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石文化大讲堂|吉笃学:他山之玉,隐质于此乡——翟门生石床的初步研究

 行者aw7sg93q3w 2022-06-01 发布于辽宁

主讲嘉宾:吉笃学

2022年5月20日上午,金石艺术博物馆联合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在艺APP,邀请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吉笃学博士,为广大观众带来“金石文化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第53场——《他山之玉,隐质于此乡-翟门生石床的初步研究》线上讲座。

吉笃学,1999年和2002年分别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分别获得考古学学士和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原任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现任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监事,深莞惠文物考古工作站站长,主要从事新-旧石器考古、环境考古以及历史时期考古等方面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主持了深圳大鹏所城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地区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在《科学通报》、《文物》、《人类学学报》、《第四纪研究》、《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Current Anthropology》、《Developments in Quaternary Science》等重要刊物发表了中英文文章30余篇。

本次讲座在重点介绍翟门生石床及其结构基础上,重点对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特征做重点阐述,并结合已发表的朱洛石床、谢氏和冯僧晖夫妇合葬墓石床等东魏纪年石床材料,对国内外各文博收藏机构所藏石床的年代进行初步探讨。

图片

    一、引言

图片

日本美秀博物馆馆藏北齐石床

日本美秀博物馆收藏许多重要中国文物,其中,阙上浮雕引马人物的石床非常罕见,目前仅此一套。

图片

美国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床

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收藏的这件石床,可能是这一时期最为完整的石床之一。该石床为石灰岩,敷红、绿、黑、白诸色,贴饰金箔。其长210厘米,宽100厘米,通高93.5厘米,由石床、双阙和屏风三部分组成,保存完整,雕刻精细。2004年3月,美国纽约曾经展出过这套石床,年代确定为北魏晚期,因此,被称为“纽约石榻”。

图片

北魏孝昌三年宁懋石室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馆藏北魏孝昌三年宁懋石室,这是北魏晚期的一件重要纪年石室。

图片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馆藏“孝子石棺”

图片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床前腿

图片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床前腿

石棺床的画像石早期流入国外,台座上的二件石床侧板,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门阙左右两件,现藏于德国科隆东方艺术博物馆;连接门阙棺床石屏风一件三格,现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图片

德国科隆东亚博物馆馆藏石床左右两阙

图片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石床屏风

图片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馆藏石床构件

图片

    二、翟门生石床的组成与结构

1、形制
图片

东魏武定元年翟门生石床

(金石艺术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2、结构和组成
图片

翟门生石床包括子母阙2件、屏风4件、前后腿各1件、左右侧板各1件,石枕1件,共计11件。其总长211厘米,宽113厘米,高97厘米。

3、组合方式

石床的组合和固定主要采取了“榫卯+铰链套合”的方式。榫卯,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

图片

翟门生石床俯视图

图片

床架结构复原

图片

榫卯示意图

图片

翟门生石床剖面图

图片
图片

铰链

4、辅助设施:帷帐

翟门生石床的前后腿的四角可能均置有铁环,主要用于安插帐杆。

图片
图片
图片

477-499(北魏太和年间)山西大同南郊区田村北魏墓出土的彩绘木杆(大同市考古研究所,2010)

图片

484(北魏太和八年)山西大同七里村墓群M35:7铅帐钩(大同市考古研究所,2006)

图片

571(北齐武平二年)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墓室北壁壁画中的帷帐图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13)

图片

    三、主要石质构件介绍

1、子母阙
图片
图片

左阙长49厘米,宽52厘米,单檐庑殿顶,有鸱吻、瓦垄和椽头。母阙上刻阑额、叉手和枋,下刻一位圆脸拄长刀的武士。子阙略倾斜,上刻插有双叉戟的兵镧。子阙左侧矮墙上画三间小屋,中间各跪一位朝向阙口的长者。最右侧的男子头戴进贤冠,下垂白笔,手持笏板。中间一位戴武弁大冠,右插貂毛,顾首侧视。最左侧一位手持长矛,背负箭囊。

右阙长49厘米,宽48厘米,形制亦如左阙。所不同的是,它的外墙刻三位青壮年男子。中间一位戴武弁冠,竖持刀,而两侧均头戴平巾帻,手持长矛。阙口侧面则是一位手按长刀,肩负刀鞘的武官。

图片
图片

阙内侧刻垂帐、花卉、侍女以及建筑等。

2、屏风

屏风共4块,根据石床的位置可以分为左后屏、右后屏、左侧屏和右侧屏。每块屏风正面和背面各有左、中和右三幅画。

(1)右后屏正面:

图片

中幅正中为一座垂脊弧扬的庑殿式顶建筑。下方有高台,中央设阶。两侧立柱,柱间置阑额,刻四铺叉手。正中侧坐一位倚着隐囊头戴介帻身披羽裘的男子。

右幅榜题为“郭巨生瘗儿天赐金一釜”。郭巨持锹掘地,旁边放置带光芒的釜,前面是其妻与子。

左幅中的三位男侍肩负华盖、羽葆和长扇行走于林木山峦。

(2)右后屏背面:

图片

左幅中间为一头畏兽,双臂遒劲,身披霞帔,脚踏流云。下有一犬,两耳竖立,张口吐舌。

中幅有一老者可能为跣足箕坐的山涛。

右幅中间可能为王戎,仰面,左肩袒露,右手托杯。

(3)左后屏正面:

图片

左幅具“孝子郭巨与母食”榜题,一位踞坐于榻的老妪应是郭巨的母亲。郭巨与其子则捧杯跪坐其前,郭巨妻则立于其后。

中幅的榻上安坐一女子,左手捧杯,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捏合呈捻揉状。

右幅为三位着喇叭袖长裙的侍女,手持华盖、羽葆和长扇。

(4)左后屏背面:

图片

左幅中一位可能为刘伶的男子箕坐于地,右臂倚靠于盝顶方形器上,左手高举兽首来通杯,仰头接饮杯下兽口流淌出的一缕液体。

中幅嵇康席地而坐,双手弹奏。

右幅中有一咧嘴獠牙飞驰于流云中的畏兽。

图片

围屏线描图

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玛瑙来通杯

(5)左侧屏正面:

图片

中幅是牛车出行图。

左幅为三位长裙曳地手持圆扇和便面的侍女。

右幅标有榜题“董永看父助与食时”。董永与妻荷锄而立,其父坐于鹿车上。

(6)左侧屏背面:

图片

左幅中有一位可能是荣启期的豪饮高士。

中幅则可能是阮咸,盘腿箕坐,左手扶阮,右手弄弦;

右侧为脚踏流云的辟邪畏兽。

(7)右侧屏正面:

图片

左幅榜题“王寄日用三牲由(犹)为不孝”,王母箕坐于木榻,双手托袖,其前置一盛猪、鸡、羊三牲的长方形盘。王寄则双手托杯跪于其前。

中幅是备马图,马背负鞍,胸前系铃,脊上披花。马前两侍女手持华盖和长扇并排站立。

右幅则是三位在林中行走的男子。

(8)右侧屏背面:

图片

左幅为张牙舞爪的畏兽,其下草丛中有两只或昂首远眺或埋头啃草的小鹿,右框刻“此名辟非守”。

中幅有一男子席地箕坐,前置盘和杯等物,右框上刻“此名阮籍字伺宗”,可能为阮籍。

右幅画手扶隐囊的男子,右框仅存“此名”二字,其下刻字仅见一撇,疑为“向”字,故可能为向秀。

 3、前腿(前档板)
图片

倒“山”字形,长211厘米、宽48厘米、高20.5 厘米。中足宽28.2厘米,高18.9厘米,浮雕兽面。左侧足长28.2厘米,高18.8厘米;右侧足长27.4厘米,高19厘米,各雕一畏兽。前腿正面纹饰分三层:下层边缘处刻减地水波纹,上层刻连续的高浮雕莲瓣,而中层被分成十五个小方格,分别饰枝折枝花卉,莲捧摩尼珠、青龙、朱雀、白虎以及畏兽等。

4、后腿(后档板)
图片

长210厘米,宽48厘米,高20厘米,其下的三足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中足宽27.6-28.2,高21厘米;左足宽26.8-28,高20.5厘米;右足宽27.7-28.2厘米,高21.3厘米。左右两足线刻畏兽,足外侧面刻莲花和双手合一的坐姿肉髻佛像。中足刻一盛有火焰的多足盆形器。后腿正面的纹饰分为三部分:上部为多方连续的忍冬纹,中间为缠绕着的变形龙纹,而下部则为水波。

5、左、右侧板
图片

左侧板长92厘米,宽16.5厘米,高15.5 厘米;

右侧板长93.5厘米,宽17.5厘米,高15厘米;

两者均呈倒“凸”字形,表面刻香草龙纹。

6、石枕
图片
图片

石枕长54厘米,宽9.8厘米,厚10.5厘米。近长方体,前低后高,枕面图案漫灭不清,中间仅见摩尼珠,两侧似千秋万岁。枕内侧为两虎戏摩尼珠图,而外侧风蚀严重,仅见二龙戏珠。枕的两端刻兽面。

图片
四、年代

考古研究对年代是特别重视,年代一旦确立,我们可以对文物的时代背景、意义进行阐释。

金石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座石墓门, 主要包括门楣1件、门槛1件、左右门框和门扉各2件,共6件,总高 194厘米,宽169厘米,厚40厘米。

图片

墓门的门楣中间拱起,两端平直,上、下边缘分别饰空心连珠纹和忍冬纹,门楣正中刻巨型兽首,大口,厚唇,毛发卷扬,双目硕圆, 鬓出双爪。兽首两侧有一对高冠曲颈展翅的凤。门楣两头凿孔并嵌铁 环,疑为门枢。左右门框表面分格装饰,八个相连的方格内减地线刻兽 面、畏兽、青龙、朱雀和白虎等。门槛两端减地浅浮雕两只狮子,毛发 繁密,尾巴上翘,其间深剔刻多方连续的缠枝忍冬。墓门为双开扇,左 门中部残留锈蚀的铁环,右门尚存一个圆孔,可能曾装有铺首衔环。门扉正面以直线和圆圈组成龟背状六边形,内减地阳刻龙、朱雀、人首鸟身图像以及花朵,并线刻细部。在墓门闭合状态下,石门的门缝两侧左右各有两竖行、共计四行的墓志铭,志文如下:

君讳育,字门生,翟国东天竺人也。胄藉华方,蟠根万叶。树德家邫(邦),为本国萨甫。冠盖崇勋,美传弈世,倾以二国通好,酬贡往来,因聘使主,遂入皇魏。嘱主上优容,大垂褒赉,纳给都辇(nian),受赏历帝。然昊天不弔,枉歼良哲。以元象元年正月十一日奄致薨(hong)背。有心怀痛,凡百含酸。遂使他山之玉,隐质於此乡。茕茕之哲,灰骨于异土。呜呼哀,以大魏武定元年十一月廿三日,琼棺方备,玉埏既周,卜茲吉辰,奄葬此土。其词曰:

昔在西夏,立德崇虛。冠盖万里,众矣之谟。流美千城,香(响)溢两都。如何昊天,降罚斯儒。玉顷摧峰,碧兰枉枯。悲音竟路,酸声满途。有心含痛,为之呜呼。龙輲(chuan)动旆(pei),长旌煌煌。挽歌楚曲,銮哀锵锵。孤寓金棺,独寐泉堂。杳然寂室,埏(shan)户无光。永居松下,终归白杨。魂如独往,痛矣可伤。

图片
五、北朝石床的发现

目前石床数量统计大概是75件套,国外收藏数量约有23件套。

图片
六、重要意义
1、目前所见的最早的西域粟特人画像石葬具。

粟特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国之一,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首都“马拉坎达”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

从中日两国粟特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看,该墓主翟门生应为粟特人无疑。在该石床墓志上写着翟门生“为本国萨甫”,这就为翟门生的民族身份提供了证据。

2、翟门生石床屏风采用了罕见的双面刻画制图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北朝时期带有屏风的石床大概有20多套,它们基本采用在屏风靠近逝者一侧单面绘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收藏的8块屏风。仅从形制来看,它们是单面屏风。但据了解,这8块屏风实际系由4块双面屏风从中切割而成,因此,它原来应是4块双面屏风。并且,它是之前海内外唯一的双面屏风石床材料。翟门生石床除了双阙之外还有四块双面屏风,屏风上共绘16幅画,从男女主人形象、牛车和备马出行图、孝子图以及荣启期和竹林七贤图等,内容多样,题材丰富,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双面屏风石床。

3、目前北朝最完整的“荣启期与竹林七贤”相关题材图像。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南京及周边地区就相继发现了9座“荣启期与竹林七贤”拼镶砖印壁画,成为我国南朝时期高等级墓葬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目前,以南京西善桥宫山墓所出的砖画年代最早,保存也最好,而江苏丹阳胡桥吴家村和建山金家村墓中的相关图案虽然完整,但出现人物与题榜张冠李戴的现象。而最新发现的南京栖霞狮子冲M1和M2因发掘中断,只在M1中揭露出半套“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南京石子冈M5虽然也有“七贤”,但是墓室砌筑杂乱无章,未形成完整画面。相比之下,中国北方类似的题材却十分稀少。

图片
图片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

(南京博物院,1960)

图片

530 (南朝梁中大通二年)

南京栖霞狮子冲M1

图片
图片

南京石子冈M5

图片

477(北魏太和元年)

北魏宋绍祖墓抚琴与弹奏阮咸壁画

(山西省考古所,2001)

自西善桥始,在吴家村、金家村、南京狮子冲M2和M1等之后,南朝这类图像素材日渐衰落,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之后再鲜有发现。相反,以翟门生石床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图案在543年前后的东魏时期突然出现,人物故事和图案均十分精美,值得进一步深入比较与研究。

4、东魏石床的标形器
图片
图片

翟门生石床的后腿图案由左右两条变形龙纹和兽面等组成,它上下盘绕在一根横梁上。

图片
图片

魏故侍中使持节都督冀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武阳县开国公

526(北魏孝昌二年)

侯刚墓志的四个侧面刻画一种长龙沿着两条横梁将左右两个长发畏兽缠绕其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石艺术博物馆J1

图片

548(东魏武定四年)

河南京安阳固岸ⅡM57谢氏与冯僧晖合葬墓

进一步研究发现,金石艺术博物馆石床J1的屏风与已知的安阳固岸ⅡM57冯僧晖夫妇墓石床屏风上的孝子图像极具相似之处。两者中的男、女主人图,牵马随从出行图、牛车马出行图、原谷图、郭巨埋儿图等图像如出一辙,非常相似。男主人衣帽、床榻、旁侧的侍女,女主人的发型和坐姿,牛尾的形状,郭巨与妻的站位,其母与子的神态,原谷的父亲,手执圆扇的侍女等几乎完全一致。只是两者的图像表达方法略有区别,J1采取了正投影的方式,画面相较紧凑,下面留白较多,而固岸ⅡM57则内容布满整个画幅,画中人物,树木花草显得更加高大协调。因此,深圳金石艺术博物馆石床J1的年代实际应为东魏时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9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翟门生石床入选湖南省博物馆举办“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作为重点展示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30件(套)文物之一。
金石艺术博物馆将如此重量级的文物作为重要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期望更多的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研究,并通过各项学术研究成果使之彰显更多的文化软实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