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外科常见问题与解答

 九州好人 2022-06-10 发布于辽宁

1、什么是精神疾病?常见有哪些疾病类型?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根据中国精神病疾病分类和诊断指南,把精神疾病分成十大类三百多种疾病。

(1)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肿瘤所致的这种精神障碍,还包括躯体感染、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或者是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包括酒精、阿片类、大麻、镇静催眠药、兴奋剂等等所致的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等等。

(4)心境障碍:包括了躁狂,抑郁,心境恶劣,环性心境等。

(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癔症包括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躯体疾病等等;应激相关障碍包括了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等。神经症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

(6)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因素: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还有一些非器质性的睡眠障碍,或者是非器质性的性功能障碍等等。

(7)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和童年青少年的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和孤独症、品行障碍等。

(9)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症,情绪障碍。

(10)其他疾病或者是心理卫生的一些问题。

2、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

精神病的病因总体来说仍不清楚,可概括为三大原因,即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1)生物学因素:现今对心理疾病最热门解释是生物学上的解释;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可能有异常的脑部结构或功能,或者是有不同的神经化学反应,不论是由基因或环境伤害(如胎儿酒精综合征)引起的。举例来说,许多被诊断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被证实在脑室扩大和灰质萎缩。另外,有些人认为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也会导致精神疾病。许多的遗传和双胞胎研究都证实,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是会遗传的。

(2)心理因素:心理学家认为矛盾、危机、紧张和创伤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特别是在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身上。例如,一个目睹父母亲杀人的小孩可能会发展出沮丧和紧张的情绪,甚至得到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社会学家认为重大事件和情境会导致精神疾病。例如,在社会运动、战争或遭受天然或人为的疾病时,该地区的人们有较高的机会罹患精神疾病。贫穷、缺乏资源和援助的地区也会比富裕和稳定的地区有较高机会得精神类疾病。

3、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如何鉴别?

早期鉴别比较困难,因为精神疾病有一个发展过程。精神疾病中,除了创伤性因素或应激事件所导致的精神疾病的急性起病之外,多数是缓慢进展的,所以在起病之前,常常会有一些症状上的变化。

在情绪上,可以察觉到患者可能会有情绪不稳定,不容易控制情绪激动。

在思维和行为上,性格变得比较古怪,旁人觉得难以理解;沉默寡言、行为懒散,人际关系频繁出现问题。

在社会功能上,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下降,或工作和学习做起来比以往要更加吃力。

在躯体情况上,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问题以及性生活问题,或者许多老年患者伴有多处躯体不适等等。

出现以上这些症状的变化,应及早到精神科专科医院去就诊,排查有没有明确的精神疾病。

4、精神疾病可以根治吗?

一般来说,精神疾病在外界因素刺激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难以根治。但是如果能够坚持用药、经常锻炼、释放生活压力,可以很好地控制精神症状,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因此是有可能在一段时间治愈的。

5、长期服药治疗精神疾病,为啥会效果不理想?

(1)因为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不明确,对其药物治疗也仅仅是对症治疗,缺乏对因治疗,所以效果不尽人意。

(2)精神疾病往往伴有患者大脑神经环路的病理改变,病程越久,这种脑损害的结构改变就越明显,所以常规药物治疗往往不理想。

(3)一般的抗精神病药物均具有毒副作用,患者因药物毒性而不能坚持用药或者用药量不足。

6、精神疾病的手术是新技术吗?其治疗机制是什么?

微创手术治疗精神病不是新技术。1936年,葡萄牙精神病学家、政治家安东尼奥.德.莫尼茨和其助手利马,第一次做了额叶前部大脑白质切断术,自此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从开颅手术发展到微创立体定向手术,到现在的神经调控手术,该手术技术已经有了80多年的历史。

治疗机制:通过刺激或毁损边缘系统神经核团的微小结构,调节其神经递质代谢,从而达到控制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目的。

支持精神外科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环路理论:人脑边缘系统,一般是指Pazez环路,即情感环路。这是脑内与情绪、情感活动关系最密切的结构。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射频毁损或者DBS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关的神经核团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间的联系,可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

(2)神经递质理论:神经递质代谢失衡是引起精神活动异常的原因之一。人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释放多种神经递质;以边缘系统上的神经核团为靶点,微创手术调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变化,可以去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从而控制其精神症状。

(3)神经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证据: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具有不同的神经功能,这是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解剖和电生理基础。神经核团分泌的神经递质出现代谢异常,就会导致病人出现相应精神症状。例如:杏仁核—调控情绪、冲动;扣带回—调控主管感觉与各种幻觉;内囊前肢—调控思维;中央隔区—调控冲动、攻击行为;伏隔核—调控各种妄想、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尾核下束—调控抑郁、自伤、自残、自杀;眶束、额束—调控焦虑、恐惧等。

(4)精神外科学的有关专著对精神外科的描述:《精神病学》,陆林主编;《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傅先明、牛朝诗主编;《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学》,汪业汉,吴承远主编;《精神外科学》,陆林主编。以上专著的章节均详细论述了精神外科手术。特别是,北大六院陆林院士、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他在2018年9月的全国精神卫生大会上发言呼吁与强调,大约有2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内科药物治疗无效,这部分病人应该借助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外科手术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内科与外科手术治疗是互为补充的手段,彼此需要配合。

7、对于精神疾病,到底该选择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轻、中型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效果尚好,经过系统治疗有望临床治愈;对于重型疾病,则需要长期服药,但治疗效果仍然很差。

特别是,患者长期用药,会存在显著毒副作用;患者时断时续间断用药,药物治疗效果也较差。

对于患病5年以上,口服3种以上结构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正规、系统治疗,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40毫克,住院总时间超过半年以上;仍然难以有效控制顽固性临床症状,无明显器质性脑损害;或者患者本人拒绝服药;或者患者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不能继续服药。这些情况下,在家属知情同意情况下,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8、 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的适应证是什么?

手术适应症就是:年龄在18岁以上,65岁以下,病史在3年以上的各种难治性精神病。经常规的疗法如心理、药物、电休克等内科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或者是服药后副作用严重,患者无法耐受;或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非常差,不愿意服药,无法保证药物治疗的系统性。因病情严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疾病类型:

(1)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双相型躁郁症、快速循环型躁郁症)

(2)精神分裂症

(3)顽固的神经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等)

(4)癫痫性精神障碍

(5)物质依赖性精神障碍(吸毒、酒精、药物成瘾)

(6)精神发育迟滞性精神障碍疾病严重程度

9、 手术可以治疗精神疾病的禁忌症是什么?

不是所有精神障碍的患者都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以下为手术的相对禁忌症:

(1) 智力和社会功能严重衰退的患者。

(2) 脑内有占位性病变、脑组织严重畸形者。

(3) 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的患者。

以下为手术绝对禁忌症:

(1)心脏、肺脏等重要器官有严重疾患的病人,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

(2) 牵涉政治、军事、刑事等重大问题的患者。

10、手术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和检查?

(1)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或者授权委托书;

(2)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心理测量、血尿液化验、腹部超声、脑电图、胸部CT、头部CT/MRI/DTI等。

(3)多学科会诊,监护人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1、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精神外科手术的安全性?

(1)要明确诊断为重症精神类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同时要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

(2)有影响手术治疗的身体疾病情况,如肺感染、高血糖、高血压等,要在手术前调整到正常状态;

(3)要掌握好精神外科手术适应证是禁忌证;

(4)向患者监护人告知清楚,并签字确认;

(5)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类疾病,其治疗小组应该由多学科专家组成,要密切协作与分工;

(6)严格按流程进行手术操作,术中监测各种生理指标和阻抗指标,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7)术后密切监护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 患者出院后加强随访,确保术后的健康指导周到细致。

12、对于精神类疾病,手术后会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精神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有脑内再出血、脑水肿、脑梗塞、脑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高血压、癫痫、下肢静脉血栓等。

13、精神外科手术后,病人会有哪些伴随反应?

所谓伴随反应,是指在治疗中难以避免的、暂时性的反应,该种反应可以自行消失或恢复。例如,精神外科术后病人会出现双手摸索动作、发热、呃逆、尿床、胡言乱语、走来走去、性色彩等。这些伴随反应可预知、可控制、可接受、可消失或可恢复。

14、 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是什么?

手术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精神症状、减少精神疾病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尽早回顾社会。

15、 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成功率是多少?

手术的成功分为2个部分,手术治疗后没有并发症和后遗症,这算取得了初步成功,一般这种成功占到98~100%。手术后,精神疾病的患者恢复良好,我们认为取得了最终成功。根据我们对1500例精神病人术后10年的调查,手术后近期有效率占95%,10年有效率占85%。多数人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少部分人参加了工作和结婚生子。

16、 精神专科医院为什么没有开展相关手术?

精神外科手术需要多学科协作。精神专科医院一般以内科专业为主,要开展外科临床治疗工作需要引进神经外科医师和手术室人员、麻醉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有手术室、ICU等;同时,需要有医疗行政部门的审批资质。由于精神专科医院不具备上述条件,故未开展相关研究。

17、“精神外科”治疗为什么没有广泛开展?

精神外科发展的历史与人们的认知关系密切,由于伦理因素的限制,精神外科一直在受限中发展。加之公众对精神外科缺乏了解;甚至多数精神科医师也对手术缺乏认同,再加上国家政策的部分限定,这些都是限制精神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论怎样,任何一门临床科学都是在不断争议中发展起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外科手术对治疗精神疾病安全、有效,这是大势所趋,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手术科技的不断进步,精神外科会逐渐发展起来。

18、什么是第五代脑立体定位技术?

立体定向技术经过不断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按立体定向技术对脑内神经核团定位的进步节点,人为划分了5个阶段。第一代定位方法是X线定位,即大致根据解剖学位置操作;第二代定位方法是通过CT定位,确定脑内神经靶点的三维坐标;第三代技术是MRI定位,对神经核团的轮廓分辨清晰;第四代是CT与MRI定位,这种方法可以清楚显示神经核团结构轮廓,也对颅骨边缘定位清晰;第五代技术是CT/MRI/DTI融合的定位,该方法不但可以清晰定位神经核团轮廓,还可以定位颅骨边缘,避开神经传导束,大大提高了定位精度。第五代定位技术也称数字化定位技术。

19、现代精神外科与以前的手术有什么不同?

现在的精神外科手术与20年前手术技术相比,已经有很大进步。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神经核团的定位靶点更加多样化;2)实现了可视化、实时定位;3)射频技术和DBS调控技术的出现,对神经核团的靶点调控更加精准、微创。

20、什么是神经调控技术?

是指在神经科学层面,可逆性地利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技术,依靠电或化学手段,来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科学、医学以及生物工程技术。通过植入电刺激或微量泵(持续给药)对运动障碍疾病、癫痫、精神疾病、顽固性疼痛、神经退行性变病等进行治疗。神经调控这一概念是1989年,世界神经调控学会在法国成立时提出。有人认为精神外科微创也应归为神经调控范畴,是通过物理学方法调整大脑功能。

21、DBS是怎么回事?有哪些作用?

DBS是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的英文缩写。是在大脑深部埋藏剌激电极,胸前安装脉冲发生器,它发出一定的电流/电压、脉宽和频率,作用于大脑中某个特定的部位的神经元群,其电信号激活了轴突或者轴突终末的突触前膜后,使神经元膜去极化,从而使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而发挥调控作用。治疗的关键是电流/电压、脉宽和频率组成的最佳组合,作用于有效触点即作用部位。目前DBS主要用于治疗运动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及某些继发性运动障碍,如多发性硬化、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以帕金森病为最有效,有效率约为50%,也有人用来治疗抑郁症、强迫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癫痫、药物依赖,包括酒依赖。

22、手术治疗精神疾病是根治吗,术后还需服药吗,还会复发吗?

对于重症精神疾病来说,是不能根治的,只能有效缓解。术后仍需要长期服药,仍有部分病人可能会复发。但是,总体上来说,手术后的患者,即使精神疾病症状复发,其严重性也较术前降低很多。

手术是对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它使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疾病,变成了药物可治疗性精神疾病,同时,手术后也提高了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和有效性,即术前不愿意服药,现在术后愿意服药了;术前服药效果很差,而术后服药出现了显著效果;手术也提高了药物的敏感性,即减低了服药剂量。

23、精神外科手术一般需要住院多长时间?

精神外科手术治疗从入院到出院约需要2周左右时间。其中术前检查约需5天-7天,术后8天-9天出院。手术约要3~4个小时。术后出院恢复时间一般3~6月,个别人需要到1年时间。

24、精神病人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了很大提高,家属不能放松监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病人要坚持服药,千万不可自行改变用药,更不可随意减药或停药,家属要加强监督;

(2)家属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症状波动,要及时与精神专科医师联系;

(3)病人要养成和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白天不睡懒觉;

(4)尽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可过分保养;

(5)家属要避免对病人进行恶性精神刺激;

(6)家属要多些爱心,多鼓励参加社会活动和康复运动。

(7)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8)家属要改变沟通与教育方式,增进家庭成员和谐,因势利导去做事,不可强求病人做达不到的事情或者不利于其精神稳定的事情。

致头条读者:

您若有疑问可以发表文章评论,若您想咨询或更深层次的交流可以通过本平台“私信”功能进行对话,我会尽力帮助大家,解决疑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