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家*说文】此恨绵绵无绝期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酒家*说文】此恨绵绵无绝期 江山美人谁误谁,长恨绵绵催心肝,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道尽了唐时的一段爱恨情仇。诗名曰“长恨”,自然,那个“恨”便是整首诗歌的主题,有唐明皇因贪恋美色而造成江山衰败的恨,有杨贵妃无奈马嵬坡香消玉殒的恨,有爱人之间生死永隔的恨……诸多的“恨”,在《长恨歌》中完美融合,使得《长恨歌》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不仅仅只是一首赞美爱情的诗篇,这也绝不只是一首讽喻朝政的诗歌,对于真挚爱情的赞颂和对于君王庸碌的讽喻,在这首诗歌中交织缠绕,这才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缠绵悱恻的千古绝唱。
   元和元年的时候,白居易和他的朋友陈鸿、王质夫一起游览仙游寺,闲聊的时候,他们无意之中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天宝往事,想起了当年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白居易十分感慨,于是,陈鸿书撰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而白居易则写了这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一诗一传,诗传合一,相得益彰,万古流芳。
   诗名曰“长恨”,那么这“恨”究竟从何而来呢?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要说“恨”,其实也分很多种,如果是家国被毁,父母被杀,那自然是恨入骨髓,不共戴天的大恨;可是,如果是“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样的怨恨,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恨,正相反,体现着浓浓的情意。想当年,有一位叫江淹的大才子,写了一篇《恨赋》,全文哀恨绵绵,从得志的皇帝恨命不长久,写到了失意的文人哀伤怨恨,将人间种种幽怨和遗恨,全都囊括其中,算得上是对于这个“恨”字,有着很深刻的剖析了。而白居易呢,他也以“恨”为题,写得哀艳动人,揪人心痛,催人泪下,要理解白居易笔下的这个“恨”字,还得细细地品读一番这首《长恨歌》。
  
   既然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那么,在诗中自然是有着起承转合的,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从诗歌的开首,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是《长恨歌》的第一部分。杨贵妃美若天仙,这是人所共知的,要不然的话,她也不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一。对于怎样的人,算是美的,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所以,为了写出杨贵妃的美倾国倾城,白居易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先不写杨贵妃,而是从唐明皇入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作为一个皇帝,自然是阅尽天下美人,那唐明皇曾经宠爱过的梅妃,据说也是清雅秀丽的,可是,君王依然嫌不足,朝思暮想,还在继续寻找着倾国的美女。白居易不愧是善于写讽喻诗的高手,仅仅只是开篇第一句,就暗含玄机,不仅暗示了杨贵妃的美,倾国倾城,无人能敌,更暗喻了唐明皇重色误国,所以才会造成最后“长恨”的结局。
   不过,如果按照这样的春秋笔法继续写下去的话,很有可能全诗都变成了谴责,而在白居易的心中,对这两位其实是爱恨交加的,所以,自然不能连篇累牍全是讽喻,接下来,白居易笔锋一转,开始用优美的笔触,描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层层递进,写得感人肺腑。
   女主人公杨贵妃在这时惊艳登场,白居易不写则已,一写,就将一位国色天香的佳丽,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女子什么时候是最美的,无过乎那一低头的温柔,那一回首的含情,就好像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那崔莺莺之所以能够使得张君瑞为之痴狂,就是因为“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白居易也用了这样的手法,只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七个字,不仅可以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简直是可以令得天下间所有自负颜色的女子们,全都自惭形秽,自愧不如。接下来,便是描写杨贵妃那娇羞的形态,不管是“春寒水滑洗凝脂”,还是“侍儿扶起娇无力”,那种柔弱,那种娇媚,足以令任何人为之心动,为之心疼。如此一个美人,自然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啊。
   由于白居易是一个擅长写讽喻诗的大家,所以,这样的一段形容,势必会让人想到,他这么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反讽那唐明皇的重色,那杨贵妃的狐媚惑主。或许也有这样的可能吧,不过,白居易在诗中写到李杨爱情的时候,用尽了缠绵含情之词,倒是让人觉得,他对于他们爱情悲剧,还是比较同情的呢。
   的确是如此,将亡国的责任,推卸到女子的身上,说什么红颜祸水,一笑倾国,道什么美人笑壁,后主入井,这是最没有道理的,白居易的本意,或许也并不在“欲惩尤物”。其实,国家的兴亡,还是由掌握国家政权的君王和众位大臣的良莠来决定的。一代贤德的君王大舜,他有两位貌美如花的妻子娥皇、女英,她们都是母仪天下的万世表率,可是,试想一下,如果大舜是一个像桀纣一般的暴君,就算娥皇、女英生性再纯良,恐怕也没有用,而史上那些著名的昏君,他们的后宫,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如妲己一般以美色误国的狐媚吧。就好像花蕊夫人曾经说过的那样,“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说什么女色误国,其实只是推卸责任的一个借口而已。
   当然,其实白居易的诗中,还是有讽喻的成分的,不过,应该在这一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别的都没有什么,可是,任凭草包的外戚专权,那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杨贵妃就有一个无能的堂兄杨国忠,依仗自己和贵妃的关系,为非作歹,如果说安史之乱的产生和杨贵妃有那么一点关系的话,或许就在于她的这个不争气的堂兄了。
  
   好景不长,白居易旋即就写到了安史之乱,从“渔阳鞞鼓动地来”一直到“回看血泪相和流”,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白居易并没有详细地说明安史之乱的形成原因,而是直接写了安史之乱给李杨二人带来的悲剧。这一段,写得哀婉伤感,催人泪下,正好和上面一段的缠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安禄山的军队打进来之后,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匆匆逃亡,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兵士们突然起了哗变,要求诛杀罪魁祸首。杨国忠在和吐蕃使者说话的时候,被陈玄礼抓住了把柄,借机杀死,而后,“六军不发”,军士们又逼着唐明皇杀杨贵妃。如果说,杨国忠的死,还算是罪有应得的话,那么,杨贵妃就纯粹是充当了替罪羊了,落难君主唐明皇非但没有能力救她,而且,这将杨贵妃赐死的命令,居然还是唐明皇亲自下的。丈夫,竟然要杀自己的妻子,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搁在普通人的身上,恐怕是要遗臭万年的了。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个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陈世美贪慕富贵,派杀手追杀结发妻子秦香莲,最后,包大人知道了这件事,用铡刀铡了那个负心汉陈世美,陈世美有这样的结局,老百姓人人称快。可是,这样的事情,搁在君王家,又有所不同了,唐明皇并不是不爱杨贵妃,不然的话,也不会带着她出逃了,可是,他却无能为力,救不了杨贵妃,而且,也不能与之殉情,因为,在他的身上,还肩负着恢复国土的重任啊。所以,唐明皇有必须要活着的理由,这便可怜了杨贵妃,马嵬坡上魂消散,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其实还在唐明皇的身上,如果他不是迷色误国,很可能就不会有安史之乱,这悲剧就不会产生了,他现在想到要以国事为重,可是,这样的领悟,已经后悔迟了,他必须要牺牲无辜的贵妃才能继续维持自己作为君主的尊严。在这第二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于杨贵妃的死,有着真挚的同情,对于唐明皇的选择,有着深深的遗憾。
  
   接下来,自然是描写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思忆之情了,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是诗歌的第三部分。白居易通过三个不同的场景来表现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深深思念。在避难蜀中的时候,看见山清水秀的蜀中美景,唐明皇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行宫见月,雨夜闻铃,这些伤心之色和断肠之声,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长安收复后,在回京的路上,路过马嵬坡,“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又再次让他泪如雨下。回到长安宫苑之后,池苑依旧,美人不再,不论是春风桃李,还是秋雨梧桐,不论是南苑秋草,还是满阶红叶,都牵扯着他的心,日复一日的思念,让唐明皇彻夜难眠。其实,他真的很想进入沉沉的睡梦之中,因为他觉得,如果那样的话,就能够和杨贵妃在梦中再次相聚,只可惜“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就算是在梦中,他们也没有再见面的机会,这又如何不让人肝肠寸断呢?
   很多人都说,帝王之家难有真正的爱情,或许的确是这样吧,就好像唐明皇那样,在国难临头的时候,在马嵬坡抛弃了杨贵妃,令得她香消玉殒,可是,那是他在无可奈何之下被迫做出的决定啊,在事情安顿下来之后,回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他又觉得悲从中来,或许,他也会后悔自己曾经做的决定吧。在这一段中,我们能够看到,白居易对于李杨的爱情,赋予了深深的同情,帝王之家本来就难得真正的爱情,所以,唐明皇能够怀着如此真挚的情感,思念杨贵妃,这样的感情,其实是很难能可贵的。
   白居易不仅善于叙事,他在描写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功夫,也是一流的,这长长的一段有关于唐明皇思忆杨贵妃的内容,是有着层次的,从场所上来说,从蜀山到行宫;从时间上来讲,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这说明,唐明皇的思念,是时时在、处处在的,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方面反反复复地渲染着唐明皇的苦苦追求和不懈寻觅,在跌宕回旋,层层渲染的过程中,人物的情感上升到了高潮。
  
   在上升到了高潮之后,就进入了整首诗歌的第四段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最后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在诗歌的最后部分,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思念也进入了最高潮,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他就转而到梦中去找,梦中还是找不到,就最后到仙境中去找。这最后一段的内容,便是说唐明皇派方士寻找杨贵妃的魂魄的过程,白居易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唐明皇的孤单寂寞,以及对往日的哀伤追忆。
   如果整首诗歌在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苦苦思念中结束的话,未免显得不完美了,这样的结局不够浪漫,所以,白居易为整首诗歌添加了这样一个浪漫到了极致的结尾。
   相传,汉武帝有一个很宠爱的妃子李夫人,在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成狂,一个叫李少翁的方士知道了之后,就向汉武帝禀告,说自己能施法术,让他们再次相会。于是,在一个净室之中,香烟袅袅,薄薄的纱幕后面,点着蜡烛,李夫人的影子出现在了纱幕之上。“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这样的一个故事,给了白居易无穷的启发,于是,他便塑造了一个“能以精诚致魂魄”的“临邛道士鸿都客”。有了这位高人之后,“上穷碧落下黄泉”,竟然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已经得道成仙的杨玉环,而且,“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将东西带给了唐明皇,还许下了坚贞不屈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叮嘱唐明皇不要忘记这生生世世永为夫妻的誓言。
   看到这里,白居易写此诗歌的意图,便更加清楚明白了,说什么“惩尤物、窒乱阶”,道什么“尤物惑人”、“狐媚害人”,这些,都并不是白居易写这首《长恨歌》的真正目的,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最后,将杨贵妃描写成是一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仙子形象。若说白居易在此诗歌中略有讽喻,那也主要是针对唐明皇的,谁让他“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呢,杨贵妃之死,也是他一手造成的。不过,“人非木石皆有情”,在最后,那一长段关于唐明皇思忆杨贵妃的描写,说明白居易对于这位君主,还是有着深深同情的。
  
   其实,唐明皇和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之类的君主,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应该说,他的前半生,还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明君,他先是解决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问题,稳定了唐室,后来,又杀死了企图作乱的太平公主,再次巩固了政权。他在位的时候,励精图治,使得唐朝进入繁荣昌盛的开元、天宝盛世,应该说,还是一个有道的君主。
   只可惜,年老之后,他渐渐变得昏愦,轻信重用了一些小人,比如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等,然后,又沉溺于美色,宠爱杨贵妃,在歌舞升平中麻痹了自己的神经,这才造成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所以说,对于唐明皇来说,或许,我们也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将唐明皇的形象一分为二,重色轻国的那个人,是唐明皇,而一往情深的那个人,也是唐明皇。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时候,既写了李杨爱情的真美,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君王的昏愦,并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说“甚美必甚恶”,但是,或许在白居易看来,不能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所以,整首《长恨歌》中,赞美爱情的成分,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不仅如此,普通诗人塑造皇帝的时候,都喜欢将皇帝塑造成理想化的,高高在上的君主,可是,白居易却偏偏不这样,他将唐明皇,这样一个居于庙堂之上的王者,变成了一个有爱情,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痴情皇帝,变成一个人情味十足的,有血有肉的人。而《长恨歌》这首诗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真实的人物形象,有了这样真挚的人物情感,因此才会变得不朽。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个是不幸遭逢衰变,险些家国不保的君主;一个是红颜薄命,最终难免香消玉殒的解语花;一段缱绻缠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可惜相爱却无法相守一生。《长恨歌》之“恨”,究竟说的是什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或许,我们无需执着于问题的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只需要知道,“天长地久有时尽”,人间真情无绝期。 【酒家*说文】此恨绵绵无绝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