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文化】德州的“盐场”

 耘禾 2022-06-03 发布于天津

文图无关

      在我国历史上,因盐而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造就了无数的贪官污吏。随着国务院的一道指令,它将成为商品经济中的普通一员。故想起了在德州城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德州盐场”。

      德州最早的盐场

     清雍正年前,大运河在德州盐店口街的西部流过,盐店口北街和南街之间的运河上有座石桥,过桥向东的路直通南营街东头的西四牌楼,西四牌楼中西牌坊匾额上的“西通漕运”就是指的盐店口码头。因“下洼盐场”生产的盐,有一部分需通过运河运往沿河各地,这个盐码头设在这里,故这里不仅盐商的店铺林立,而且官府还在此设立了“盐运分司衙门”“盐仓库”等机构,这里便成了德州城西较繁华的码头之一,因而得名“盐店口街”。

       什么时候在这里形成的盐码头暂时找不到可靠依据。但从多种相关的资料看,明初肯定就形成了,可以说德州较早的盐码头在盐店口街,最少也有300年的历史。

       清雍正年间,将运河改道至现在的位置后这里逐步萧条。随着运河的改道,官府也将浮桥同时移到了西关(桥口),西关不仅成了运河的综合码头,而且还有进京的御路在此通过,故盐商、盐衙门等就都汇聚到了浮桥口码头,这就是后来的德州盐场。

      桥口盐场的历史

     据清·乾隆《德州志》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皇殿河   险,……在上码头筑坝,遏塞旧道,至浮桥口接合旧流。上码头至皇殿一段为废河矣”。

     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起,盐店口街的盐衙门、仓库、盐店等就逐步移到了桥口街,到1949年11月“利民盐业公司”撤销,这个“盐场”在桥口街驻了200余年。

     桥口街西头的这个长方形的盐场,坐东面西沿河而建。南部是古朴典雅、大屋顶式的四合院建筑,高大宏伟的大门楼左右都有门房。进院迎门的是前出厦的青砖青瓦正房,南北偏房均是普通的瓦房,这里就是明清时期的“盐运分司衙门”。德州解放时这个院落只剩下大门和北门房了。

      在东房和北房之间,有一月亮门通往北院露天仓库,该院进出货的大门也朝着运河。院里有东房五间,系三明出厦两暗门相对的德州式四合院民房,里是仓库的办公地点。这座房子在“文革”前期还在。

     这个盐场是什么时候建的,因暂时查不到详细资料无可考究,但从它处的位置看,应该是在浮桥口码头形成的早期建的,最迟也是乾隆年间的初期。故可以肯定地说,清朝时德州及周围盐的供应多数应出于这个盐场。

      民国时期,德县县政府下设的盐务局、缉私队和仓库都驻在这里。盐的销售由官商相通的“鼎裕盐业公司”承包。

      日伪时期,日本鬼子为了盘剥中国资源,他们垄断了盐的运输和销售,故伪德县的盐务局、缉私队和盐场仓库,也设在桥口街河边的这个盐场里。日本鬼子利用“安清帮”垄断了盐的外运和销售。日本鬼子投降后,因通往下洼盐场的道路被封锁盐运不出来,日本鬼子留下的两个盐垛,很快就被城里的汉奸、伪军给抢光了,故这里一度萧条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南院的房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桥口盐场的新生

     德州解放后,民主政府的贸易公司立即回复了盐的运输和销售,桥口盐场又火爆了。

     1948年9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华北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在宁津县柴胡店设立了“利民盐业公司”。

      济南解放后,“利民盐业公司”迁到了济南,办公地点在天桥东侧的小纬北路。公司下设:济南分公司、泊镇分公司、德州分公司、黄台仓库和六合里仓库,负责冀、鲁、豫、皖解放区的食盐供应。直属中央领导,李秋野先生任经理,方振远先生任副经理。

    利民盐业公司德州分公司驻马家大井街(现旭升街),估计是原专署商业局或供销社的院。由刘清舟任经理。任顺才、孔澤生任副经理。由孔澤生副经理主管业务。

      德州分公司下设:

     一、总部:设业务科、会计科、秘书室、司务处等,公司大约有30余人,分公司总部除负责全面工作外,仓库里也存有部分盐,负责对德州市区内的供应。

      二、桥口仓库:该仓库就驻在古老的桥口盐场里。这里承担着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即通过运河对沿途的故城、郑口、武城、夏津、临清、馆陶等地区,以及它们周围的县区进行供应。故下洼盐场的盐也大部分被运送到桥口盐场,这里的业务量最大、工作人员最忙。

      该仓库的负责人股长,由宋德三担任,高泉任副股长:有会计一人、业务员若干以及司务长、练习生及保卫人员等,常驻人员约15人左右:盐场里的工作人员都穿着统一的黑色制服,在解放初期显那么威风。

        桥口仓库的业务主要有:

      1、接货:即接收从下洼盐场送来的货。这些送货的交通工具不一,多为老式铁轱辘的牛车、人推的独木轮小车、很少能见到马拉的胶轮车。下洼盐场距德州城约300华里左右,这些原始的车辆上又全部是散装的盐,且到达的时间参差不齐,故在桥口盐场里天天可看到送盐的车辆。有时还可看到他们从船上卸盐。运盐的车辆到达后,他们用统一的竹筐逐一过磅后入库,所谓的入库就是倒在他们的露天盐堆上,然后用芦苇席子盖好。

      2,出货:就是装船、很少有用车来拉盐的。因为他们所供应的对象是沿运河的区域,故出货的任务就是装船。装船的程序更为原始,即他们的大门面朝运河东大堤,出门后在大堤内侧有一条约45度的土斜坡,运河里的船靠到斜坡处,斜坡与船之间用木桥板连接。有时河水少还要在两块木桥板之间垫上支撑物,形成较长的临时栈桥。装卸工就通过这个栈桥将盐装到船上去,这就是沿用了几百年的德州盐码头。

      他们发货的程序是:首先将磅秤固定好,再将秤砣的位置固定在约定好的刻度上,一般为100公斤。然后在磅秤上放上统一的竹筐,由工人将盐装入筐内,过磅员负责添量或减量,称准后由两个搬运工人抬走去装船,每抬走一筐过磅员他都在账本上记上一笔。当搬运工人抬着盐筐出盐场的大门时,由专人在盐筐里插上一支筹(竹签),到船上有专人将筹拔出收好,以此来核对装船的数量。

      3、储存:虽然在这个时期,国民党的飞机不断地来德州轰炸,但盐的运输线还是畅通的,桥口盐场里的库存还是较多的。由于那时的盐多是散装,该盐场对盐垛的密封要求很严格,桥口的装卸工也由此练就了一套封垛的高超技艺,从没说盐垛被雨水浸泡过。

      三、五仝仓库:具体位置大约在原盐店口办事处一带,这里说是仓库,实际就是在一片残墙、瓦砾堆中,将被战火破坏的房基上,清理出一片平地将盐堆放在这里。四周有院墙却残缺不齐,在院子的西北角有两间破旧的小北房,这就是这个仓库的办公室。

      该仓库的只要任务,就是负责在德石线上用火车运盐,因当时的火车还不太正常,故这里的业务量不算太大。在此常驻的只有一位姓蒋的股长和他夫人。两人的吃饭由桥口仓库往这里送。

      桥口盐场的消失

     1949年11月,中央决定将“利民盐业公司”撤销,组建中国盐业公司。原利民盐业公司的经理李秋野先生,调到北京任中国盐业公司的副经理。副经理方振远先生奉命率部随军南下,去组织华南地区的盐业机构。

      利民盐业公司德州分公司也随之撤销了,这里的工作人员,一部分随军南下了,多数调到济南去山东盐业公司工作了。桥口盐场也随之结束了它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使命,变成了居民区直至今日。

     注:感谢离休老人夏书杰老先生提供资料,夏老曾为利民盐业公司职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