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许一人以偏爱(下)

 桑葚三味 2022-06-04 发布于浙江

这是第85篇历史文化散文

往期阅读

既许一人以偏爱(上)

既许一人以偏爱(中)

9

355年3月,厌倦官场、去意已决的王羲之,来到父母墓前,提笔写下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誓墓文》。字字句句,振聋发聩,仿佛是他的辞官宣言,又仿佛在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

文末,他这样写道:“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翻译成现代人,大意是:“自今日起,永不为官,若违此誓,为天地所不容,为名教所唾弃。”

对于王羲之的誓墓辞官,东晋官场议论纷纷。时人大多认为,王羲之之所以如此坚决辞官,是因为和他的顶头上司、扬州刺史王述长期不合。

东晋时期,会稽属扬州管辖。王羲之一直看不惯王述,请求朝廷将会稽单设为越州,不受扬州管辖。朝廷自然不会因为王羲之和王述的不和而改变行政区划,驳回了王羲之的请求。于是,王羲之决定辞官。

其实,我倒觉得,即使没有王述,王羲之最终也会辞官,王述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而已。

自325年踏入官场,至355年春天辞官,不知不觉间,王羲之在官场度过了整整三十个春秋。

在世人眼里,出身琅玡王氏的王羲之,仕途顺风顺水,前程不可估量,但在他内心深处,却一直以文化人自居。

他担任会稽内史时,每日要处置繁杂的政务。日间,他尽心尽职,励精图治;夜间,他退守书房时,却在心底一声叹息,提笔写道:“笃不喜见客,笃不堪烦事。”

或许,登台入阁,建功立业,从来都不是他心之所向。他真正想追求的,是将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创作之中。

其实,他这样的心声,是有迹可循的。

当他在两年前春天的兰亭诗会上写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时,他想表达的,不正是精神世界的不朽,远比世人眼中的功成名就更重要么?

10

王羲之不懂政治,但郗璿懂他。

他誓墓辞官后,郗璿笑意盈盈地看着他,什么都没说,又仿佛什么都说了。

他知道,即使天下人都不懂他,但郗璿懂他,这就够了。

他告诉郗璿,他打算舍宅为寺,离开会稽,到剡溪源头寻一方清静之地,安度余生。郗璿听了,点头笑道:“逸少,听说剡溪的鲈鱼很是鲜美,我早就想尝一尝了。”

王羲之上前携了郗璿的手,一起来到庭前,眺望远方的群山起伏。他们的心,似乎已经飞到了山清水秀的剡溪源头。

虽然王羲之在官场浸淫几十年,但他身上依然有一份可贵的“天真”。

无论是他为帮卖扇老妪卖扇而欣然题字,还是他为躲避卖扇老妪的一再求字而绕道而行,无论是他用亲手抄写的《道德经》换道士养的大白鹅,还是他得知邻居将他的题字转送富商后懊恼地将毛笔一掷,无不透出他身上那份和年龄、身份不符的“天真”。

这样的天真,其实是他与生俱来、一以贯之的真性情。有这样真性情的人,一方面是天性使然,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心中有满满的爱。一个缺爱的人,是不可能永葆天真的。

王羲之爱书法,爱白鹅,爱明珠,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郗璿也欣赏世间一切美好,并热爱欣赏王羲之热爱的一切。因此,对王羲之来说,家是他疗愈心灵的地方。无论他在外面经历了怎样的不称心、不如意,只要回到家中,有妻子听他倾吐、解他烦忧,他心中的浑浊之气便烟消云散。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永远是那个云淡风轻的“书圣”王羲之。

11

从355年至361年,王羲之和郗璿隐居在剡溪源头(据考证,在今新昌沙溪王罕岭一带),种桑植树,教养儿孙,以放鹅弋钓为娱,快意山水,安暖相伴。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还和好友许询支遁等人,不仅遍游剡地山水,还前往临海郡(郡治在今浙冮临海县东南)、永嘉郡(郡治在今浙江温州市北),当地至今尚有很多与王羲之有关的名胜古迹。

王羲之陶醉其间,常自叹“我卒当以乐死”。也曾幸福地感叹:“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

在一个大雪初晴的日子,王羲之想起山阴友人张某,提笔给他写信道:“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当王羲之在信中表达对友人的问候时,他一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后,这封《快雪时晴帖》会被清朝乾隆皇帝奉为至宝、珍藏一生。

在乾隆皇帝看来,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笔法圆劲古雅,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悠闲雅致。

能写出这样出神入化之意境的王羲之,当时的心情,一定已是浑然忘我、返璞归真了吧?

360年,小儿子王献之年满17岁。王羲之和郗璿一致认为,郗璿弟弟郗昙的女儿郗道茂,比王献之年长一岁,和王献之青梅竹马,很是般配。于是,王羲之提笔给郗昙写信,向郗家提亲,郗昙欣然同意。

不久,王献之迎娶郗道茂,小儿女终成眷属。

12

王羲之信奉道教,长期服用一种叫做“寒食散”的丹药,身体每况愈下。

361年,王羲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伴在他身边的,是他的结发妻子郗璿。从明眸皓齿到两鬓斑白,他俩一起走过了一生。

去世前,王羲之握住郗璿的手,面容安详,没有遗憾。

王羲之去世后,郗璿和儿子们生活在一起,活到了九十多岁。

相传,郗璿晚年时,王羲之的堂侄孙王惠前去看望她,关切地问她:“您的眼睛、耳朵,都还好吧?”

她笑了笑,意味深长道:“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这是身体的事。至于眼睛和耳朵,这和精神相关,哪能那么快就和人分开呢?”

可见她即使在身体难以抗拒地走向衰老、体力大不如前时,依然还保持着乐观的心境。

因为,在她看来,王羲之并未离她远去,而是换了一种形式陪伴在她身边。

不是吗?他在他炉火纯青的书法里,在他至情至性的诗文里,更在她刻骨铭心的回忆里……

既许一人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

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只有不长不短的三十八年。但在她心里,却是无始无终,却是天长地久。(全文终)

作者简介
吕瑜洁,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亲子书信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历史散文集《历史的背影和回眸》
即将出版百万字长篇历史小说《红豆生南国》、文化随笔《榴莲一样的红楼梦》、历史散文集《历史的背影和回眸》之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