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先生: 儿童教育从生活教育“洒扫应对”开始

 吴翠平书馆 2022-06-01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我们开始读书是六岁入小学,小学学些什么东西呢?洒扫、应对,先学作人。怎么样扫地,怎么样摆桌子,怎么样拿碗,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对老师行礼,怎么样回去对爸爸妈妈行礼,作人做事的一切——洒扫应对。看到长辈讲什么话,不是“你啊,你啊,我啊……”,不可以那么讲,不是这样的。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了。洒扫应对就是现在的新名称叫做生活教育。现在我们讲了半天,没有生活教育,所以任何一个学生,看到就烦。经常年轻学生来,来,我说你……事情出去了,故意让位,好让他秘密谈两句话。结果有学生坐在旁边:“嗯,这个客人来一定有好听的。”他还公然坐着,还把衣服一拉,坐得更端正听。前两天,我说:“你出去!人家约了要紧的事,你知道不知道?”“是。我以为老师还有好听的叫我听。”他还补充这一句话!你说还是教书的,我说:“你怎么搞的?”后来又把他叫进来骂。洒扫应对都不知道啊!像我们出门,这个察言观色,一看态度就懂了嘛。我说世界上的人都没有秘密的,当他在痛苦的时候,不愿意人家知道的时候,你就不要听了,就走了,让他倾诉心里的痛苦,讲完了就好了。其实谁有秘密啊?大家都有秘密,到了几十岁还找人讲呢:我当年如何如何,什么秘密都愿意讲出来!可见人类没有秘密的。秘密是短暂的那个时候;可是那个时候就属于洒扫应对中了。

摘录自南师《唯识与中观》录音稿

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孩子来我们这里,先教怎么穿衣服,怎么洗脸,怎么端碗,怎么吃饭。现在的社会,连大人们都没有这些规矩了,鞋子乱丢,东西乱放,自己都成问题,怎么教孩子呢?

譬如我们这个地方,前一次办活动来了一两百人,我那个孩子也来了,我走了几圈,碰到他三次,就见他在那里团团转,拿个吸尘器到处吸,说这里的人怎么那么不守规矩啊?地上都是脏的。他看到哪里吸到哪里。我说你不要这样啊,在这里搞不完的。他说他实在看不惯,我说这是生活教育没有做好,鞋子乱丢,垃圾乱丢,穿衣服没有规矩,做人也没有规矩,讲话没有礼貌……这些都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

所以中国文化讲教育啊,小时候的重点在“洒扫应对”,这是古文了。你们希望孩子懂古文,你们自己先要会,洒扫应对是生活,早晨起来要怎么样扫地,怎么样清洁房子,等等。

像这里有位大老板,他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来我那里,要求参与听课。我不准他参加,因为他上的是最好的大学。我说你好好地去念大学吧,到我这里干什么?他说我已经考上在那里读书了,我到你这里来是学文化的。

我说要交学费,学费很高的。他说我没有钱,还有别的办法吗?我说有啊,你在这里打工,因为我晓得考取名校的那个傲慢心理。他答应了,说好啊!就来打工。

他一来,我就让他去洗厕所,洗完了,我亲自检查,跟他说这个厕所没有洗干净。他说马桶里刷不到,我就用手去掏给他看,他一看就傻了,问我:老师啊,你是这样做的吗?

我说清洁卫生就是这样做,尤其这一班人乱七八糟,烟头都丢在这里,卫生之乱,你用水冲不掉的。

还有洗茶杯,我说这个玻璃杯也没有洗干净。你们洗茶杯,放在水龙头底下这么一冲就好了,茶杯最脏的是嘴唇这里啊!要把这一圈洗干净,洗好还要对着光照一照,看看干净了没有。

他现在是上市的大公司的老板,学位也读到外国名校的博士,在我面前他一样给人家倒水,他是接受这样的教育的,这叫“洒扫应对”。

......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小孩子在六岁至八岁之间入小学,怎么扫地、抹桌子,怎么与老师、大人、朋友讲话的礼貌态度、规矩,这个最重要。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你不要看扫地、抹桌子、端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会了,以后长大去做事自然会了。基本的教育没有学好,而专门去读书,那叫学知识,把知识学会了,而做人的基础没有,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但现在人却与古人相反,现在小孩子进幼稚园也好,受小学乃至受大学教育,学的都是知识,而对于做人、处事的根本道理,都是不懂,所以社会一片混乱。

摘录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依照中国人一般通俗的观念来讲,大体上都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是最完善、最悠久的伦理教育。历史悠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否最完善,那是多方面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列有明训的,最早莫过于《礼记》。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也须人人一读《礼记》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此不再详引。

但是依照古礼——也可以说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以现代语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

所以在《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透过这个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对于“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也是在入学后开始。

难道六岁以前,在家庭方面,便没有教过“洒扫应对”的事吗?事实不然,所谓“洒扫应对”的教育,当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薰陶,早已“耳濡目染”,所谓不教而教,教在其中已矣。

六岁开始入学,除了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基础以外,便以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前提,那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有关文事武功的“六艺”。到了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指这个青年阶段前后的教育而言。总之,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让我们重复地说一句:除了《礼记》上所列举有关的记载以外,并无别的专书。

摘录自《亦新亦旧的一代》

中国文化中,小孩子从小教他“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叫作“应对进退”。我同朋友们说,现代人的修养失败,家庭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都没有学,以为在学校扫扫地就是洒扫。扫地要怎么扫,环境怎么样清洁整齐,都要受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是不懂的。现代的孩子好像不大管这个,现代人应对就更差!许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长辈、对老师说的都答“对”!“对”是对平辈或小辈用的,对长辈、对老师要讲“是”!现在我也听惯了,希望他们讲“对”就好了。刚才某某同学带了太太来看我,太太坐在一边没坐端正,他就当面纠正,他可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但我还要帮他太太打圆场。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行的,很难了。

讲到“詶对”两个字的重要,包括了应对进退。什么是应对进退?不是见人进一步行个礼,走时告退时退一步。进退是做人对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的进退之间,其中的应对是非常难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态度,中国人叫礼仪,仪表态度是作人的基本道理。如果礼仪都不行,何况大礼!比如有某某同学,再三说要做事,我让他来这里上班,他每次一来就先去打坐,那还做什么事?这进退之间就是不懂。这个进退的学问太多了,又像有些学生,进入人家的客厅,应该往哪里坐都不会,乃至吃饭拿个筷子和碗都不对,有什么办法!
 
摘录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你们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的文凭、有个博士学位……这个不算成功。你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你们把这几年的基本生活教育、这个精神带到社会上,我可以断定你们将来是顶天立地的,与众不同。千万要记得我今天的话。记住做人的根本——生活教育。

“你们要知道人生。什么叫人生?生存。生存,具体地讲就是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大便,这些生活都是教育,处处要规矩、礼貌。把生活处理好了,就是你们这四年所学这一套,这是基本,你的人生基础就稳定。拿这个影响父母,乃至出去读别的学校,照样影响别的同学、朋友,到社会上造就社会他人,你就成功了。不是一张文凭、一个学位那么简单,这一点我希望大家千万要记住。

同学们,生活的本质一句话:做人。你们这样出去做人,一定会影响社会。

摘录自《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