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妈妈自残,几百万人围观:对不起,我再也不想做好妈妈了

 亲子学乐 2022-06-03 发布于河南

最近,一条视频火了,短时间内就有了几百万观看和评论。

画面中,年轻的妈妈不受控制般狂扇自己耳光,打完右脸打左脸,两边脸都招呼过后又使命捶打头部。

痛苦的表情、歇斯底里的状态,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满满的崩溃。

她究竟遭遇了什么,竟这样对自己?

原来,这位年轻的妈妈一毕业就结了婚,继而怀孕、生子、生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好几件人生大事。

如今,不满三岁的儿子刚上幼儿园,相差两岁的女儿还需要人贴身照顾。

崩溃抽自己耳光那天,实在是被逼到了极点:

早上,带着女儿骑电瓶车送儿子上学,不巧下了雨,娘仨都淋湿了,不得已返回家中给孩子们换衣服。

好不容易把儿子送去学校,刚到菜市场还没买菜,老师打电话说儿子哭得太凶吐得满身都是,让她赶紧送衣服替换。

没办法,挂了电话,她就着急忙慌带着女儿回家拿衣服,到了学校,儿子换好衣服之后还一直在撕心裂肺地哭。

她略微安慰了儿子之后,又一次去了菜市场买菜,到家之后给女儿喂奶,把宝宝哄睡。

她想着把女儿放到床上睡,自己去给儿子洗脏衣服、做家务,但妈妈们都有这种经历:孩子抱着的时候睡得很香,一放床上就开始哭闹。

几个小时之内,她忙得脚不沾地,情绪的火山已经冲到了顶点。

一个人带俩孩子,没白天没黑夜的熬,已经那么累了,已经没有一点自己了,为什么孩子还要跟她彼此折磨?

她能理解男人为了养家在外工作很辛苦,为什么男人就不能对她在家里的付出和辛苦稍加理解?

但凡想说说苦闷寻点安慰,大多也只得到轻描淡写的一句“辛苦啦”,表现的崩溃点,又要被说成“神经”。

大好的年华,本该有所作为,不说光鲜亮丽,起码也要有自己的成就和立身之本。

但为了家,她选择不外出工作,可手心向上的日子真的不好过,现在身上穿的都还是4年前的旧衣服。

一时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地鸡毛,活得太过失败:孩子、丈夫、人生,仿佛都在努力地激怒自己。

面对女儿的哭喊,她的情绪终于崩溃,打了女儿的屁股,还大声吼了女儿一顿。

但看到女儿委屈的表情,母亲的本性瞬间清醒,她赶紧把女儿抱到客厅的学步车,强行让自己冷静。

她给自己的情绪来了个紧急刹车,随后开始疯狂后悔和自责。

“那么小的孩子,我怎么忍心把气撒在她身上?”

于是,她开始使劲抽自己耳光,希望用那种自残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愧疚,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事后,这位年轻的妈妈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甚至准备去看心理医生。

“我不该在孩子面前做出那样的行为……有时候我也觉得我病了,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会抽时间看医生。

对于此次事件的反应,网友们有三派观点:

心疼妈妈:

质问“爸爸去了哪儿”:

不婚不育保平安,少儿少女多幸福:

学乐君和网友有类似的反应,但除此之外,学乐君更想探讨的是:

妈妈为什么不能发脾气?对孩子发脾气的妈妈就是坏妈妈、要去接受心理治疗吗? 

这世上没有完美妈妈,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太过太难捱。

别太苛责,别太较劲,没有谁是圣人,没有谁从不受情绪控制,也没有谁不会犯错。

“娱乐圈育儿典范胡可”就曾说自己打过孩子。

一次,一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因为没坐成心爱的小火车,安吉一直哭闹,道理讲了一箩筐,家人轮番上阵一劝再劝,都没能让他停下来,终于忍无可忍的胡可上去就打了他一巴掌。

安吉和妈妈的感情会因为这一巴掌而反目成仇吗?当然是不会的。

因为生活不只有这一巴掌,妈妈也不要只记住这一巴掌的伤痛。所有的母子/母女,都是在“崩溃中治愈、治愈后再崩溃”的循环中上下浮沉。

对孩子发脾气、打屁股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但也不能因此就把巨大的压力压到自己肩上。

比起偶尔发生的小崩溃,妈妈心中的战战兢兢、负面情绪的淤积,才是更大的危险。

亲子之间,是时时刻刻的陪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偶尔的脾气,甚至打骂,都不至于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融在岁月里的、渐进的过程。

养育,是需要反思的,但也绝不应风声鹤唳,否则,势必如希腊哲学家艾比克太特所说:

真正困扰我们的还不一定是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为这些事情编造的故事。

所以,用“爱”的本能去生活,用“负责”的目的去教养,适当放过自己,别做太多无谓的精神内耗,是对自己的疼惜和悲悯,是对孩子的试炼和守护,也是让双方都不那么紧绷的关键所在。

网络时代以来,妈妈们接收到了太多先进的育儿理念,装进了太多的育儿知识,却不知道自己被套了一个枷锁:把目标设定成了做一个没有瑕疵的好妈妈。

但那不是真实的养育,真实的养育,是你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品味、处事方法,自然而然地展示给孩子。

你不必完美,不必自我怀疑,母性的本能永远都是养育最大的砝码。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说:

不要期望成为“完美”父母,因为一旦情况偏离了完美,父母就会陷入自我怀疑、恼火、负疚等情绪,这样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那个要去看心理医生的妈妈,她的河东狮吼并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问题,她由此而生的焦虑才真正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感知。

一个如履薄冰的妈妈,怎么养出积极自信的孩子?

一个没有负面情绪的妈妈,怎么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你想让孩子看到云淡风轻、岁月静好,却也忽略了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更何况,一个不发脾气、永远微笑的妈妈,真实吗?

哈佛大学讲师苏珊·大卫认为:一味的地强调正面思考,忽视负面情绪,情绪敏感力就会不足,孩子会无法敏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妈妈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孩子永远包裹在一个虚幻的泡泡里,一旦泡泡破碎(它肯定会破碎),就是一种近乎残忍的不负责任。

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却不代表那些不好的感觉就会在世界上凭空消失。

我们可以为孩子掩盖一些不好的事物,也不代表孩子一直不需要面对完整的真实世界。

正如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所说:

很多负面情绪都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亲人去世、工作失利、被人辱骂,你没有负面的情绪反应,都不正常,它是人类几千万年的进化选择出来的一种应激反应。

在孩子面前,父母是可以适当展露负面情绪的。

只要你的情绪是有缘由的,只要你最终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平缓下来,这样的展示,是健康的情绪流动,是让孩子和你共情、学会情绪处理的有效示范。

别小瞧了孩子,他们都很精明,甚至对于面部表情和情绪有比成年人更敏锐的把握,你藏得再好的情绪,也都会有些蛛丝马迹。

与其藏着掖着让孩子去猜,倒不如痛痛快快地真性情面对,少些自我感动,多些平等人格的交流。

如此,你会发现不仅自己能够身心愉悦,不至于憋屈到抑郁、压抑到崩溃;孩子的共情能力、社交能力,甚至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也都可以有大幅提升。

不是做了妈妈,就成了神,就一定要完美。

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反倒在爱的滋养和自然而然的真诚交流中,会被激发出更多惊喜。

而不为自己带孩子不够完美而自责,陪孩子一起成长,也正是为人父母的真正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