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踩藕》《摸蚶子》《小龙虾》《猪油的味道》《软熘财鱼片》《端午黄鳝赛人参》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踩 藕

  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湖区盛产莲藕,尤以仙桃市沔城莲花池中的莲藕最为著名,我的家乡素有“莲乡藕城”之称。

  “鱼米之乡”的家乡,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荷塘,我纯真的童年就是在荷塘旁、荷叶下度过的。荷塘是我心灵的港湾,情感的摇篮。

  阳春三月,正是种植莲藕的季节,藕农把长出藕芽的种藕拿到藕塘里去栽种。不几天,藕簪上冒出了尖尖的荷角,又渐渐长成绿油油的荷叶。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青蛙坐在荷叶上,张着大嘴巴觅食。荷叶低处,水面浮萍浅浅,菱角浓浓。

  连接藕节和嫩荷叶的茎叫藕带,民间称之为“藕稍子”。食用藕带在初夏的四、五月间,因藕带要长成莲藕,故吃它的季节也十分短暂,藕带清香浓郁、脆嫩爽甜;既可生吃、又可熟食。

  夏天里,塘边杨柳依依,塘里莲叶田田。荷花开放,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孩子们摘一片荷叶戴在头上作帽子,摘几朵荷花拿在手里玩耍。

  荷花谢后长出莲蓬,花蕊中的莲蓬头,鹅黄娇嫩,再慢慢长大变绿,中间长出一个个小莲籽来。莲蓬就是荷花的果实,采下可生吃,十分鲜嫩。

  立秋过后,荷叶变老,莲藕成熟。民谚“七月菱角八月藕”,说的是到了农历八月,正是鲜藕上市之时。

  莲藕有几个月断藕的时间,食莲藕大多在中秋之后或清明之前。可现代的农业技术超越时令,六月吃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时的莲藕,多用于凉拌或烹炒,脆甜可口。

  又是一年藕成时,在这寂静无声的夜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那无忧无虑的岁月里,下到荷塘里踩藕的往事来。

  暑假里,每当夕阳西下时,我和小伙伴一起来到湖边放牛,看着星罗棋布的荷塘,微风过处,绿波荡漾,于是就把牛用长绳固定在草场,赤身潜水去踩藕。

  “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所谓踩藕,就是将生长于淤泥中的藕取出,即用双脚在淤泥中去踩,踩到后,再用手将其挖出,清水洗过,也可以生吃,也可以拿回家烹炒成菜肴。

  判断淤泥中莲藕的方法是从荷叶的形状和颜色上来确定藕体所在的位置,一般是找那些细小的荷梗。踩藕先要根据脚的触觉确定藕的方位,下脚切开淤泥时,既不能重,也不能轻,重了会把藕踩断,藕孔流进淤泥;轻了就会踩不出藕来。湖区的孩子们个个都会水,踩到藕后,顺脚一挑,一枝嫩藕就出了淤泥,然后潜入水底,将藕托出水面。

  那时候,荷残藕丰,不一会功夫,就能踩出几支大藕来。夜幕降临时,小伙伴们带着满身荷香,一个个骑着牛,把藕放在牛背上,走在田埂上,走进炊烟袅袅的小村庄。

  寒冬腊月,枯荷竟败,湖水干涸,则是挖藕的季节。塘水冰冷刺骨,人进到水里,就会冻得双腿麻木。真可谓:吃藕容易挖藕难。

  家乡人爱喝藕汤,用砂锅炖上满满一锅汤,放在煤炉子小火上慢慢的熬,逢年过节,满村子都弥漫着藕汤浓浓的香味。家乡的藕炖出来特别面,汤也特别鲜。家乡的味道让我很是怀念。

  藕虽有孔,心中不染污泥。你有纯洁的高尚品质和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你不叹世态炎凉,安身立命,随遇而安,泥中藕它多么像朴实勤劳的庄稼人,依赖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洒下一粒粒希望的生命种子,辛勤耕耘,快乐收获,赐粮给人,耿直善良。

  “七月早、九月迟,八月踩藕正当时。”如今,我早已过了踩藕的年纪,那些儿时唱着的踩藕歌谣,也随岁月飘过,曾经那些摸鱼踩藕寻常的事,现在都成了美好的记忆,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身居异乡,谁不去寻找家乡那份情感?拙笔之处,对故土回忆,也让我记住了乡愁!

摸蚶子

  家乡地势平坦,河网密布,鱼肥荷香,金谷银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也盛产些稀奇古怪的水产品,蚶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蚶子也称泥蚶,其外有两枚贝壳,略呈扇圆形,壳的表面有如瓦楞状坚硬的细条。

  蚶子喜欢在软泥滩涂的泥底表面埋栖生活,以食河藻为主。

  蚶子表面粗糙,肉质肥腴有韧性。肉嫩边脆,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叫通顺河。夏天的中午,烈日炎炎,蚶子很少藏在泥沙里,会爬上水边觅食,有的张开壳,竟然爬上河滩,留下一路爬行的痕迹。这时,吃过午饭在家歇息的大人,不约而同地来到通顺河摸蚶子。他们头顶木盆,肩搭毛巾,着一件短裤,下到水里。为了不让木盆流走,用绳子的一头绑上木盆上,另一头系在腰间。

  各家各户的孩子们,也跟随大人跳入水中,学游泳,也在浅水处摸蚶子。他们更多的时候则是嬉水、打水仗,谁输了,就大声欢叫着、扑向大人的怀抱。

  摸蚶子的时候,人靠河边,需整个身体伏在水中,双手摸一个就往木盆里丢一个。而且只要蚶子、河蚌,那些聚集在河沙里、一手抓一大把的“皂壳子”(小蛤蜊),是不会要的。因为皂壳子的肉太少,虽说也好吃,但也需要烧水煮死、去剥壳,得花人工不划算。

  那时的通顺河,水质清澈,藻类繁多,有各种贝类生存的空间,所以蚶子也特别的多。不大一会,就可以摸到一大木盆。

  把摸来的蚶子,用水煮开,取出蚶子肉,再用清水漂一会,去掉泥腥味。老家通顺河蚶子肉呈奶黄色,鲜嫩可口。

  烹调蚶子肉有多种做法,有氽汤、爆炒炖制、掺蔬菜(如土豆、豇豆、嫩南瓜叶、红薯叶尖)去粉蒸等。

  一般说来,老家人以冬天吃湖蚌多,夏天大多是吃蚶子。依当地季节食俗习惯,夏天吃蚶子肉多是爆炒,冬天吃湖蚌则以氽汤为主。

  用水煮开壳的蚶子肉,佐以干辣椒、酱油、醋、生姜、胡椒粉爆炒后,或掺些经煮的粮食粉,盛到陶罐里去煨烂即可。这蚶子肉不会像瘦猪肉容易煮老,其味道是越煨越香,有如今天餐馆里的干锅。

  湖蚌和河蚌因其生活水域的不同而得名,湖蚌比河蚌大,取蚌类肉不需火煮,蚌壳微张时迅速用刀取出。冬天吃湖蚌氽汤,老家最常见的做法有湖蚌烧豆腐、掺粉条、交霉豆渣等。用铁锅先将洗净的湖蚌肉热油爆炒,佐以姜丝、料酒,配料也随之下锅,然后盛到煨锅里,直炖到湖蚌汤纯是白色,再撒些葱花、蒜泥、辣酱、胡椒粉,适量地放点味精,浓鲜微辣,清冽味醇的湖蚌汤就可以上席了。粉条霉渣湖蚌汤最具地方风味,喝上一口,顿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家乡的土菜香弥漫了我童年岁月,也是我吃不厌的家乡味道。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如今的通顺河再也无蚶子可摸,河蚌可捡。好在湖塘里湖蚌还没有绝种,鹬蚌对峙,湖蚌也只好沉落在水底生活。

味美不过卤龙虾

  出差到潜江,有朋友请我吃小龙虾。

  “牵起你的小手,搂着你的纤腰,掀起你的红盖头,轻柔地吻你一口。”这则顺口溜真的不是在形容洞房花烛夜的春宵一刻,侃的而是吃小龙虾的方法。

  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两江”流经境内,又濒临洞庭湖,水系发达,气候温和,是小龙虾理想的生殖地。独特的生态条件,繁育出小龙虾的优良品质,即个大仁多,红亮干净。

  江汉平原的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也称红螯虾,淡水小龙虾,是外来物种。因其杂食性和适应能力强,繁殖生长速度极快,故池塘、低洼地、河道及稻田均可养殖。

  小龙虾营养丰富,属高蛋白食物,具有保护心血管、预防动脉硬化的食效。江汉平原嗜龙虾之风甚盛,每逢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想吃就吃,尽情饕餮。

  卤制食品一直是江汉平原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颇受人们的喜爱。昔时的农村,过年过节,红白喜事,那是一定要“开卤锅”的,以至于把制作卤制食品作为是年丰富有、盛情待客的一种标准。过年开了卤锅没有?也成为亲友相互问候的一句口头出语。

  在我儿时的家乡,“开卤锅”口味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如卤肉类有卤牛肉、卤五花肉、卤头皮、卤猪肚、卤肥肠、卤蹄花;豆制品类有卤豆腐、千张,干子;还有卤野禽、卤野兔、卤鸡鸭、卤鸡蛋、卤莲藕、卤海带等。其做法并不复杂,生铁锅里酌适当的清水,放精盐、添酱油、陈醋、料酒,加生姜撒五香粉、干辣椒,丢纱布袋装有的八角、茴香、陈皮、花椒大料包,入洗净的食材,猛火煮之,熟透出锅。食用时,切段切片后,配以青椒、大葱、蒜苗、鸡精,焌少许的卤水烩出,便可食用。卤菜卤香绵绵,口味醇和,是款待亲朋来客下酒的好菜。

  家乡人把卤菜也叫柞盒碟子凉菜,即切好后淋上佐料,撒上葱姜蒜上桌。过年过节客进门,以早有准备,图简单方便,不怠慢客人。凉菜在前,热菜在后,有菜有酒,主客欢心。

  小龙虾在潜江形成经济产业链,且终成正果,也只有近几年的光景。步入潜江,鳞次栉比的街道两侧,醒目的巨幅广告牌、实物雕塑,制作的都是以宣传小龙虾为内容的图文,虽说“张牙舞爪”,但也蔚为壮观,煞是好看。潜江小龙虾在全国独领“虾坛”风骚,他们将小龙虾改名为“大虾”。在这里的大小餐馆,最盛行的是油焖做法,故有“油焖大虾”美食名。这里的小龙虾究竟有多大?毕竟还是淡水小龙虾般大小,再独特的生态条件,也繁殖不出像海洋中的对虾那样庞大。

  江汉平原几乎每个县市都养殖小龙虾,但唯有“潜憨子”能塑造出小龙虾的神奇,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让财政创收,农民增收。小龙虾让潜江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致富路,令人敬畏。道貌岸然,依愚见,即使是将潜江市改为“龙虾市”且不为过。

  小龙虾的烹制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啤酒龙虾、油焖龙虾、香辣龙虾、盐水龙虾、冰醉龙虾、蒸酿龙虾等。朋友推介我吃卤小龙虾,这是我第一次品尝,出于对家乡的卤菜系列味觉的丝丝回忆,再则客随主便,便欣然应允。朋友带我来到一家以正宗自居、主打卤小龙虾的餐馆,顾客满座,食客们吃龙虾的豪放场面,足令我刮目咂舌,撩拨得我心里痒痒的。

  实习生为我们端来一份卤小龙虾,盛情的朋友尽地主之意,先夹给我硕大的两只。虾身红润,虾肉入味,嫩香鲜滑,余味醇和,无奈被卤小龙虾独特的口感和味道所折服。手不离虾,虾不离手,做客的我,斯文扫地,毫无拘泥地放松着吃。顿觉潜江的小龙虾,的确美味,的确是好!夏日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冰啤酒,吃小龙虾,好不惬意!

  食毕,走进后厨,了解到厨师烹调卤小龙虾的操作过程。把小龙虾清洗干净,备好佐料。将油烧热,下姜片爆香,倒入小龙虾翻炒变色。下葱段、花椒翻炒。然后倒入少许卤水,加佐料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煮。把煮好的小龙虾,浸泡在卤水中,让味道充分渗入小龙虾体内,盛盘即可。

  小龙虾的红色,本身就是一种诱人的色调。潜江人凭借小龙虾美食的闻名和影响,让更多人熟悉和向往这座绿色的城。闲暇之余,到潜江去品尝美味小龙虾,相信会带给你快乐与享受,找到一份心的平静。

端午黄鳝赛人参

  鳝鱼,亦称黄鳝。形状类蛇,穴居,夜出觅食,体表有粘液,特别滑溜。

  鱼米之乡的仙桃,物产甚丰,盛产野生黄鳝,沟渠湖塘中到处都可看见它们的身影。黄鳝的生命力较一般鱼类强,能抗御化肥农药的侵害,所以水田里野生黄鳝数量很多。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大力推行人工养殖黄鳝,并形成了产业规模,黄鳝鱼“拱”进了全国各地,为市场的需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故黄鳝在当地的农业特产中,也很有“身份”,被誉为“中国黄鳝之都”。

  仙桃黄鳝生长在一个波澜不惊,雨意绵绵的江汉平原水域里,是人们的餐桌上较为敬的一道菜。人们爱吃,不仅仅是在于它的肉嫩可口,滋味鲜美,更因为是它营养价值高,具有滋补功能。

  端午前的黄鳝,是一年里黄鳝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待到端午节后鳝鱼开始甩卵,儿多母苦,黄鳝就不再肥美了。黄鳝为大补,因此,民间向来就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黄鳝现宰现吃,可炒,可爆,可炸,可炖。在仙桃,黄鳝除了粉蒸,再就是烧盘鳝、排鳝,炒鳝丝,黄瓜炖鳝鱼汤……仙桃人精明能干,特别富有想象力,能用黄鳝做出五花八门的菜肴,让地方美食文化彰显无余。

  粉蒸黄鳝是仙桃蒸食中的一绝,别具风味。把宰好洗净的黄鳝捶成片,切为一段一段,用米粉、食盐拌好后,放在蒸笼里用柴火灶蒸熟,用碗捡起来,再用一空碗倒扣,浇上勾好的欠,撒些葱花就可以食用了。米粉粘附在黄鳝上,吃起来又鲜又嫩,也不油腻,色味俱全,美味至极。

  泡蒸黄鳝是把鳝鱼洗净除骨,用葱姜水浸泡,加蛋清,裹上面粉、生粉、大米粉,入碗上笼蒸几分钟,装盘调味后上笼再蒸,用滚烫的食油或猪油处理其表皮,使表皮形成一些油泡状。淋油时,油接触水发出滋滋声,如同放鞭炮,故“泡蒸”由此而来。淋上食油后,撒上香料即成。泡蒸黄鳝这道蒸食,闻之异香抢鼻,上口滚烫滑软,落齿奇鲜软嫩,入喉味道厚美。其味极鲜美同时,也颇具食疗滋补价值。

  黄鳝排、黄鳝丝、黄鳝汤则是本地传统做法,家喻户晓,不尽详述。

  仙桃人爱吃盘鳝,认为小黄鳝补血,以往也有活吞小黄鳝的习惯。盘鳝则以笔杆粗最佳,先将黄鳝养水几日,让其排泄体内杂物,捞起以清水洗净后,用沸水烫死,黄鳝就会盘成蚊香似的一卷,故称“盘鳝”。然后放进油锅去烹调。吃盘鳝,用筷子夹住鳝头,咬住头背处,轻轻一撕,肉骨便分离,一条小黄鳝,整条的肉就可落入口中。

  捕鳝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捉鳝,一种是钓鳝。引诱鳝鱼入笼,也是一种很简便的捕法。

  杀鳝鱼的程序是这样的:一块专用木板钉上一颗钉子,钉子的尖朝向板头的那端,将鳝鱼敲昏,然后把鳝鱼的头侧挂在钉子上,理顺其身体,用刀(通常用壁纸刀)在鳝鱼颈部轻轻横割一刀,再将刀口一转,紧贴鳝鱼的脊骨一刀拉到尾。然后,回到鳝鱼颈部将脊骨切断,再次贴着脊骨一刀到尾,这样鳝鱼的骨头与肠肚都已被剔掉了。

  黄鳝具有性逆转性,一生中先雌后雄,既当妈、又当爹。鳝鱼的胚胎发育到第一次性成熟时为雌性,甩卵后到第二次性成熟,它又变成雄性了。

  提及黄鳝,也说泥鳅。泥鳅体形比黄鳝小,颜色青黑,浑身黏液,长有胡须。捕捉时滑腻无比,食用土腥味十足。刺泥鳅,其体呈流线型,背鳍上长有硬刺,故称“刺泥鳅”。在我小的时候,水田里野生的泥鳅很多,小伙伴们经常“赶泥鳅”。老黄瓜炖泥鳅口味鲜美,泥鳅钻豆腐,是一道来自民间的传统风味名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在水乡,黄鳝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味美食。端午的黄鳝,那诱人的香味,将永远在我的唇齿间留香。

软熘财鱼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口有一方吃。说到地方的饮食文化,就像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一样,在当地人们的心灵里、口头上世代流传着。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一提起家乡美食,就有一种回味无穷的乡土情感,这也许是家乡情结所在吧。

  毛场是个小集市,也是我生长的地方。今年“五一”长假里,我回到家乡,品尝了计日以俟的家乡美食。

  大清早,我来到集市,只见人们手里拿的是锅奎在嚼,菜篮里提着的也是锅奎。一条并不长的街道到处是飘着芝麻锅奎的香味。

  锅奎是一种面食,外焦内嫩,适应于过早蘸汤吃。猪油锅奎,芝麻蒜苗的香味,可口好吃。家乡人吃锅奎,看作是最好的过早,故锅奎到处可见。

  家乡早点种类很多,除锅奎外,还有包子、发糕、油条、欢喜砣、馏粑、火烧粑等,汤类有包丏汤、肉丝汤、猪肝汤、腰花汤、鳝鱼粉汤、排骨藕汤等。

  喝早酒须到卤菜店。有卤赚头(口条)、卤回肠、卤顺风(耳朵)、卤蹄花,卤鸡(鸡爪、鸡翅)、卤鸭(鸭脖子)、卤藕、卤豆皮等。香气四溢的各种卤菜,让你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毛场的餐饮业很是发达,不到一华里的过境公路的两旁,酒肆餐馆就有上十家。其中,“江万和”老烧腊馆,是毛场人割舍不了的记忆。

  中餐有朋友邀我聚一聚,我们来到一家叫“老薄利鱼味馆”,品尝了一锅色香味美的软熘财鱼片。

  财鱼,俗称黑鱼,是生长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塘之中的一种野生鱼类,黑色圆筒形,全身皆黑,腹部有白斑,头成蛇形,尖嘴利齿,生命力特别顽强,离开水也能活较长时间。其生性凶猛,喜食鱼虾,是一种吃鱼的鱼。由于其专食弱小同类,故肉质细嫩而鲜美,被人们视为美味佳肴。

  餐馆掌勺师傅已近花甲之年,名叫张彩华,人我是认识的。问其生辰,他回答我,出生于端午节。农村人以事象起名居多,《彩划调》是当地五月五划龙舟时所唱出的竞渡号子,这便成了他名字的由来。“划”是“划子”,类似于小木船,当地人也都习惯于亲切地叫他“彩划子”。

  我则叫他张师傅。他十几岁学徒做木匠。改革开放后,在过境公路旁建起了楼房,改行开起了餐馆,一干就是30多年。

  家乡位于江汉平原,沟渠纵横,水网密布,财鱼很多,有野生的,也有人工养殖的。春秋两季,财鱼甩卵,孵化出小财鱼,又叫“黑鱼乌子”。河沟里觅食的“黑鱼乌子”中,水底下必定有一对大财鱼。这时放钩,就能钓起一对大财鱼来。钓财鱼简单,钩大线粗,钓杆适中,饵用的是小青蛙。凶猛的财鱼守护着“黑鱼乌子”,钩朝其去啄,财鱼抢钩吞噬青蛙被钓起。

  凡到过张师傅餐馆吃财鱼的客人,总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经他掌勺做出的软溜才鱼其刀工之精细,配料适中,讲究火候,味道鲜美。

  我们来到后厨,在水池里挑了一条最大的财鱼,过秤后,帮厨的将鲜活财鱼去细鳞、腮和鱼背上的翘鳍,洗净剖开后,去头尾、内脏,用干净抹布将血污抹净。切成0.3厘米左右的薄片,洒上湿淀粉,拌匀后待用。接着,张师傅将油入锅烧至八成熟,把鱼片散开入锅跑油,待鱼片舒展捞起。回锅,加入花椒、胡椒粉、生姜、醋、酱油快速爆炒。盛起撒上葱花、香菜,一道鲜、香、嫩、爽的软熘财鱼片即成。

  食毕,兴致盎然,作打油诗一首:软熘财鱼片,十里传美名;酒香招食客,温馨故里人。

猪油的味道

  猪油锅盔,顾名思义,就是用猪油煎制的。仙桃的猪油锅盔,系当地传统的面食小吃之一,也是人们过早最爱吃的美食。将发酵好的面团做成椭圆状,里有大蒜苗,表面撒有芝麻,贴于鏊锅兑水去煎,待锅盔两面焦香,再刷上猪油,油脂下溢时取出即可食用。仙桃的猪油锅盔,软硬适中,色香俱佳,趁热食之,入口油而不腻,让人百吃不厌。

  猪油,俗称大油、荤油,为猪内腔的油脂部分,又分板油和花油二种。贴在猪膛两边排骨上的各一块油叫板油,出油率较高;猪肠上挂的油叫花油,出油率低些。老家人习惯把高温提炼猪油叫“化猪油”,化猪油时先将猪油切成小块,锅里放少许水,用中火烧,猪油就会慢慢地逼出来,一直到小块的猪油变成猪油渣,也就是猪油在熬化以后留下的渣。化好的猪油经过冷却后,倒入猪油坛子,凝固后色泽呈奶白或黄白,具有猪油的特殊香味。猪肥肉也可以化成猪油,不但出油少,且味道也差得很远。

  回忆童年时光,猪油渣里滋蕴着稀少的味道,也承受过诸多的苦楚。母亲在化猪油的时候,我就站在土灶旁等着,待滚烫的猪油渣一出锅,我就急不可待地伸手从漏勺里抓出一块,吹都不吹一下就往嘴里塞,烫得我舌头起泡。

  倒不是说我嘴馋,只怪肚子里实在是没有油水。虽说母亲在骂我像个“饿死鬼投胎”,但她还是给我装上一小碗的猪油渣,挑几勺子糖拌好后,用口吹一吹,再递到我的手上。我像在吃“松孜肉”一样,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

  在缺油少食的年代,正月十五吃肉后,要等到端午,端午等到中秋,年节好过,平时难熬。大集体在过年时,生产队分些肉鱼、莲藕,难得的几餐改善一下生活。可肉鱼多是待客的,只是团年饭才有几个碗的荤菜。而在过端午、中秋节,家里上街割点猪肉,炖一锅萝卜汤什么的,斤半肉、桶半水,也只能是沾点荤腥了。条件好的家庭,冬天买几斤猪油回家化成了以后,待到开春去烧莴笋、洋芋汤时,用筷子去猪油坛子挑一砣放进汤里,满屋都是飘香的猪油味,菜也好吃,汤也好喝。

  想起那时,父母为了让我长身材,千方百计地弄到几斤肉票,买回几斤猪油,给我补充营养。母亲每化一次猪油,我方能解一次馋。一碗猪油渣不知要用多少回,去炒多少碗菜。母亲常提醒训导着我,人口消金,细水长流。我即小就品着母亲对我讲的这些话,就像品着母亲在化猪油时,那香香的味道。

  我最喜欢吃猪油渣炖大白菜,菜浸油润,全入其味,如放几块豆腐,佐之五香粉、葱花,鲜香无比。猪油渣,贫穷的产物,既是家乡旧时美味,也是穷人家的至爱。

  念中学时,我住在学校,遇没有钱买菜时,就用在家带来的猪油拌米饭吃,碗里热腾腾的米饭,挑一坨猪油,用筷子一搅和,米饭油亮亮的。猪油的咸味,诱惑味蕾,就这样可以吃光一大碗米饭。也有时用猪油泡炒米或冲一碗猪油粉子来过早。

  沔阳三蒸素有“无菜不蒸”之说,其中的蒸蔬菜,即青菜、萝卜、南瓜、芋头、莲藕等,它是一种乡野味道。蒸蔬菜用猪油去烩制,原滋原味,清淡绵软,那才是真正的“回归本味吃蒸菜”。

  夏天对猪油的保管须把坛盖封绑严实,放在屋里阴凉处,一般不会变味。如保管不善,会变成哈喇味,这样的猪油最好不要食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植物油代替猪油,庄稼人一到冬天就买几斤猪油回家,化了之后慢慢吃的习惯便渐行渐远。飘香的猪油,成了一个时代苦涩和喜悦的符号,成了口角噙香的淳朴回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笋、肥鸭、野菜、河豚我不爱,尤恋家乡的猪油锅盔,行走在食俗迥异的城市,心头便多了几许乡愁。

  踏 青

  小河清清风拂柳

  桃花艳艳逐水流

  芳草萋萋野花闹

  鸟鸣声声在枝头

  踏着春色乡野走

  和煦春风剪发绺

  人沐春光诗飞扬

  如画春景伴我游

  桃花笑靥追春风

  谈笑之间溢觥筹

  如梦人生笑眼看

  花落花开亦悲愁

  竹柳为杨柳科柳属植物,乔木,生长潜力大。树皮幼时绿色,光滑。顶端优势明显,腋芽萌发力强,分枝较早,侧枝与主干有角度。树冠塔形,分枝均匀。叶披针形,单叶互生,叶片端长且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明显的细锯齿,叶片正面绿色,背面灰白色,叶柄微红、较短,竹柳是新的柳树杂交品种。竹柳是行道、园林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的理想树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