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帝国一百年没搞定的羌人,到底什么来路?是外族还是自己人?

 思明居士 2022-06-10 发布于河北

懂得汉末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羌乱拖垮了东汉的经济、培养了西北军阀,是东汉灭亡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羌人来源于哪呢?这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

三苗可能是一个古代国家或者一个氏族部落集团,有人说活动在长江以南,也有人活动在西北。据说尧和禹的时代,都曾和三苗发生过战争,后来三苗就从史书上消失了。《后汉书》的观点,认为羌人是三苗的后裔。

但在比《后汉书》更早的《史记》上,司马迁说,“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意思是说三苗经历了一次西迁,然后通过民族融合变成了“西戎”。从这个记载上,只能说明三苗变成了“西戎”,不能说明三苗是羌人祖先,也有可能羌人比三苗更早地存在于西北地区。

另外,根据马长寿先生的观点,三苗的语言系统应该是苗瑶语系,而羌人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

那羌人到底来源于哪呢?在今天青海东部的位置,黄河有一段水流叫“赐支河曲”,是古代羌人活动的区域,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陶器。先秦时代,汉人是不怎么去这个位置的,所以可以推论这些石器和陶器的主人就是羌人。也就是说,羌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生活在赐支河曲一带了。

文章图片1

赐支河曲

这是目前羌人起源比较靠谱的说法。(另有说法说“羌”并非一个单独族群,而是“非我族类的人”的人的泛指,本文采取马长寿先生的说法。)

羌人在上古时期,曾多次进入中原地区,根据史籍记载,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曾出现过他们的身影。

比如大禹治水就有羌人的参与。《史记》说,“禹兴于西羌”,他在治水时很多羌人参与其中。这些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的羌人,后来留居在黄河之南,被分封为很多姜姓国。作为姓氏的“姜”和作为部族的“羌”,古代读音是一样的,羌人和姜姓也被认为有血缘关系。

周兴起后,与羌人联系密切,姬姓和姜姓世代通婚。武王伐纣时,羌人出兵帮助周军,周军的统帅姜子牙就被认为是羌人出身。

羌人出现的另外一次历史名场面,是西周灭亡时。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据说非正史)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一笑,在没有敌人入侵时点燃了烽火,戏弄了诸侯一番。结果敌人真的到来时,他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也就不肯相信了。攻击周幽王的敌人中,就包括羌人。

《史记》记载,周幽王当时废掉了一个叫“申”的诸侯国,这个诸侯国是一个姜姓国,就是上面我们说过的大禹治水后分封的。国被废除后,申侯很愤怒,引羌人等少数民族攻打周幽王,把他给杀死了。

除了上面举的例子,羌人还参与了华夏族的其它一些历史事件,作为劳动力或者战斗力,不断地进入中原地区,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但公元前七世纪之后,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关内的秦国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国,不断向各个方向开拓其领土,《史记》说“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公元前444年,秦国讨伐义渠国,俘虏义渠国王。有学者研究说,义渠也是羌人的国家。

秦国越来越强大后,羌人就被阻挡在西部,再没有了东进中原的机会啦,只能在河湟以及更西、更南的地方发展了。

“河湟”就是后来所谓的“羌中”了。“河”就是黄河,当时人们称“黄河”为“河水”,“湟”就是湟水。湟水发源于青海的包呼图山,在汉代的金城郡以东、今天的兰州市以西汇入黄河。河湟之间的狭长谷地,孕育了很多人类文明,其中就包括羌人。

秦国强大之后,东进受阻的羌人反而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在他们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传奇的、转折型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无弋爰剑。

羌人的语言中,“无弋”是“奴隶”的意思,“爰剑”

有人说是“曾经”的意思,有人说是“灌溉”的意思。无弋爰剑这个名字,要么是“曾经的奴隶”,要么是“灌溉的奴隶”,反正肯定是奴隶出身了。

谁的奴隶呢?秦国的。无弋爰剑曾被秦国俘虏当了奴隶。为奴多少年不清楚,但在当奴隶的时候,无弋爰剑学会了秦人的农耕和畜牧技术。

后来,无弋爰剑从秦国逃走,秦人在后面追赶。眼看要追上了,无弋爰剑逃进了一个山洞。秦人就在山洞外放火,打算把无弋爰剑给烧死。这时,山洞中出现了一只老虎,帮无弋爰剑挡住了大火,他得以幸存。

等回到了羌人部落后,无弋爰剑就把自己的经历说给族人们。族人们一听,好家伙,一个被老虎庇佑的男人,这不就是神么?就集体推举他为部族的首领。

这个故事虽然记录在《后汉书》上,但可以肯定是虚构的,可能是族人为了神化无弋爰剑编造的,也可能是无弋爰剑为了提高影响力自己编造的。

但无弋爰剑能当上部落领袖,除了因为他被神化了,更主要还是因为他是个技术性人才,会农耕和畜牧。

当时羌人还以射猎为生,今天拿弓箭射死一头野牛,能吃上几天,下次再抓一只野猪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食物来源很不稳定,种族繁衍也受到了限制。

无弋爰剑把自己学到的农耕和畜牧技术教给了族人后,部落的食物来源就变得稳定和丰富了。谁不想过好日子?谁不拥护能让自己过好日子的领导呢?所以不但族人们跟着无弋爰剑,其它地区的羌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依附他。

无弋爰剑改变了羌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羌人渐渐变成了一个农耕兼畜牧的民族,在河谷的低地农耕,在山坡和高地畜牧。

羌人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畜牧为主,畜牧业非常发达。史书上记载,东汉政府征伐羌人时,动不动就要夺取马牛羊数万头乃至十多万头。

马牛驴羊,既是羌人的生产运输工具,也是他们的衣食之源。汉朝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对付羌人的手段之一,就是在羌人放牧的地方进行屯田,把丰美的水草之地变成农业种植区,用破坏牧地的方式,赶走羌人马援曾说,对付羌人就要“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把他们牧地一占,你都不用打他们,,羌人自己就衰落了。

羌人的农业 在经济生产中的比例,远大于乌桓、鲜卑等民族。有记载说羌人当时已经掌握了水利技术,把一些田地饮水灌溉成为水田,比较耐寒的秔稻。

在长期的经济生产中,羌人逐渐塑造了三个经济区域。第一个经济区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大通河是湟水的支流,发源于祁连山。这个经济区在今天西宁市东北的位置。第二个经济区在西海、盐池周边地区,西海就是青海湖,盐池是青海湖北侧的一个小湖泊。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区在黄河和湟水之间的河谷地,包括大、小榆谷、大允谷等河谷。这个“允”有可能是读做“千”的,有羌人部落的名字中的“允”就读做“千”。谁知道确切的读音,可以告诉我,暂时先读“允”。

文章图片2

羌人的三个经济区

除了上面三个经济区外,羌人迁徙到其它地区时,只要土地适宜耕种,他们就会从事农业。比如羌人在北地、陇西等郡活动是,都有从事农耕的记载。这些记载也大多来自东汉政府的征伐记录,比如某次征伐夺取某地羌人谷物数万斛等。

经济生产方式从射猎变成农耕兼畜牧后,羌人迅速繁衍起来。《后汉书》的记载,无弋爰剑的子孙衍生出一百五十个部落。这些部落中,因为各种原因灭亡了一半,东汉时还剩下八十九个,出现在《后汉书》中、有具体部落名字的大概二十多个。

羌人部落在命名时,有以祖先命名的,比如“烧当”、“滇零”等;有以所在地命名的,比如广汉郡白马山附近的羌人称“白马羌”,武都郡参狼谷的羌人称“参狼羌”。据说还有以母系氏族为名字的,但史书上没有给出具体例子。

这些羌人部落中,烧当羌最强,有近二十万人口,其余的羌人部落,大者一万多人,少者千余人。

羌人各部落主要在河湟区域附近活动,但也有一些部落向更西、更南的方向迁徙,一走就是几千里,这些羌人与河湟的羌人几乎没有往来,对东汉的政治几乎也没有影响。我们讲的“羌人”,主要是指在河湟周边地区活动的羌人以及后来迁徙到塞内的羌人。

羌人在东汉时仍处于氏族社会,这从历史记载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来。

比如,羌人的实行氏族外婚制,族人娶妻、嫁女都必须在本氏族之外。如果有新氏族从旧氏族中分裂出去,那么这两个氏族必须得在“十二世”之后才能通婚,“一世”等于30年,“十二世”就是360年。

另外,羌人也有父亲死了儿子娶后妈、哥哥死了弟弟娶寡嫂的习俗,这也是典型的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

不过在东汉时,羌人氏族部落中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羌人开始从无阶级的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

《后汉书》说,“强则分种为酋豪 ,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

东汉末年的学者应劭在《风俗志》中记载,羌人中已经出现了“健者为豪,不能相一,种别群分,强者凌弱”的现象。

晋人郭义恭在《广志》中记录羌人的习俗说,羌人中的有钱人和汉人的豪族一样,都是妻妾成群,奴仆遍地。富人家嫁女儿时,光聘礼就要好几百头幼畜。

文章图片3

羌人还其它习俗,挑有趣的讲几个。

在穿衣打扮上,羌人“被发左祍”,头发披在背后或者肩膀,衣襟向左掩,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

羌人在烤肉时,不等烤熟,大家就跪在火堆旁边开吃。有记载说,羌人吃肉的时候,鲜血流得满手都是,用现在的话说最多是个五分熟。

羌人居住的房屋有两种。生活在长城以内的羌人,和汉人一样住土屋。羌人的土屋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屋顶覆盖的泥土中混杂着大量的牛羊毛,既保暖又防雨。

居住在长城以外的羌人住庐帐。“庐”就是皮毛制做的帐篷,居住在一个“庐”内的人被称为一“落”,类似汉人的一户。

羌人流行火葬,死后尸体用火烧掉,骨灰装到木匣中埋了。用现在的话说,房子修得再好没用,小盒才是永久的家。

羌人的性格是比较好战的,《后汉书》说他们坚刚勇猛。在他们的风俗中,男子战死了会受到族人的尊重,被认为是吉利的。如果病死在床上会被族人所唾弃,被认为是不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