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险那些事儿:骗与不骗,你说了算

 唐长泉 2022-06-07 发布于广东

相信,

大多数人接过保险人员的电话或信息。

我有一位老乡跳槽去做保险,就有人半开玩笑说:“你的日子会过得很悲惨,并且朋友会越来越少。”

因为刚做保险的人,

总是挑自己身边的熟人开始练习。但从防范风险来讲,具有大病医疗、养老、储蓄等功能的保险是能帮人的。

我第一次了解保险是在广州工作时(1998—2004年),

看到有西装革履的保险人员站在写字楼前的广场,头顶炎热,只要有人路过,他就会上前与其打招呼,主动与对方握手。

后来知道,这是他们培训新员工的一种方式。

记得当时,

保险业务员有上门扫楼、找业主购买保险展业的习惯,让一些业主投诉到物业管理处,致使小区保安只要看到身穿西装、脚穿皮鞋,扎领带的人员进小区,就会上前验明身份。

为此,西装革履成为保险人员的代名词。

保险作为一种保障机制,

是用来规划人生财物的一种工具,是市场经济风险管理中的一种方式,也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支柱。

有人感言:“保险推出的每款产品,他们都是依据市场需求精心设计的。所以保险合同条款是不允许更改的,目的是把被保险人的责任、利益分开,降低保险公司的责任。”

从法律角度看,

保险是一种商业合同行为,一切责任与义务应参照合同条款执行;

从社会角度看,

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民众生活中相对灵活理财工具;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

对于购买保险的好处,多数取决于保险代理人。

优秀的保险代理人总能凭借自己诚恳的服务,赢得朋友信任。

我当年代表单位跟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团体意外保险,因我司员工属于户外作业工种,发生意外是常有之事。

记得当时购买这份保险时,

领导特意交代:“每年争取赔付的费用,要等同单位全年所缴保费。”为此,我本着这个原则与对方保险业务员谈,还让他个人写了一份承诺,我才答应在他手上购买。

还记得,

我刚来东莞工作时,

遇到平安保险的一位业务员,她开门见山地说:“你喜欢独自旅行,有没有想过家人的感受,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家人对你的担心?

”她的言语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最让我信服的是,短短几分钟的对话,她能够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在纸上表述出我存在的风险。

为此,我彻底被她的专业知识所折服,最后下定决心为自己购买了一份人生意外险,每年缴费800多元。但很可惜,只交了三年就没有再续费。

保险人员在销售产品时,

除了喜欢打感情牌外,还会在各大银行设立代办点,借助大家对银行的信任,锁定目标人群,营造购买保险的氛围。

2006年,我老婆在江西老家县城工商银行取钱时,就被保险人员说服并购买了一万元十年期的分红险。

2010年,当我想用这笔钱时,对方告诉我:“我们购买的是定期险,若要提前支取,属于违约,需承担违约经济责任。”

也说是,我在没有到期的时间取这一万元,其结果连本金都拿不回来,最后只好作罢。更可气的是,保险业务员之前游说我老婆购买保险时,说十年期满可领7000多元的分红金额,最后实际只拿到570多元。

从这件事中,我不但看到了保险营销的高明手段,更多的是被保险业务员的承诺所误导。相信,类似经历不只是发生在我们身上。

设想,

身处银行办事大厅,通过保险业务员的利益引诱,购买保险的人自然会变得不理性。一旦签字,一切都要按照合同执行,话语权只能在保险公司。

反过来说,

也怪自己贪图小便宜,导致自己没有认真看合同,毕竟对方无法强迫别人签字。

随着交通事故、地震、泥石流、台风等各种灾害频繁,

以及竞争压力让人身体透支的风险增多,选择购买意外与疾病险种的人越来越多,目的是图个心理安慰与治疗疾病的经济保障。

而对于购买大额分红险的人,自然是想给子女留一笔钱,进而用保险的形式传承后人一份资产。

因此,有人把购买大额险种的,归纳为有钱人玩的游戏(“唐游记”作者唐长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