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胛带运动学特征-肩锁关节脱位分型

 肌骨康复治疗 2022-06-08 发布于云南

主要内容

肩锁关节脱位:概述及流行病学

稳定机制及运动学特征

损伤机制和分型

临床治疗

常见并发症

概述及流行病学

由于锁骨位置表浅,在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的过程中易骨折,而中外1/3连接处发生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的现象临床发生概率约占肩部损伤的9~10%

肩锁关节脱位不伴锁骨骨折的Ⅰ、Ⅱ型,常采用保守治疗,Ⅲ型及以上的常采用锁骨钩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

稳定机制

(1)锁骨及肩锁关节位置表浅,易受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

(2)肩锁关节囊上缘及下缘增厚部分构成肩锁韧带主要抵抗锁骨后移

(3)喙锁韧带—为肩锁关节最主要的稳定结构位于锁骨外1/3下缘至喙突基底部;

①前外侧束的斜方韧带:主要抵抗锁骨后移和部分前、上、下方的移动;

②后侧的锥状韧带:主要抵抗锁骨前、上移动d)三角肌、斜方肌肌腱亦提供部分稳定性

运动学特征

(1)正常肩锁间距为1—3mm,喙锁间距为1.1—1.3cm

(2)在肩胛带运动中:

①胸锁关节引导着肩胛骨各个自由度的运动轨迹

②肩锁关节的作用则是将锁骨的活动传递给肩胛骨,并为肩胛骨的活动提供支点

因此肩胛骨的完全上旋是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运动的总和

(3)在肩肱节律中,肩胛骨的上旋60°是通过锁骨在胸锁关节处上抬25°和肩胛骨在肩锁关节处上抬35°来完成的

(4)锁骨在上抬的同时会沿自身长轴后旋20—35°如此是因为锁骨在上抬过程中牵拉到喙锁韧带,引起曲柄状的锁骨向后旋转

肩肱节律

(1)肩外展至30°或前屈至60°以前,肩胛骨是不旋转的,称为静止期

(2)在此后肩胛开始旋转,每外展15°,肩关节转10°,肩胛骨转5°两者比例为2:1

(3)当外展至90°以上,每外展15°,肩关节转5°,肩胛骨转10°,两者比例为1:2

(4)正常肩胛胸壁有60°活动范围,肩肱关节有120°活动范围,如肩胛骨固定,上臂只能抬起90°,被动抬起120°。

·因此在被动活动患侧肩关节时辅助肩胛骨和肱骨头同时旋转是很有必要的。

损伤机制和分型

损伤机制

①直接暴力多见:例如当肩关节内收时外力从外上方打击,肩峰和肩胛骨猛然下沉,依次损伤肩锁韧带及关节囊、喙锁韧带、三角肌斜方肌筋膜而发生脱位

②间接暴力:如跌倒时肩部着地,力传至肩锁关节而发生脱位

Tossy分型

–Ⅰ型为单纯扭伤,X线检查可无明显移位,磁共振检查可见肩锁韧带扭伤

–Ⅱ型半脱位包括关节囊和肩锁韧带撕裂,以及喙锁韧带的部分撕裂

–Ⅲ型全脱位,肩锁韧带关节囊、喙锁韧带完全断裂

–Ⅳ 型锁骨全脱位是由于肌肉止点完全断裂所致,锁骨远端后移甚至穿入斜方肌

–Ⅴ型锁骨肩峰下脱位

–Ⅵ型为脱位的锁骨移位

临床治疗

·Ⅰ型损伤一般采用保守治疗

·Ⅱ型损伤采用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仅对运动员需要手术治疗

·锁骨钩钢板是治疗Ⅲ及以上的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临床治疗

·锁骨钩钢板的作用原理

–将上翘的锁骨下压,使用钩钢板将上翘的应力传至肩峰

–手术时应将钢板适当预弯,减轻钢板钩对肩峰骨质的作用力

–将预弯后的钢板钩突插入肩锁关节后方的肩峰下另一端用螺钉固定钢板至锁骨

–修复斜方肌和三角肌止点以及肩锁韧带和关节囊减轻钢板尖钩端对肩峰的上抬应力

–术后用三角巾吊带托住患肢前臂和肘部3周,以利于韧带修复

常见并发症

一.脱钩,意味着手术失败,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二.钢板的预弯是手术效果好坏的关键–锁骨钩撞击肩峰是肩痛的重要原因之一,x线片示与钢板钩接触的肩峰下骨质明显溶解吸收,形成槽状透光影,说明钢板尖钩对肩关节造成一定阻挡。

三.肩锁韧带、三角肌和斜方肌止点的修复对于维持肩锁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缺乏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易导致肩关节僵硬,关节软骨、韧带等退行性改变

下期预告:

1、肩胛骨稳定机制——肩胛动力障碍之翼状肩胛

2、贴扎技术——卒中后上肢症候群贴法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肌骨康复治疗知识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