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烛之武退秦师/齐桓晋文之事

 一中大语文 2022-06-03 发布于福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2分)           

A.以乱易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未之有也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6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参考答案】

1.D句意: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用”是动词,宾语是“子”,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求”是动词,宾语是“子”,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2.A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动词,代替,替换。故选A。
3.D“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之”起到提宾作用。
 A.定语后置句,应为“千里马”。

 B.判断句,标志是“是……也”,翻译为“这是……”。
 C.判断句,标志是“……也”。D.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故选D。
4.答案 C 解析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5.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见应是晋国曾经答应用焦、瑕两地感谢秦国。故选C。

6.①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事情

第一句中,“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其”,代词,这。 

②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