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匠】《老沔阳记忆:九佬十八匠》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家乡老沔阳,那些能工巧匠,靠一门手艺,有的甚至是独门绝技,走村串户,以此谋生。人们统称他们为“九佬十八匠”。

  九佬指杀猪佬,阉猪佬,补锅佬,磨刀佬,剃头佬,剔脚佬,打渔佬,渡船佬,吹鼓佬等九个以佬为名的职业。

  十八匠有“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雕画锔盖(音)篾丝染,茅弹榨箍皮”二十二个以匠为名的行当。

  1、杀猪佬: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养猪的传统。杀猪佬是指专门给乡亲们宰杀自己喂养的生猪的人,所以以杀猪佬相称。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杀猪这一门非常吃香的职业,遇婚嫁喜事或杀年猪,前前后后好些塆子的猪都请杀猪佬去杀。我见过杀猪,猪尖叫,被几个大汉按住,一刀捅下喉,猪血直飙。猪死后,接着是吹气烫开水刮毛,然后倒挂起来,开肠破肚,剔骨拆肉。

  2、阉猪佬:老沔阳人习惯把“阉”念成“奸”,指阉割驴、猪、马、牛、羊等动物的一种职业。他们把牲畜的睾丸或卵巢割掉,促使牲畜上膘育肥的一种方法。有的兼营修牛、马、驴、骡的蹄子。

  “坟墓(眼)里打勾锣子—'奸’鬼(吝啬)”,阉猪佬行走乡间,打着勾锣,人们有需要阉割猪、牛、羊等动物的,便跑出来呼叫阉猪佬。

  3、补锅佬:补锅佬又称“炉匠”,行话称“火挑”,是个非常古老的行当,源于铁器的出现,属于四两生铁以下的生意。

  补锅佬的行头,一条两头翘的扁担,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风箱,另一头是熔化生铁的坩埚,零星的小物件有废铁锅片、灰膏或黄泥、砧凳、小锤、小榔头、钻子等。

  补锅佬招揽生意有响器、但也有吆喝,循环交错,配合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听起来绝无单调乏味之感。手里的一串铁片响器,时而晃荡出深沉悠长的撞击声,时而也不断地吆喝着“补锅嘞!”的招呼声,抑扬顿挫,韵味无穷。

  补锅佬补锅的砂眼或漏洞,称为打“铁疤”。先把碎铁锅片放进坩埚去提炼铁水,再用一只小勺舀出铁水去填补砂眼或漏洞,最后进行细心修补后,破锅就可以使用了。修补出现裂痕的铁锅,在锅反面裂痕的两侧钻出小孔后,打几个钯钉,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磨平锅正面露出的钉尖,抹上灰膏即可。

  4、磨刀佬:磨剪子来……戗菜刀……在乡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吆喝声。

  磨刀人的行头是一条长凳,一头固定一粗一细的两块磨刀石,凳腿边吊个水罐。凳子的另头则绑着坐垫,还挂了一个旧布包,装些简单的工具:锤子、戗子、砂轮片、水刷、水布等。

  5、剃头佬:剃头是一种老式叫法,后称之为理发,而把那些剪头或推头的师傅叫剃头佬。

  剃头挑子一头是像木柜子的折叠椅,还有抽屉,装着剃头工具,椅背架旁边挂一条荡刀布。另一头则是洗脸架,上搁脸盆和毛巾,脸盆下面放着烧水的土炉子。

  荡刀布用猪油泡过,坚硬扎实,犹如磨石,所以荡起薄口的剃刀来,非常的管用。

  剃头匠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所谓十八般武艺,就是指剪发、刮脸、刮胡子、掏耳朵以外的本领,比如捶背、端腰、捏麻筋、涤红鼻梁等。

  6、剔脚佬:是“九佬”中的老大,因他们的服务是同客人一样坐着进行工作,又叫“平起平坐”。近似现在的洗脚房,他的洗脚水是用药泡制的,有舒筋活血的功能,只有有脚病的人才能洗浴,如:“脚气”、“脚垫”、“鸡眼”等脚病,通过洗浴后再用刀子把脚上成茧的部分修掉,便可以轻松地走路了,据说他们的祖师是“清风明月”。

  7、打渔佬: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的意思是“捕鱼”,故打渔佬也叫捕鱼人。沔阳湖乡渔民以“讨业施”捕鱼为生,个个都是捕鱼捞虾的能手。

  捕鱼工具大致可分两大类:即“罾”和“网”,一般用竹或丝制成。有竭泽而渔的戽坑、有赤手空拳的“歪浑”、有遮天盖地的撒网、有横过河道的“拦河罾”、有抓大放小的打镣、有“下湖三斗米”的麻罩、有巧捉团鱼的“摆臭”、有水中叼鱼的鸬鹚等。还有男人赶罾子、妇女打泽子、老人下卡子、小孩钓虾子、涨水搬河罾、退水施濠子、野水施花罱、家坑起伞子、沙滩掇排叉、浅湖戽围子等。

  8、渡船佬:指摆渡船的人,摆渡是指搭来回渡的船渡过河流或其他水域,也叫过河。摆渡船又叫渡船。摆渡人划船驾桨,工作十分辛苦,一年到头,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9、吹鼓佬:在农村里,有一些人专门给婚丧仪式奏乐,他们被人称作吹鼓佬或吹鼓手。这是说,这批人的技术还达不到音乐师的水平,加上演奏时不用弹拉乐器,只用吹与打。“打”即指打鼓,“吹”如唢呐、笙、笛、管子等都是吹奏乐器,与鼓结合,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吹鼓手”。

  沔阳唢呐传承的方式主要是以师带徒,口传心记,多使用传统的工尺谱。

  铜头木管七个眼的唢呐,是沔阳吹鼓手的乐器之一。沔阳唢呐的制作、旋律记谱以及吹奏中的指法、换气与调式,都具有浓郁的水乡味道。那一支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优美曲调,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愿望。

       在沔阳(今仙桃)民间,有一种叫做“七星点子”演奏的吹打乐器,七星点子是仙桃民间普遍的叫法,又称“十样锦”和“十番锣鼓”。演奏者多为业余性的鼓乐班,演奏时可聚在一起坐着敲打,也可以去排成队,行进在路上演奏。优美动听且具有地方风格乐曲交织敲奏,活泼跳跃,情趣丰富,为地方百姓喜爱。

  1、金匠:金子在旧时是很贵重的东西,用它制造的装饰品,下层百姓是无缘购置的。最早人们为了把散碎金子凑到一起便于保存,就让金匠铸成金元宝、金砖和条子,并铸有自己的名字,后来一些贵族把金子打制成镯子、耳环、坠子、金戒、钗环等首饰,以显示其尊贵。金有黄、白、紫之分,但有微量杂质,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匠的工钱较高,所以他排为匠人之首。

  2、银匠:最初也是以铸造元宝、锞子为主,后来便打制首饰和小孩的“长命锁”,也加工银制用具。

  3、铜匠:铜匠,是以替人打制铜器具为生的匠人,他们多打制铜盆、铜锣、铜钹、铜壶等,还可打制一些首饰,在市上摆摊出售。铜匠家境殷实,吃穿不愁。

  4、铁匠:又称红炉。他们职业范围较广,主要打制农具及其他工匠的工具,如犁铧、耙齿、抓钉、铁锨、锄、铲、镰、菜刀、剪刀、斧、凿、刨子、瓦刀、锤子等,并在物品上镌上自己的名字,字号或外号等,以区别其他铁货或防止假冒。

  铁匠不下乡,在街上都有门市即红炉,并招有徒弟,徒弟抡大锤、扯风箱,师傅打下手。铁匠认太上老君为祖师爷。

  5、锡匠:以打制灯、炉、壶、盅为主,也打制些首饰,买卖较小些、利润不大。除在集市摆摊外;还要走街串村做活,因利小人们对他们都认为孬,常说“裁缝偷,木匠骗,打壶偷锡看不见”,就是说的这种人,很大的一块锡一放到炉子里化成锡水状显的很少,所以就有了这种感觉。

  6、木匠:分粗木和细木。粗木主要以打制车、手推车、门、梁、椽、棺材等粗活。细木匠又称软木匠,以打制各种家具、厨具、屏风、架子床等细活。就是沔阳人所说的“大墨”和“小墨”师傅。

  木匠在做活时,带着一两个徒弟和有锯子、斧头、钉锤、凿子、刨子、墨斗、曲尺、手工锯、手工钻等木工工具,到雇主家干活,活完后就再换人家。待遇除了工钱,雇主家还要每天管三顿饭,中饭和晚饭也有酒喝。

  车木匠本属于木匠的分支,指用刀去削旋转着的木头,去加工圆木件。榫卯结构是木工使用的一种很普遍的木凿技术。

  木匠供奉的祖师是鲁班。传说工具中的墨斗、角尺和竹尺,是鲁班先师留传下来的,是木匠产品设计和建造时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直线、直角和计量重要工具,被称为木匠师傅的“师傅”。

  7、瓦匠:是建造房屋的工匠,也叫泥瓦匠,沔阳将泥瓦匠称做瓦匠师傅。

  泥瓦匠走东家串西家,建新房或修整房屋。随身带的工具有瓦刀,烫子,灰板,铁锨等。盖房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情,首先要挑台,打硪,抽槽,下墙脚,搭跳,砌墙,安地槛、天槛,门窗门盒,树架,上梁,钉床檐,盖瓦,粉墙,然后回填等。沔阳民间流传着“屋起一半工”之说,正说明盖房工序之多,泥瓦匠之辛劳。

  沔阳民居屋檐画,是画在民居面墙屋檐下的壁画,堪称楚文化的一朵艺术奇葩。泥瓦匠把熟悉的历史人物故事呈现,作为沔阳民居屋檐画的基本内容,表达出传统的文化观念,适应老百姓的审美要求。

  8、窑匠:老沔阳指专门烧制砖瓦的工匠师傅。砖瓦土窑,椭圆形,内砌砖,外夯土成窑坡。传统的烧窑以柴草为燃料,烧够火候后,闭窑浸水,焖得几天,窑里的砖瓦坯变为青色,故叫“青砖”、“青瓦”。土窑烧出红砖瓦,或半红半青的一窑货,那是窑匠师傅手艺生硬,烧走了火。

  窑匠师傅打窑俗称“箍窑”。生产队请来窑匠,在窑匠的分工下,劳动力在地面挖出一坑穴,搬来青砖砌出土窑的基础,留出窑门,分出烟道;挑来砖坯砌窑体的桶子,缝隙用土陶片填实塞牢,外围包土,木硪夯实。随着窑体不断的长高,开出腰门,备装窑或出窑出入。由上往下看,土窑的外形犹如一个倒立的瓮。最后在窑体的上方留出下水的小孔和窑顶圆形的“天井”,一座土窑就打造完工。

  烧窑首先是装窑,一排排砖瓦坯码在土窑内,要预留出火道和烟道,不然火就烧不上来,烟道不通,也影响火苗的循环流通。烧窑要十分注意火候,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火要柔和,这样烧出来的砖瓦就比较细腻。几天几夜的火势烧到一定程度后要闭窑,在土窑天井给烧过砖瓦坯浸水,防止砖瓦坯凝结在一起。浸水要做到循序渐进,否则也会造成“殇水”。上水结束后,打开腰门,是来揭开一窑砖瓦是红是黑面纱的时候了。待土窑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出窑。上等的青砖瓦,体形周正,颜色一致,拿在手里可敲得“当当”响。

  老家的土窑见证了世事的沧桑。从砖瓦房到楼房,见证住房的变迁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石匠:石匠分山上石匠和山下石匠。山上石匠只管把石头打成各种石料,山下石匠再把这些初具形体的石料雕凿成石滚、石磨、碾等农具和石狮、柱磉等工艺品。

  “錾磨佬”属石匠分支,所谓錾磨,就是用钢口的铁錾子把石磨的沟槽凿深,也叫“铣磨”。錾磨佬多在农闲时用褡裢背着剁子、锤子、錾子到需要洗石磨的人家找活做。属石匠的一个分支,其业施就是专门錾那些磨平的石磨。“只要磨子响,心里就不慌”。在过去錾石磨很吃香,是一门工艺活,穷人必须学艺才有饭吃,錾磨也需要拜师。说起来,这錾磨佬供鲁班爷,与木瓦匠同是一个祖师。

  10、漆匠:是用油漆涂刷木,竹,藤等器物的工匠。旧时,涂刷器物用的是天然漆,俗称大漆。操作时,一般可用天然丝蘸漆反复去搓,油漆层数越多,光洁度越高;也可用棕刷子去刷。木器漆好后,四周支起蘸有水的席子,使之阴干。如今,人们使用的大多是人造合成漆,以毛刷或机械化喷漆的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做法。

  11、雕匠:有木雕和石雕之分,这里说的雕匠其实是细木和石匠的再分支,他们粗活不干,是专以雕为业的木匠或石匠。

  12、画匠:指以画为业的匠人。一是画庙和梁、栋、屏风;二是画画,其内容如“二十四孝”、“八仙过海”、“判官拿鬼”、“张天师降妖”、上山虎、下山虎,以及驱妖避邪、才子佳人、花鸟鱼虫等。

  炭精粉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绝技,这种传统画像技艺因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竟然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中国最早的画像技术是用柳树枝子画的。先将柳树枝子烧成炭,然后再画。后来发展到先用笔画,再涂锅底灰。上世纪画像大多采用炭精画法,画匠一般用毛笔,排笔当工具,炭粉为原料。画像能保存一二百年不会变色走样。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

  13、锔匠:补陶瓷等器物的工匠,叫锔匠。破了裂了的碗,只要能对上,一般都不扔,收好后等着锔盆锔碗的过来修补。

  锔匠挑着担子过来,被主人叫住,拿起破碗来看,锔匠根据盘碗的破损情况,估计要打几个补子,钉几个锔子,跟主家谈好价钱后再开始修补。

  锔匠早出晚归,一条两头翘的扁担挑着像食盒式的箱子,箱子的抽屉里装着锔碗所需要的材料。手里抖动着一串铜片作响器,走到哪吆喝到哪。

  锔匠自带小马扎,坐下后,拿出一块布将腿盖上,将破碗拼好,取根细麻绳将破碗捆紧,用双腿把碗夹住,才开始关键性的操作。锔匠拿出一张小弓,即手钻,皮条做的弓弦缠绕着一根木轴,其上端是枕头形的砣头,轴的下端一根铁杵尖上嵌着金刚錾。操作时,一只手抵住錾头,对准夹在两腿中间破碗裂缝的边沿;一只手像拉胡琴一样去扯那弓,在破碗的裂缝两边錾出对称的两排细孔,然后用大小合适的铜锔子将裂缝铆上,再用小锤轻轻地敲到位。最后抹一层白瓷膏就算补好了。补好的碗跟新买的碗一样,照样滴水不漏。

  14、盖(音)匠:书面语叫解匠,是专门锯板的匠人。盖匠解料即锯板,把树根据用料的需要,先用锯子断成一段段的木头,然后再把木头解散成一块块不同厚度的木板。剩下的就是木匠的事了。

  盖匠一般两人,出去给人家解料时,用粗棉布包裹着工具,用绳子捆好,挎在肩上。包裹里有钉锤,顶钉,铁抓子,锉刀,拨头,墨斗盒,油筒子……锯板的大锯由对手扛着。

  解料时,要在散敞的地方架一幅大马架,放上一块托木,把锯成一定长度的木头横放在马架的托木上,正好齐盖匠衣服的第二颗扣子高。为防止木头在托板上滑动,先用顶钉顶住固定,然后用铁抓子抓牢;根据木头的长像和打制木具的需要,用墨斗纵向弹出要锯的木板厚度的墨线。锯板时,锯按墨线走直,锯出来的板子才会厚薄一致。

  15、篾匠:加工竹器的叫篾匠。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属“鲁班行”,供奉鲁班为祖师。篾匠和木匠一起吃饭入席时,不是“九佬十八匠”中为最大的木匠坐首席,而是篾匠,为什么呢?因为鲁班师傅的女婿就是一篾匠,这首席的位置理所当然才是女婿的。

  竹篾器物一般有四大类:农具类有:箩筐、秧夹、箢箕、扁担、扫帚、晒垫、围子、连枷、斗笠、桶系、绞篙、锄把、桶箍等;船渔具类有:撑篙、篷骨、棚席、鱼罩、鱼杆、鱼篓等;畜禽具类有:鸡笼、鸭围、雀笼、弓夹等;生活类有:竹筷、竹碗、锅刷、筲箕、篮子、斗笠、筛子、簸箕、竹床、篾席、竹椅、竹凳、竹梯、蒸笼等;

  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篾刀是必备的工具,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刮篾刀”,其形状像块锄头板子,刀口上有齿,倒安装在板凳一头,用布按住要刮的篾和刀口,一手拉篾,从齿里穿过,篾就整光滑了,编织出的产品就不会扎手。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

  16、丝匠:泛指种桑养蚕的人。蚕丝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一种天然纤维。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蚕。在热水中缫取的丝是生丝。生丝中含有各种杂质,只有通过精练,将杂质除去,才能漂白、染色,丝的光泽、手感以及丝鸣之声才能显现,就成了熟丝。再织成丝绸。

  17、染匠:指在染房负责染布的师傅。把织的土布送到染房,染成青色或蓝色。印染坊供奉行业祖师爷葛、梅(葛洪和梅福)的画像,传说,蓝印花布是由葛洪、梅福夫妇所发明。老沔阳蓝印花布,古拙素雅,受人青睐。

  18、茅匠:做茅草房子要有好茅匠。茅匠的工具很简单。梳耙一把,木泥抹子一只,“蔸篾挤”(谐音)一个,草垫子一块,弯刀一把,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他们有自已的行规,班子里有年岁大,手艺好的茅匠头,带着一帮茅匠兄弟走东奔西去盖草房。茅匠们盖屋面,盖屋顶,夹壁子,几道工序下来,一座冬暖夏凉的草屋便盖好了,最后用弯刀把屋檐伸出来的草割齐整。

  19、弹匠:弹匠也称弹花匠,是指弹制棉絮(也叫棉被)的民间工匠。传统的弹棉絮工序繁琐复杂,首先要将棉花弹熟,然后牵底线,铺上弹好的花后稍微压实、定型、点缀花草、用各色的毛线做“喜”字等,就能牵上面的网线了。最后圆角,在棉絮上均匀的碾压。如果是旧棉絮翻新,那还得多一道工序:撤除旧有的网线。

  20、榨匠:打榨人被称之为榨匠。木榨榨油从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

  木榨由一根直径一米三的大树挖空而成,中空部分放饼扎楔。上榨是个细致活,需两位榨匠默契配合,竖立粉饼,校正铁箍。木楔分两排,打榨时,一排胀紧则另一排松掉,再松再胀,挤饼榨油。

  21、箍匠:沔阳的箍匠,是加工制作木质容器的工匠。因箍匠制作的木器具多为圆形,故亦称这一工匠为圆匠。

  箍匠是木匠的分支,专门做木盆,木桶等家用木器。早年间家里有洗澡的木盆,洗脚的脚盆;洗菜淘米的水挽子;种地用的粪桶浇瓢等都是木制的。

  箍匠主要有大刨子,锯,榔头,斧头等工具。箍匠的刨子特别大,约有八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像一条长条凳;更奇怪的是,这刨子为了省力只装两条腿,一头高来一头低,而且刨字的口是朝上的。

  如今,塑料五金及铝制品等替代了木制品,宁静的乡村再也听不到箍匠、刨木板那“哧、哧”的声音响了。

  22、皮匠:现在管修鞋补鞋的叫鞋匠,旧时叫皮匠。皮匠,是手艺人的一技之长,靠给人家补鞋为生。据说皮匠行供奉刘备为祖师爷,因为刘备是卖草鞋的出身。

  皮匠出门干活,旧时是一挑子的行头。皮匠的挑子,前面是一个梯形的箱子,分二层,绳子套成四根系。箱内装有锤子、钳子、刀子、剪子、麻线、鞋钉等。后面是一个椭圆形的木筐,用竹子做成提梁,也可以用来挂东西,如擦鞋布。提梁一米多高,挑时,扁担套在竹环内。木筐内装有插在地上的“钉拐”、补鞋用的皮子和自己出门的随身用品。

  传统的硝皮行业,当属皮匠的一个分支。硝皮师傅主要用硭硝(俗称皮硝)对动物皮类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比如牛皮、猪皮、狗皮、兔皮等,使皮质变得柔软,皮毛不生虫,不掉毛。为皮匠、皮革厂、服装厂、箱包厂进一步的深加工各类产品,提供原辅材料。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并非具体数字。民间传统中的工匠却又号称七十二行,而社会行业的分工又远不止七十二行。不管是九佬十八匠、还是三百六十行和七十二行,这些不过是人们用语中习惯数字,比如三六九、三十六、七十二。实际上是用来泛指民间工匠中的各行各业。当然也还涉及到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等。

  “九佬十八匠”之说,都是下层劳苦大众,即被视为“下九流”者所从事的工作。他们凭着自己的专业技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这比长工、佣人、杂役等无一技之长者,各方面都要好些。民谚曰:“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而且,他们中的佼佼者,人们都尊称他们为师傅。

  而今那些曾经的手工业与走街串巷的小贩,向我们叙述着昨天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手艺已经消失或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