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不认真”、“粗心”骗了,其实背后另有隐情……

 帝都果妈不焦虑 2022-06-06 发布于北京

前几日,有位妈妈向我诉苦:

五年级的期末考试,她家孩子成绩第一次向下突破了新低。从来都是满分的数学和英语,变成了97、98;本来就不强的语文,也滑到了80几分。

原来,这位小朋友从上小学开始,就经常让家长不省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一年级上课不停说话;

三年级自习课从来不写作业;

五年级成绩下滑……

领成绩单那天,孩子妈妈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决定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对待这次成绩。可拿到试卷的时候,还是瞬间失控了……

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类型的错:

会做的应用题,做错了;

英语首字母忘了大写; 

语文更是惊悚,基础题5道,错了4道; 

……

哎,帮助孩子改正的每一步,都让老母亲费尽心机。说不发愁,那是不可能的。

虽然果果才上一年级,但我也挺能理解她的苦恼。上学期正常上课期间,果果总是报喜不报忧:

我又得了好几个小星星了;

我跑步跑到了小组第一名;

殊不知,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时刻:数学粗心,错了又错;语文少做了几道题…

这次居家学习期间,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但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地想,有没有天生不认真的孩子?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认真,也是一种习惯

当我意识到“认真”是一件和“习惯”相关的事时,我才开始关注孩子更多的行为习惯。

书写的习惯

对待作业的态度,必然会在书写上有所体现。成绩好的孩子的作业,即便字不漂亮,但至少都是相对工整的。

字如心境,我一直觉得是这样。当孩子心浮气躁的时候,TA的字,就是最好的信号。

某次果果的作业,被老师评语:字迹有退步。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一周时间里,出现了:数学计算出错,题目漏看,运算符号看错等等一系列失误。

长此以往,恐怕孩子就会从一时的浮躁,变为习惯性不认真。

写字是否工整,完全体现了孩子的学习态度!

对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做到时常提醒,时常监督,孩子就很容易养成好习惯。但如果遇到比较自我的孩子,父母可能就要拿出十八般武艺与其斗智斗勇了。

会不会有人气到撕作业?但效果嘛,其实也就持续一天,还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我们不妨来了解下,美国著名习惯专家詹姆斯·克利尔的“绑定喜好工作原理”。

把需要做的事与愿意做的事绑定,就比较容易养成习惯。

于是,我提出,每天认真书写、提高效率,就可以额外获得15分钟的休闲娱乐时间,还可以一并累积到周末使用。

果然,果果立马干劲十足。

经常练字,是另一个养成书写习惯的必要手段。别小看练字的十几分钟,这期间,正是孩子观察字的结构,记忆字形特点的宝贵时间。

詹姆斯·克利尔也说到,习惯是基于频率而不是时长形成的。因此,练字不在于一次练的时间多长,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去练,这样才能养成时刻注意字形结构的好习惯。

验算的习惯

“干瞪眼”学数学,你们见过吗?就是几乎所有的数学题,都是看着题目,全凭大脑从第一步想到最后一步出结果。

娃现在就有这个苗头,而且绝对不是因为天赋异禀。反复几次都是如此。

血液瞬间涌上头,有没有?

但我还是按捺着怒火,询问了原因:一方面是不知道怎么写,或者懒得用,一方面是迷之自信地认为所有的步骤都可以在大脑中全部完成,不需要任何辅助。

一而再,再而三要求他写清楚过程后,他终于有所改善。

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即使习惯使用草稿纸,还有常见的三种问题:

1、不能规范演草

  • 数字书写潦草,把0写成了6的样子,誊抄到卷面后出错。

  • 打草稿没有进行清楚的区域分块,数字之间有重叠,导致看错算错。

  • 画图不规范,导致题意理解错误。

比如这道题

在分析题目画图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到红色端点处是否被包含的问题,就很容易出错。

2、不会把题目的文字条件转化成数学语言

这道数学题,好多人一读题,就晕了。

这道题读完题之后,我们应该能把题目条件写成下面三个等式:

①被减数-减数=差

②被减数+减数+差=480

③减数-差=40

这一步就是把题目条件转化成数学语言。但是,还要进一步挖掘出隐含条件:

被减数=差+减数

那么,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3、誊抄时,不校对

对于步骤繁多的题目,演草整理出解题思路以后,在卷面进行誊抄的时候,需要仔细核对演草纸中每一步的结果。

“做对了,抄错了”,如果发生这种事,是不是会哭晕在厕所?

读题的习惯

在计算中,把+看成-,把×看成÷。这个问题,应该很多孩子都有。后来我发现,其实是因为孩子读题的时候,总是扫视题目,没有进行“指差确认”。

指差确认,始于日本,原为日本的铁路安全动作。

用手指着物件,大声说出确认,心手并用,以达到减少人为失误导致意外的效果。比如,当列车接近信号灯时,司机会指着它说:“信号灯是绿色的。”

能减少80%错误率,降低30%事故发生率。

读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看到50+23这个算式的时候,能心手口并用,就完全可以避免由读题出错导致的解题错误。

思考的习惯

思考还有习惯?当然!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习惯,有的是跳跃式,有的是凌乱式,有的是严谨式。

这道语文题,就有一大片孩子,压根没有仔细审题,直接做错了。

每个选项都提到了神话人物,如果仅凭语感,似乎哪个都是对的。但只有通过仔细思考(起码全部认真读一遍),才能发现正确答案。

因此,规范、踏实做题,才是我们稳扎稳打要走好的第一步。

反馈的习惯

如果说前面的几个习惯还相对容易察觉,那么反馈的习惯,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我家娃有时候不想做作业,只想出去玩。往往在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

以前我也很生气,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娃带着不好的情绪做题,错误率高,是多么正常的事啊!

我们大人在工作中如果心不在焉,都会出错,更何况孩子呢?

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一个人学习的意愿和方法。

显然,情绪问题就是学习意愿的问题。

鼓励孩子及时和父母反馈自己的不良情绪,帮助孩子养成先整理情绪,再投入学习的好习惯。当然,这其中少不了父母的用心、细心和耐心。

听课效果如果没有及时反馈,也会造成我们对孩子作业中错误的误解。

比如这样一道数学题:82-18的简单算法是:( )

A、82-(18+2)

B、82-20-2

C、82-20+2

对选B的孩子,大多数父母可能会觉得是因为孩子粗心。实际上,导致这种错误,根本不是粗心,而是压根没有理解,只是机械套用老师讲过的例题罢了(还套错了)。

课堂的听课效果,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课堂内容的理解偏差,老师的授课方式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了解到孩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就很难真正帮助到他们。

或许也没有想到,看似“不认真”的背后,其实是这么多没有建立起来的习惯。

听过无数高年级家长的诉苦,我真心觉得低年级家长,现在就应该利用这充分的时间,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这正印证了一句话:小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

因为,就问一句话,孩子到了初中,咱还管得动吗?

话说,很多亲们望眼欲穿,从五一期间就开始盼望着京东方E3产品,21.5英寸!大屏幕!

盼望着盼望着,就到了现在……

明天早上8点,京东方小课屏E3首发,需要的一定要来看!



因为,很有可能“手慢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