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的景观文化及其特点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6-03 发布于浙江

在学校的文化构成要素中,物质形态的文化,如教育设施、学校自然环境等都应该以教育景观的形式呈现,所以,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可能称为“景观文化”更为确切一些。

此外,学校文化还应该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和层次(见下图)。

学校文化的这四个层次从核心到外显,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景观文化。

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哲学、价值观、教育理念等;

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教研制度、日常仪式、课程制度等;

行为文化则由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学生行为等构成

景观文化是物质环境构成的文化,是物化的学校文化符号。景观文化应该是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其空间的分布应该具有历史意味,具有积淀了历史的教育符号。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在对空间进行重组时,应该给历史的存在留下相应的位置。

景观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它以一定的物质实体负载着许多观念、价值、信仰、历史等方面的隐喻,也正是这些隐喻作用于进入这一景观的主体身上,从而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

由于隐喻具有一定的社会同构及统一性,主体对隐喻的理解又是建立在经验同质和生活体验个性化的基础上的,于是,景观文化在现实中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的结合,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对景观的理解----个体的景观文化。

学校景观文化建设中要做的就是要把与学校主流价值一致的景观符号与隐喻传递给师生,营造出统一性的符合主导价值的景观文化的同时,让个性的景观文化充分自由地发展。处理好个性与统一是景观文化建设的根本性的原则。为此,文化建设中必须有意识地把符号和隐喻传递给师生,同时又要保持景观文化系统的相对的开放性,允许师生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个性解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