心的是道,他不会考虑说有没有吃饱了,会不会穷苦。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要用一个人的力量让天下老人都得到安养,作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孔子,他的道就在这个地方。

四、总结

从儒家里面一系列,谈了很多孔子的思想,从他做人处事,各方面的表现,学到了许多我们值得去学习的教训,学习孔子可以说是学不完的,我们要取法乎上,才能得乎其中。但是我们还是要有信心,知道孔子期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