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少爷的时代(上)

 书虫小记 2022-06-01 发布于北京

这是敝号随笔的第二部漫画,第一部是前年推介的水木茂的《昭和史》(有兴趣的话,可在敝号首页搜索昭和史,系列5篇),看得爱不释手,水木茂本人亲历的二战前后的日本史——个人史与国家史的结合。水木对人物的夸张,与对景物、战场的全真实细腻描绘,沉重的昭和国家历史,与小人物在底层的生存挣扎,令人惊讶地组合到一起,叹为观止。

这一部是谷口治郎和关川夏央二人费时11年的《少爷的时代》五卷巨著,也是早有耳闻,一直止步于书的价格。省了几顿饭钱才盘下来。

《昭和史》的现实感极强、节奏也快,很明显感到作者对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冷淡和揶揄,持续不断的自嘲中透着幽默。《少爷的时代》则是全然不同的风格。

谷口和关川的这部漫画,描绘的是日本明治末期、昭和前期的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和他圈子中的文化人们的生活。

他们叙述的,乃是日本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最为敏感的一批人——文化人,在经历转型期时,面临种种错综复杂矛盾,而在思想、言行、生活中所体现的心境。特别的,这部漫画叙述了我们几乎从未了解过的明治末期日本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运动史——这才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次共运

与《昭和史》相比,《少爷的时代》更是一部文艺思想随笔,典型的日本文学清淡、恬静之感,他们显然是把画与文完全融合,以图像的方式在写散文。

你想象不到的,漫画与散文随笔的结合体,真是服了谷口和关川的精致、深刻与品位。漫画题材能拓展到这样的层面,可谓独一无二了。

第一部 少爷的时代

这一部是以夏目漱石苦苦构思《少爷》这部小说情节为主线,穿起了他在明治三十七年到三十九年间的生活与思想。叙述方式是穿插式的,既有夏目本人的过去和现在,也有情节中的点滴。通过夏目的叙述,呈现了1904-1906年间日本文艺界的群像,以及他们与夏目在某个瞬间的交会。

精致的画面,以及静穆的选景

呈现手法是非常散淡的,除去夏目情节中的人物,还经常会有那么一页画面,谈到某个人的出现和消失——如困顿饿死的诗人石川啄木,失去三个孩子的作家国木田独步等,每每让我想起郁达夫的零馀者。

其时,夏目漱石三十八岁,前一年从伦敦留学回来,就任帝国大学文学讲师,也是第一高等学校的英国文学讲师。夏目漱石属于天生敏感而神经脆弱的那种文人,好酒但酒量又不行,喝一点酒就耍酒疯。于是只好靠写小说来减轻神经衰弱症状。实际上,他在伦敦留学也是因为神经衰弱差点发疯,才中断了学业回国。

明治三十二年到明治三十六年,在日本是维新后期的特殊期——日俄战争爆发,在五六年前彻底击败亚洲第一的大清国之后,日本再次在遥远国门之外彻底击败了欧洲强国俄国。

此时日本国内的自信心高涨,民族主义意识逐渐占了上峰。再加上明治维新的主力——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这一干重臣战将,均已进入耄耋之年,君主立宪政治也已经深入人心——明治三十年以前一股脑全身心学习欧洲,脱亚入欧的风头也就退潮了。对西方的一心融入学习,变成了对西方的敌视。

反映到诸如夏目漱石这些文人心中,那就是既孜孜不倦地学习欧洲,又深刻地怀疑这种学习对于日本文化和民族性的侵蚀。夏目本人的神经衰弱,就是因为这种矛盾心态,在英国学习期间发展到了极端所引发的后果。

所以,日俄战争居然引发了日本文化圈子对于维新前时代的集体缅怀,他们开始沉浸于旧日安稳的江户幕府时代,纯粹的日本文学艺术,日益增大了对转型后的日本社会的疏离感。

人对社会的疏离感,对家庭的疏离感,在之后的十年间成为日本文学的主题。这个主题深深影响了如鲁迅、郁达夫、陈寅恪等一干中国青年学人。不同于潮流,夏目等人对维新的用词不是维新,而是“瓦解”。

夏目回国之后,因为糊口需要,四处求职,后来得到了帝国大学文学院讲师的职位。而这个外国文学讲师的职位,之前是一个叫赫恩的希腊籍教师的。

赫恩是欧洲人,很早失去了双亲,然后流落到美国,干过各种营生,却始终无法释怀心中的悲苦。后来到了日本,为木屐声和花香叶落的景致所抚慰,心安定了下来,于是就留在了东京,任教于帝国大学。

也是为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影响,文教省认为不需要外籍教师来教授文学,于是几乎是驱逐了赫恩,把职位给了留学归来的夏目漱石。

赫恩在离职后不久即郁郁而终。

好一个风萧萧兮,墨水寒

夏目也几乎怀着愧疚的心态到任。教了一年课程,就结交了好几个学生朋友——森田草平、崛紫郎、太田仲三、荒田胜三等,也都是后来文学和政治圈的名家。

当时的日本引进了欧洲的啤酒,是时尚饮料。更为重要的是,啤酒馆也发挥了其在德国的功能——类似英国和法国的咖啡馆一样,党派政治、文学社团的青年们,都喜欢在啤酒馆聚会。夏目漱石喜欢啤酒,也是在啤酒馆里认识了这几个学生朋友。

教学、写作之余,就是与东京的文学圈人士偶尔交往——其中有警视厅的伊集院影昭、陆军第一师团医学部长森林太郎。森林太郎笔名森鸥外,后来是与夏目漱石并列的明治末期的大作家。

接着就是这样一出景象——大雪满天,街上无人,在雪中深巷中散步的夏目漱石,远远地看到一个军人伫立在雪中,凝望着身前一栋破屋子发呆。

走上前,才发现是第一师团的军官森鸥外,于是询问,森鸥外解释说,九年前,女诗人樋口夏子小姐就是那年冬天在这间屋子里去世的。

樋口夏子是明治时期的文学天才少女,擅长写诗,被认为是维新后的江户声音。森鸥外对她极其推崇,然而樋口夏子却在24岁这年因肺病去世了。

然后,一个教师和一个军人,在就满天大雪中,无声地看着这么一座破楼。

雪景的描绘

明治三十八年年末,夏目漱石在午后前往新桥火车站,为去京都帝国大学任教的诗人朋友上田敏送行,在车站,伊集院、平冢明子、德富芦花等一干文化人都在送行行列中。

夏目漱石在日记中写道,在车站他不慎与一个年轻的大学生相撞,书包里的书洒落一地,旁边一个路过的上尉军官很热心地帮夏目捡书,从洒落的书信上看到了夏目的名字,于是大家相互热情的介绍。那个大学生就是后来著名的刺杀伊藤博文的朝鲜大学生安重根,而那个年轻的上尉军官则是东条英机

安重根当时在混东京的黑道,为了朝鲜的未来忧心不已。巧合下结识了夏目的学生崛紫郎。崛紫郎出身武士世家,维新之后武士阶级没落,他也就成了底层人物,由此生发出对政府的不满。还在帝大读书期间,崛紫郎就倾向社会主义,后来进一步加入了黑帮,自认为是拔刀相助的侠客。

崛紫郎也是在夏目的推介下,认识了东京警视厅的伊集院影昭,伊集院是当时贵族议院的元老山县有朋的亲信。

因为这段巧遇,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安重根本来是借力日本黑帮势力,要刺杀山县有朋的。

在伊集院对崛紫郎的影响下,让安重根认识到,真正要殖民化朝鲜的人并不是山县,而是伊藤博文,遂让安重根转换了刺杀目标。(敝号前不久推介的《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随笔中有介绍)

在夏目看来,安重根与他小说中的“少爷”有类似之处。

明治三十九年三月,夏目终于构思完成他的《少爷》,开始一日千里地动笔。也正是在此时,此前的学生朋友们纷纷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奔向自己的前程。

侠客崛紫郎终于当上了东京黑帮大佬,过了几年即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后来因为抗议日本军政府对朝鲜的屠杀而被暴徒刺杀;太田仲三郎则止步于当年陆军大学举办的柔道赛亚军,后来去上海发展,当上了大老板。在昭和初年的经济危机中破产,又回到了东京当计程车司机,二战末期死于轰炸东京。

大量的静物描绘

第一部结束。有意思的是,谷口和关川所描绘的明治末年那些文艺女性和幻想情节中的女性,很让我回想起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与日本女性的交道——有一次从亚特兰大到东京的航班上,坐在两个日本小女生的中间。

两个女生看起来是学生,但互不认识,一个走当代偏cosplay风,浓妆、染色的头发以及运动装,一路上没有交流;另一个则是日本剧情电影中常有的女主形象,说了几句,她主动提出把抱枕给我用,因为我坐在中间位置上最不舒服。途中我去了一趟洗手间,趁着机会做了一会拉伸运动,到回去时,发现这个女生一直站在那里等我回去,见我到了,还稍稍躬身。让我想起电影里那些女主打开门,躬身说道,哎,您回来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