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成阅读的“扎根”效应

 木香草堂 2022-06-05 发布于辽宁

范小梅

在与一线教师交流中,我经常听到他们感叹阅读有两难:一是时间难,工作繁忙,读书时间太少;二是见效难,不知如何将阅读与教育教学实践建立有效关联。一线教师如何提高阅读效率?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为例与教师探讨高效阅读的策略。

形成阅读的“扎根”效应

第一,理解著述背景。阅读前梳理著述背景是走进作者叙事空间、理解作者写作节奏的钥匙。《活教育》由陈鹤琴先生撰写发表的系列论文汇编而成,覆盖1930年至1948年的19年,此间社会以“乱”为主要特征,这一特点投射到各领域表现为“动荡频频”和“死气沉沉”,而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向上向善、求真求实,这促使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念。阅读前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读者清晰认识该书的生命力,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精读章节内容。《活教育》全书围绕三个关键线索展开:线索一“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活教育”目的论,线索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线索三“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方法论。以目的论为例,精读时先要理解“人”这一概念。我们不妨追问,人是社会的动物意味着什么?人除了是社会的动物,还有无其他可能?人的文化性、人的经济性与人的社会性是何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的本质属性,进而更好理解儿童。

第三,叩问教育实践。一线教师读书通常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一边精读内容一边叩问实践是可行且必要的。《活教育》对“活”字有三种解读:作形容词解,即灵动、生机勃勃的教育;作动词解,激活当前的教育;作名词解,是生活教育、活动教育。带着对“活”的三种理解展开阅读,更容易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比如读到“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目的论时,或许可以追问自己:班上孩子第一次来到我面前是什么样子?他们现在是什么样子?我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子?并为三个问题寻找连续性的典型事件或典型案例,展开培养目标的真实建构。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教师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培养自己回应教育挑战的素养。

第四,拓展关联阅读。《活教育》以1948年张文郁先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代序,张先生在文中提到“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主张,这与1948年陈鹤琴先生所撰《“活教育”的目的论》开篇提到的“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有一词之差,于是关于“现代中国人”与“世界人”是何关系的追问便产生了。这是阅读时可深度思考的问题。阅读时,教师还可以拓展阅读的参照系:一是时间参照系,即阅读历史著作时可以主动寻求当代解读;二是内容参照系,包括背景性内容拓展和理论性内容拓展。这种拓展性阅读有助于丰富认知的宽度和深度。

第五,重视写作输出。读完《活教育》会发现,“活”字背后蕴含着教育教学的要素观与结构观:要素观指教师要储备大量知识,做一个行走的“知识宝库”;结构观指教师要懂得组织技术和结构艺术,在需要时提取各类知识要素,生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要素观和结构观的获得不仅取决于教师读了什么、想了什么,还取决于教师用所读所想指导了什么、生成了什么、实现了什么。以阅读指导实践的终点是创作输出,输出之后才知道所读所想与所做所写之间存在多远的距离,为弥合这段距离又可以做哪些努力,进而以此终点为起点,启动下一段以阅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阅读的旅程,真正形成一线教师高效阅读的“扎根”效应。

(作者单位系成都大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