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季,一组《四时读书乐》,送给全新出发的你

 方圆长短 2022-06-05 发布于山东
又是一年开学季。
 
每到这个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脑海里可能都会闪现出一个灵魂拷问:“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还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
 
说得都对,但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遇见南宋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才发现,原来,对读书本身的热爱,也是一种意义。
 
翁森为了表达对读书的喜爱,专门写了一组诗,分别从春、夏、秋、冬四季来呈现自己读书时的状态和心情。
 
他把四时读书的乐趣融入到对四时美景的感受之中,让我们看到了读书求知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
 

图片


01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在生机盎然的春日里,诗人的书斋外绿草青青,流水潺潺,一派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景象。
 
这样美好的季节自然不能辜负,于是诗人慨叹: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在春日里读书,究竟好在哪里呢?
 
诗人在开篇用了一个典故——“舞雩归咏春风香”。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闲坐,就问起大家的志向。曾点说,他的志向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位同学所讲的经世济民的治国大业不同,他向往的生活是:在暮春时节,换上轻便的春装,约上五六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六七个孩子,在沂水中沐浴,然后到高坡上吹风,最后再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听完,会心地点头说:“我的平生志向和曾点是一样的啊。”
 
曾点的这个志向,听上去似乎不怎么远大,也没有其他同学那种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可是为什么孔子偏偏最欣赏他这番描述呢?
 
大概是因为曾点描述的这一番暮春的景象,正是孔子向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
 
翁森化用这个典故,是想表达类似的态度:读书也应该像曾点的人生追求一样,不必掺杂太多的功利心,也不必强求。只有顺其自然,随性而往,才能体会到读书真正的乐趣。
 
那么读书的乐趣究竟是什么呢?
 
最后两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给出了答案。
 
读书的快乐就像那窗前自由生长的野草,在春光里尽情地展现着生命力,给诗人带来愉悦心情的同时,也赋予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图片


如果说,春天读书给翁森带来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心情,那么夏天读书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02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夏日炎炎,暑热难耐,本不是读书的好时节。
 
然而诗人并不这样觉得。因为他的住所四周桑竹垂荫,当清晨的阳光透进屋内,书斋被照得格外敞亮。
 
夏季昼长,山居中的白昼颇有北宋唐庚《醉眠》诗所言“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意味。
 
 
于是,诗人总是喜欢坐在明亮的窗户下,开启美好的晨读时光。
 
到了晚上,灯花一节节落下, 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点点萤光陪伴左右,又为夜读平添了几分乐趣。
 
诗人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 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这是一种盛夏静处的状态,也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谓“心静自然凉”,诗人在盛夏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正是因为读书的乐趣本身就如炎热夏季偶遇的一缕凉风,给诗人带来慰藉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言传的妙趣。

图片


在享受到春天读书的“愉悦”,夏日读书的“妙趣”后,接下来就是秋天了,秋天读书,诗人又会有怎样的体验呢?
 
03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秋天读书,在古人的诗篇里,以写宁静读书时光的主题居多,而较少有写读书之乐的。
 
翁森的这首《四时读书乐·秋》,在开篇也是重点描写秋日之“静”: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秋来万木始衰,昨夜庭前叶落声声,篱下紫豆开花,蟋蟀清唱。不知不觉间木叶萧疏,树林草野间一派萧瑟寂寥的景象。
 
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继续写秋天的清冷和安静,而是笔锋一转:
 
近床赖有短檠在,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秋日的安静,虽给人以寂寞清冷之感,但却是读书难得的好时光。没有杂音的干扰,读书的效率肯定会更高,这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句,对秋季读书的乐趣做了总结:秋日读书就好比与天地万物、与明月清风来一场心灵对话,没有喧嚣,只有心灵相通的宁静与默契。
 
读书的意义,不正在这文字照见自己内心的过程当中吗?
 

图片


04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在四季中,看起来最为单调和沉寂。
 
树叶凋落,河水干涸,群山枯寂,万物的律动似乎都停止了,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个简简单单、完完整整的自我。
 
这样的自己,不必在乎世俗的眼光,也不必汲汲营营,只要静下心来读书,思绪就特别清明,精神也特别地专注。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雪夜,诗人坐在四壁图书中,伴着闪烁跳跃的灯光,还有炉火煮出的茶香,竟愉快地高歌起来。
 
这个时候,对于读书的快乐,翁森做出了这样的总结: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天地心”这个词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结合“数点梅花”的意象,可以看出,诗人所认为的读书的快乐,在于读书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参透别人所不知道的,也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天地之心”并不容易被探寻,人们只有不断地读书、思考、体验,才能有所领悟。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这也正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图片


05
翁森的这组《四时读书乐》曾经在民国时期入选语文课本,但因为翁森并不被人所熟识,所以这组诗一度被认为是朱熹的作品。
 
翁森生活在南宋末期、元朝初期。
 
南宋灭亡时,翁森只有二十多岁。元朝初期,由于废除了科举制度,很多读书人失去仕进之路,陷入到“九儒十丐”的窘境之中。
 
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翁森居然在家乡浙江台州办起了著名的安洲书院,先后从学者达八百余人。
 
据他的好友陈刚中在《安洲乡学记》中所述,安洲书院的学生“其容肃然,其气充然”,“弦诵之声隐隐若金石然”,可见翁森治学严谨、办学有方。
 
在一个“读书无用”的时代,到底什么才是翁森和他的学生们求知的动力呢?
 
也许,翁森的这组《四时读书乐》就是最好的答案。
 
当读书不再功利,求学者反而可以在四季的轮回里体验到阅读的纯粹性和超越性:就像四季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一样,读书也可以只为了它本身。
 
这是一种最为虔诚的热爱。
 
感谢翁森,在那个读书的世俗功用完全消失的年代,依然能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坚守阅读的本义。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一代又一代的求学者:读书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喜欢读书的人很幸福。 
参考资料:
 
欧丽娟:《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
杨雨:《美了千年:杨雨品读古诗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
李萌昀:《四时·读书·乐》,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