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立达语文 2022-06-06 发布于江苏



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在线》论坛上打出的口号。
现在,这也成了新教育实验的一种标志性口号。


这句口号意味深长。
首先,这句话将教育的第一诉求锁定在“幸福”二字。这让广大教师特别感动。然而,从一些常识或经验出发,往往特别强调的东西可能正是特别缺失的。即如幸福,对教师而言,什么才是真正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拥有真正幸福的教育生活吗?如果再问一下,是什么样的教师群体在感受着教育的幸福生活呢?也许,一切正如鲁迅所言,很多事情,其实挡不住三问。
笔者还有疑问:“教育生活”如何理解?是不是说教育是生活的全部?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教师要不要将教育等同于生活或者有无必要将生活等同于教育?
教育就是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我妄加揣测,朱永新先生所谈的教育生活,一定与陶行知所讲的生活教育有着很多关联。
但是,这里容易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可能都会将教育与生活完全等同,而且会认为这是两位教育家所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其实,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朱永新先生则旨在改变现行的教育,倡导一种全新的教育。虽然,在朱永新先生这里,那种全新的教育内核的哲学底座、价值体系还不够明晰,但总的来说,新教育是基于一种建设与补救,注重教师人文精神的生成。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朱永新先生强调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乃是针对教育而言的,而没有指向日常生活的全部。


朱永新先生在这里的伟大之处,我认为乃是关于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完整”的诉求与表达。但是,“完整”我觉得更有必要用以作为“生活”的限定词。因为对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生活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无法也没有必要将他的职业生活当成是他的全部生活。如果是这样,也是对教育真谛的一种误读与误导。选择软弱、选择庸常,都是人的权利,也是人性的需要。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在所有场合都坚强、高贵、伟大,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在于他永远以一种昂奋的姿态从事着拯救人类的伟业。英雄也要生活,英雄也要吃喝拉撒,英雄也是基于日常的。教育英雄,也应该作如是观。
所以,新教育关于“完整”的描述,注定会与日常生活有着交叉。这样一来,教育生活的温馨与芬芳也随之产生。这样的生活也才是理想的教育生活。
记得当年笔者参加《江苏教育》“新生代教师”专题活动,苏州中学的副校长夏炎先生曾经描述过自己的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希望在一种快乐的教育中教书育人,他希望在教育生活之外有自己的日常空间,譬如,开着跑车带着孩子兜风……
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拥有这样的奢侈想象。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乡村教师或希望工程的存在,就杜绝了像夏炎先生这样的成功教师拥有跑车。当我们的一些名师可以入住总统套间时,一些教师为什么不可以用自己挣得的钱换一辆跑车提升自己日常生活的质量呢?
因而,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种纯粹的理想。教师节之际,我更想这样表述:教师们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则更是一种伟大的教育理想。
当然,言及于此,更希望这样的话题,不要仅仅是在教师节之时有人说起,平常之时,也常常有人念叼着并将有关事情真正实现起来,那才有意义。

说明:这是一篇旧文,曾收入到福建教育出版社《不做旁观者·姜广平教育随笔精选》(2018年3月第一版)一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