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浅谈(五十二)四时温病——湿温(七)

 顺势而为frfi8r 2022-06-06 发布于河南

(二)治疗湿热病的常用方法

8.宣化通腑法

暑挟湿滞,互阻不化,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畅,小溲艰涩,是湿热积滞阻于中下二焦。暑、湿、热、郁与积滞互阻不化,有形之滞与无形之湿热互相阻碍,气机不行,故矢气、腹胀、便难溲艰。

治疗当以宣阳化湿为主,并用轻剂通腑以消滞,不可过量,过则反不愈矣。舌白苔腻根部垢厚与脉濡滑,关尺有力为其诊断、用药的主要依据。

处方:鲜佩兰12克(后下) 鲜藿香6克(后下) 香豆豉10克 山栀6克 新会皮6克 佛手片10克 槟榔10克 杏仁10克 前胡6克 通草3克 煨姜2克 另用: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二味同研极细末,装胶囊,分两次用。

此胶囊用佛手10克、煨姜3克,另煎30分钟,俟凉送下胶囊(此为定吐法)。过20分钟后再服汤药。因为病人恶心呕吐,故将药煎成,俟凉徐徐饮之,不可过多,每隔20分钟再服一次,可分4~5次服完。要忌糖,其甜能助呕恶也。

因暑湿蕴郁而发热呕恶,故方中用藿佩芳香解暑祛湿;豆豉、山栀以宣化疏解,既能宣阳化湿又能宜郁泄热;前胡、杏仁宣阳疏卫以开肺气而利三焦;新会皮、佛手、煨姜以化水饮而和胃定呕;槟榔以化积滞;通草以通阳利小便;方中酒军用0.5克是以其猛攻之药而轻用,既能导滞,又能清热,因其量少,无伤正之嫌;太乙玉枢丹以其攻水饮而定其吐也。

9.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

治湿热蕴郁中、下二焦,是治湿温后期,身热渐退,或已退而未净,症状轻减,余热未除,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舌苔黄厚腻垢而口味甚臭,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有力,或腹中不舒,或按之有粪块,属湿热积滞尚未退净,腑气不通。治疗须通腑导滞,故用泄化余邪以轻通胃肠。

处方:白蒺藜10克 丹皮6克 香青蒿1.5克 枳实3克 炙杷叶10克 保和丸15克(布包)全瓜蒌30克 知母6克 炒薏米12克 杏仁10克 白蔻仁末0.6克 生大黄末1克 二味同研细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湿温病在后期阶段,湿滞未清,余热未除,身热退而未净,舌仍黄腻垢厚,关尺两部脉象滑而有力。方中用丹皮、青蒿以凉营和阴而退余热;知母之苦寒泄热;杏仁以开肺气而利三焦;炙杷叶、保和丸、全瓜蒌、枳实合用,上以宣肺气,中以消导化滞,瓜蒌润燥通便以利胸中之气;炒薏米、白蔻仁仍属化湿郁,利三焦;因为余热不清,滞热不除,阳明腑气不畅,热势难以退净,所以慎用小量大黄轻微攻泄。

10.泄化余热,甘润和中

湿温初愈,病在中下二焦,邪热退而未净,湿滞化而未清,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脾胃运化欠佳。症见胃纳不香,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按之力弱。湿温消耗正气,中阳大虚,温邪伤阴,阴不足,阳也虚,故脉见濡滑缓弱,沉取无力。此时用泄化余邪法,用甘润和中以善其后。病已向愈,此时饮食寒暖切当注意,防其正不足邪易再至。

处方:川石斛12克 丹皮6克 香青蒿2克 甜杏仁10克 范志曲12克 鸡内金10克 冬瓜子10克 茯苓皮10克 生熟谷、麦芽各10克

湿温三周左右,正气大伤,故在热退正复之时,可根据脉象、舌苔、症状,以观察气血阴阳之不足,但不可一味用补法,仍当细查有无邪恋。方中用川石斛、丹皮、香青蒿以顾阴分;甜杏仁、冬瓜子、茯苓皮兼以顾阳;范志曲、鸡内金、生熟谷麦芽以助中阳消导,兼祛邪热。慎饮食、避寒热,半月之后,可向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