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天道之节: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之时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6-14 发布于山东

源自微信公众号:黄帝内经参详

黄帝不知天道之所谓,愿岐伯溢志尽言之,天道无法直言之,故岐伯答之以“此因天之时,盛衰之时”,亦即要通过透视现象来洞悉本质。黄帝心领神会,借机而问,岐伯遂“尽言其事”。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一、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既然天道不可得而闻之,只能凭籍“天之序,盛衰之时”而“因”之,故黄帝愿请岐伯从“六六之节盛衰”谈谈天道。

“六六之节”。前“六”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之质,后“六”为三阴三阳六气之量。“节”如竹节之有次序,故“节”有节次、节序之义。《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名已提及“六节”,论中亦有“天以六六为为节,以成一岁”、“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等于,但“六六”何意尚未提及。《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鬼臾区讲:“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鬼臾区明确指出了六六何谓。

“盛衰”。按照《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气有多少,形有盛衰”的标准,此“盛衰”当为“五行之治”太过不及之盛衰。但是,此处“六六之节”又专以“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而言,似乎此“盛衰”乃六气三阴三阳之盛衰,这就有与鬼臾区所言发生了冲突。或许,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其一,“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乃“天道六六之节,五行之盛衰”之缩略语,“盛衰”依然是五行之治太过不及的盛衰,但扩展了“天道”的范围,将“地理”也涵盖在了天道的范围之内,本篇大论后文确实也有“地理之应六节气位”的论述,其中亦有“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情承之”等论述五行承制之语。

其二,“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中的“盛衰”不是五行之治太过不及意义上的盛衰,而是三阴三阳之气在量变过程中的盛极而衰、衰极而盛此种阴阳互根意义上的盛衰,而且岐伯接下来的论述也正是按照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这六气轮替的节次按照的。

相较而言,第二个角度意义上的“盛衰”似乎更胜一筹,而且还紧扣着“天道六六之节”的主旨,没有蔓生节枝之嫌。

二、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天道”既然能称之为“道”,那么其必定有一定节序之言,否则就成了太虚混沌一气了。

1.  “上下有位”,犹如《易经·说卦传》中所讲“天地定位”之义。《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岐伯讲:“所谓上下者,岁上下阴阳之所在也。”上为阳,下为阴,上为司天之气,下为在泉之气。

此处之所以言“上下”而不言“天地”者,乃是因为岐伯本人不是持的盖天说,而是持的近乎宣夜说和浑天说之间,但更近乎浑天说理论,附录《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的一段对话,可明证此点: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浑天说的基本思想是球形大地位于浑圆天球中央。岐伯的浑天说认为地球和天球之间充斥着大气,地球漂浮之中,但他遗留着早期浑天说的残余影响,早期浑天说认为地球之所以漂浮而不下坠,是因为天球的下半部分充满着水,是以地球如舟浮于水那样浮游其上,正是因为还有着这样的残余,是以岐伯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称天球上半部分为司天之气,称下半部分为在泉之气。

岐伯太虚大气包举地球于中的浑天说,不再有地球浮动于水上的因素,但他亦然称地球和天球下半部分之间的气为“在泉之气”,显然还受着早期传统浑天说的影响。岐伯将地球和天球下半部分之间为“在泉”而不是“在地”,称“下”而不称“地”,显然是要避免黄帝将“下”、“在泉”理解为地球内部的问题。

附图示如下:

需注意的是,岐伯虽然称“下”为“在泉之气”,但在他浑天说中是没有泉水之水的位置的,天球和地球之间惟有气而已,太虚大气自身即有包且举地之机制。

2.  左右有纪

“左右”者,“上下”之左右也。

“纪”为纲纪、经纪、次序

上下为二,上下又各有其左右,总数为六,上下为位,左右为纪,如《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讲:

“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此段内容当在精读《无运行大论》时再展开,现扼要说明主旨如下:

上为司天,下为在泉。司天分左间和右间,站南面北命定方位;在泉分左间和右间,站北面南命定方位。

其中道理,附图即可清晰而知,不复赘言。

我们先将这个图记在心中,做到心中有数,至于岐伯如何具体论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明天继续精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