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毒灸第一阶段丨端午排热毒

 覃金仔 2022-06-07 发布于广西

///

农历五月五,是为端午。

农历五月,古时称“毒月”,《月令》认为该月瘟毒盛行,月内以端午为首,有九个“毒日”,分别为:

初毒日:五月初五、初六、初七;

中毒日:五月十五、十六、十七;

末毒日:五月廿五、廿六、廿七。

图片

五月初五是“九毒日”的第一天,中医认为,五月即是午月,属火,而端午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火旺至极,所以阳气外散时,人体内里反而虚弱。

再加上时值仲夏,气候炎热,人体因感受自然界的火热之邪,常会出现头昏目胀、口渴、咽喉干痛、流鼻血、尿赤、大便秘结等上火症状。

若火热生毒,还会发生疖肿、疮疡、口舌生疮、中暑发烧等疾患。

01

九毒灸第一阶段:端午排热毒

《论衡·言毒篇》中记载:“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人食凑懑者,其不堪任也。不堪任,则谓之毒矣。太阳火气,常为毒螫,气热也。”

这里的“毒”,就是热毒,也是中医六淫邪气里面说的火和燥,炎炎盛夏,暑热内侵,热毒内生,人们心烦气躁,容易上火。

因此,九毒灸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排热毒,以生水滋阴、降火降燥为主。

九毒灸第一阶段第一天

艾灸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即6月3日)

调理方向:生水聚水

上火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缺水。根据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脾是主运化水谷、升清降浊的地方,而肾为水脏、主津液,通过艾灸调节相关脏腑机能可以生水滋阴。

图片

人体水液代谢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艾灸肾经上的穴位以及脚上的解溪穴,可发挥滋阴补肾、清降虚火之功。

而脾为水液运化之枢纽,脾的运水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和运化湿浊,艾灸脾经上的穴位,配合中脘穴、神阙穴、内关穴能够起到调节水液、输布阴津的作用。

图片

九毒灸的作用之一还在于平调阴阳,恢复人体水火之间的生理平衡。因此,还需要大椎穴、曲池穴、尺泽穴,来解表清热、调整阴阳、畅达气血。

九毒灸第一阶段第二天

艾灸时间:农历五月初六(即6月4日)

调理方向:滋阴生津

津液深入身体各处,要依靠多个脏腑经络联合作用。其中与其关系密切的是肺经和大肠经。

图片

由于肺在全身的水液敷布和转输过程中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艾灸肺经上的穴位,能使水液向外输布,布散全身,外达皮毛,改善津液内竭引起的皮肤干、肠胃燥。

依据“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的中医理论,艾灸肘窝内侧的曲泽穴,则有利于心肺火气和毒素的排除,可有效改善肺脏功能。

大肠为传导之官,具有主津和传化的功能。大肠主津,意指大肠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艾灸大肠经及上巨虚穴、血海穴,能够发挥传化糟粕、主津输津、吸纳精微的作用。

图片

与此同时,配合膀胱经上的肺俞穴、大肠俞,以及胃经的足三里穴,有助于加强疏经通络、升清降浊、补中益气之效。

九毒灸第一阶段第三天

艾灸时间:农历五月初七(即6月5日)

调理方向:降火降燥

端午节后,天气日渐炎热,高温状态下容易使人出现肝火旺、心阴虚等情况,引发头晕、头重、胸闷、心慌等。

前面我们已经生水生津液了,这时候就需要开闸引水入心,以疏肝降心火。

图片

肝火旺就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多因七情过度、肝郁化热或肝经蕴热所致,艾灸肝经上的穴位,配合脚上的滋阴穴——照海穴、复溜穴,能调畅情志、疏泄肝火。

另一个容易上火的脏腑是我们的心,心为火脏,心火应于夏热,故火气通心,高温容易引起心火旺、心阴虚,这时宜艾灸心经及劳宫穴、尺泽穴,具有清热毒、降心火、滋心阴作用。

图片

对于心肝火旺形成的热,还需要艾灸肝俞穴来疏肝,配合内关穴来消火,同时刺激委中穴来清泄脏腑的实热。

配合食补:银耳百合汤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天时,饮食也要对应时节。

初毒日期间,人体阳气在外,内里虚弱,胃中虚冷,消化功能低下,因此忌暴饮暴食、贪恋冷饮等。

这时的饮食宜清热、润燥、补液、滋阴,推荐食用银耳、莲子或百合等凉补之品,可祛热补气。

图片
图片

银耳百合汤

准备银耳100克,百合10克,冰糖少量。银耳泡发后撕成小块,百合泡发后待用。将全部原料下锅,小火煲至银耳软糯,加冰糖即可。

银耳能滋养五脏之阴,百合的功效是润肺,能帮助人体清掉虚热,正适合此时节食用。

今天的文章就先到这里了,

明天我们将会详细讲述

九毒灸第二阶段的具体灸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