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张篇》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

 莫远忧的图书馆 2023-06-02 发布于河北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门十哲”之一,以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称。他和子夏都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材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

▲门人小子:子夏的弟子们。

▲洒扫应对进退:日常生活起居、饮食、接待宾客应对进退之礼。

《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常用之礼有三百,礼的细节有三千。)”《曲礼》中记有洒扫应对进退之礼。“洒扫应对进退”是古代小学之道,先学做人,培养孩子的人格。成人之后,则学习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戴礼记·保傅篇》:“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抑末也:抑,文言发语词,无意义。末指末节小礼。这里指外在形式。

▲本之则无:“本”与“末”相对应,本末倒置之“本”。这里指内在德行修养,或治国安邦之道。《礼记·大学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噫:表示惊讶、感叹、叹息。

▲过:过犹不及之“过”。这是子夏和子游教学理念的不同,不是对子游的批判。子夏先教弟子细枝末节,为人之本则在这些末节之中。子游先注重弟子为人之本的培养。

▲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倦”指诲人不倦之意。

▲诬:同“怃”。兼爱之意。或解读为不分难易,一起灌输给学生。

▲有始有卒: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卒”:终;末尾;结局。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弟子们,对于洒扫、应对和进退的礼节还是可以的,但只学末节小礼,根本的东西却不明白,怎么办?”子夏听了说:“噫,子游的想法有些过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些,后教诲哪些,如同那草木之别,要区别分类传授。君子之道,怎么可以把本末之道同时传授给弟子们呢?能同时学习本末之道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

【学而思】

子游说的是君子,子夏说的是普通人。不是人人都当君子,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君子。君子要学习本末之道,普通人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也就可以了。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kuī]是子夏的弟子,或许子夏的这种教育方式,才有后来法家的兴起吧。

【知识扩展】

《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曾子曰:"夫礼,大之由也,不与小之自也。饮食以齿,力事不让,辱事不齿,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干逆色,趋翔周旋,俛[fǔ]仰从命,不见於颜色,未成於弟也。

【译文】曾子说:“礼,是成年人要做的,不可以教小孩子也在一起做。饮食要以年龄分先后,让年长的在前,辛苦的事不给别人,自己抢着去做。脏乱的事晚辈应该去做,不要让长者去做。拿着觞觚杯豆等器皿喝酒不要喝醉,和着长者的歌声而不烦恼哀愁。做弟弟的在长者面前,不横过来坐,不随便超过,不冒犯长者使他不愉快,快步周旋于长者身边,一俯一仰之间随时听从长者的命令,不表现出一点倦怠的脸色,没有到成人年龄的时候,做弟弟的应该这样做。

南怀瑾《论语别裁》:“中国过去的教育,主要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美国也讲生活的教育,但美国的生活教育是与职业,与赚钱相配合,而我们过去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格的建立相配合,不管将来做什么事,人格先要建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跟着西方走,所谓的生活教育,则是美国式的生活教育,教出来的孩子,先以能够谋职业,有饭吃,谋生为第一。这其中差别很大很大,这是教育上一个大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