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顾永安:高校规划研制的顶层设计体系构建与若干关系处理——基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院校调研

 静静爱学习 2022-06-11 发布于浙江

作者简介:顾永安,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

图片

高校规划中存在着一个观点,高校规划最好是“研制”而非“编制”,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院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刘献君多次说,“现在的大学什么都研究,唯独不研究自己”。南斯拉夫著名高等教育家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也说过,“人们常常指责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而就是不研究它们自己,同时人们公开地指责它们准备对一切进行改革而不去准备改革它们自己。”

高校规划一定要有“研味儿”。每一个大学人都要努力成为“工作研究者”“院校研究者”“高教研究者”。做规划并不是几个秀才“做”(写)文本规划,要改变闭门式的基于材料编制规划,更不能在实际执行中将精心研制的规划束之高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启动并且正在进入“理论指导型发展模式”的新时期,只有基于研究与调研的规划,才能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探索,才能既有宏观全局的把控又有中观微观的落实,才能既有立足当下实践探索又有中长远发展谋划。

一、高校规划研制的顶层设计体系

我在进行规划指导、院校研究的工作中,发现高校规划研制中缺乏顶层设计的体系与构建的问题比较突出。

高校规划的研制,实际上与我们正在强调的大学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相吻合的,高校战略规划对大学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高校高度重视战略规划,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系统性思维、体系化设计、整体性推进的能力;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特别需要紧扣应用型办学核心定位,围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科学构建符合应用型高校实际的顶层设计体系。

我认为,高校规划的顶层设计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十一个体系。第一个层面强调办学理念的整体设计,包括办学定位体系、愿景目标体系、精神理念体系;第二个层面反映了现代大学五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大学文化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国际交合体系;第三个层面凸显了大学建设的重点,包括立德树人体系、学科建设体系、专业建设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第四个层面包括内部治理体系。

1

办学理念体系

(1)办学定位体系

办学定位体系包括学校总定位或核心定位,还包括学校各子定位体系。学校在做规划过程中,在办学定位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很多学校缺乏学校的办学总体定位,没有统一全校师生思想的主线与灵魂。这个问题在现在的六七百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其严重。第二,很多高校做规划时忽视办学规模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曾说过,“规模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说,“很多大学编制战略规划不讨论学校的办学规模,这是不正常的。办学规模是学校编制战略规划的ABC问题”。规模定位的重要性应该在规划研制更加突出地强调并予以重视。

(2)愿景目标体系

愿景目标体系包括大学使命、办学愿景、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办学思路、行动计划等。

比如西安欧亚学院非常重视办学的顶层设计,其办学理念与定位是建设以“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质量内涵为特征的应用型民办本科大学。总体目标是:在2019-2028年,成为中国一流的国际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四四二”战略2.0的阶段目标为:第一阶段(2019-2022年),部分重点学科专业国际化教育教学达到西安地区本科高校先进水平;第二阶段(2023-2026年)整体国际化办学达到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水平;第三阶段(2027-2028年)成为中国一流的国际化应用型本科高校。

这个战略目标,指向明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这类院校发展战略应该遵从做规划“战略优先”的基本原则。发展战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性的通识性战略,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研究型高校,到常熟理工学院这类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等几个方面,每个学校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应该有这些战略;第二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地方高校的新型战略,这对地方院校来说更为重要,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校地互动发展战略、城校共生战略、产教融合战略、集群发展战略等。

(3)文化理念体系

文化理念体系是指一所大学的学校精神、校训、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校风(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风貌)、学习风气等等。如齐鲁理工学院的校训是“知学、知道、知善、知美“,简称“四知”;潍坊科技学院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适合的教育”,通化师院的办学特色是“传承靖宇精神建校育人、服务长白山区“等。

2

人才培养体系

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明确提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五个子体系。这里透露出的信号是,第一,强调学科的地位、学科子体系的重要性,强调学科与人才培养的关联;第二,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性。

具体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理念(如常熟理工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从“注重学理 亲近业界”到“注重通识 融入业界”的演变)、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特色,等等都要予以关注,特别是要基于“发展共同体理念”“大协同观”“系统论”的人才培养,进行城校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通专融合、专创融合、理实融合;校内各部门各条线要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协同合作,构建大思政、大教学、大学工、大平台、大质量保障观等。

3

大学文化体系

很多新建本科高校做规划,还停留在“校园文化规划”阶段,对于正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型大学来说,应努力实现从“校园文化”到“大学文化”的跃升。“大学文化”更关注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质量文化、大学治理体系,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软实力,它让大学像一所大学,让大学有别于政府、企业、部队、中小学等机构。因此,在研制专项规划时,建议高校高度重视研制大学文化建设规划。

4

社会服务体系

很多应用型高校、新型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较弱,所以应该重点思考,为何要为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需求是什么,通过什么服务社会等问题。对高校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常熟理工学院在“十一五““十二五”时,在全国高校中比较早地做了校地互动发展规划,强调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强调学校与苏州市、常熟市等地方互动发展。因此,在研制专项规划时,建议高校研制校地互动发展规划,或校地合作发展规划。

5

科学研究体系

对于应用型院校来说,学校对科研的定位与研究型大学不同,主要以应用型科研、教育教学研究为主,以服务区域、地方的横向项目合作为主。在研制科学研究专项规划时,这些方面要予以充分体现。

6

国际交流合作体系

多新型大学也在研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在起步阶段,应该探讨如何走稳走准,防止追求表面、表象的繁荣。要深入思考如何建立符合学校总体办学定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体系,如何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应用型、在地化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专业成长等有机结合起来。

7

立德树人体系

立德树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管理思政、服务思政等建设。

8

学科建设体系

美国学者阿特巴赫教授说“不管用什么名称,好的一流大学,好在哪里,一流在什么地方,最终都是在学科上体现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着非常直接的内在联系,有了一流学科才可能有一流大学,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但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都达到一流。”

本科大学不开展学科建设是不行的。从已评估过的一些新型本科高校来说,大多数呈现“学科建设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新建本科大学应该从完善学科组织体系、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制度体系,增加学科建设投入,明确教师专业与学科归属等方面,认清学校发展特定阶段的学科与专业、学科与人才培养、学科与师资、学科与科研、学科与申硕等方面的关系,着力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推进教学科研服务融合并进。

9

专业建设体系

专业建设体系对应用型大学特别重要。这其中的重点有两个方面,首先,要确立专业集群的战略思维。新型大学的专业结构、专业布局要有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学校层面要统揽和决定专业布局及新专业申报等事项,改变各二级学院自下而上申报甚至自由生长、野蛮生长的情况。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制定专业集群实施方案,建立运行与保障机制。

第二,应用型高校“专业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在文章《“专业为王”时代:高校如何应对》中提出“四个一”的概念,后来概括为“八个一”,概括出“专业为王“时代的八个主要特征,即“一个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个背景”,“双一流”建设 、“金专”“金课”“双万”计划;“一个体系”,参照国际标准和理念的三级专业认证体系;“一个制度”,大多数省市区建立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及星级排名制度;“一个行动”,教育部推进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一个战略”,学科专业集群战略;“一项评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或审核评估;“一项改革”,从“学校 专业”到“专业 学校”高招改革。

10

资源配置体系

应用型大学普遍属于资源约束型(资源缺乏型)高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这六七百所新型大学内部比较,常熟理工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与云贵川、宁夏、河北的高校比,经费上的差别也很大。

要根据教育需求、学科专业发展和社会资源状况,配置院系人、财、物资源;建立学校重大的发展计划与合理的资源核算规划的匹配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院系和部门节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逐步实现从按院系学生数量向按课程配置资源的转变;推进校内单位公用房、周转住房等公共资源成本核算、有偿使用改革,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使用效益;健全公共实验平台和公共设备共享机制。

11

内部治理体系

推进内部治理体系,首先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以研制规划为契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革是规划研制中的关键词,改革是每一个规划的主旋律,是与转型发展、内涵建设、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相伴共生的。规划过程中改革、发展理念始终随行相伴。

二、规划研制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

1

上与下

处理好上下关系,就是要研制上下呼应联动的发展规划。研制规划要吃透上级政策文件精神、摸清基层实情需求;上可连天,下能接地:“上”有理论高度能够“连天”,“下”能切合实际能够“接地气”。研制规划中,学校领导对事业发展的谋划思路想法要及时通过适当方式传递表达,发展规划等部门及二级学院、规划研制的执笔者要研究、领会并在规划中得到体现。研制规划要上下呼应、相互勾连,学校规划对专项与学院规划的统领,专项规划、学院规划对学校规划的支撑。研制规划要上下联动、承上启下,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参与规划编制的积极性,形成校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机联动。

2

前与后

处理好前后关系,就是要研制承前启后的发展规划。回望走过的路,要认真做好十三五总结,成绩、经验、真问题、主要矛盾分析。展望前程,要承继优良传统、发展经验(注意衔接不脱节),要着力解决已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面临的新问题,多做前瞻性分析,了解形势、把握趋势、紧跟大势。我曾对未来中国新型大学的新愿景进行了研究勾勒,中国新型大学具有以下特征,即:“应用型”是中国新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高水平”是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多样化”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院校群体生态特征,“有特色”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院校发展战略要求,“开放型”“创业型”“创新性”“专业为王”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理念、道路、模式、路径的选择,“高成长性”“面向未来”则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未来发展空间与生态特征。

比如,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时,既要考虑当下的人才供需矛盾,又要前瞻性地发现未来区域经济、产业调整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对于一些发展潜力巨大、地方产业急需的专业及专业集群,即使条件暂时还不是完全成熟,但只要分析判断准确,就应及时进行规划,尽早搭建平台,然后再逐步发展,否则就容易错失良机。

3

内与外

处理好内外关系,就是要研制有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规划。要了解“外情”,领会“内情”。“内情”就是基于校情、特色的分析与研判;“外情”就是充分呼应并体现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

研制过程中内外结合,以内为主,邀请办学利益相关方参与研讨、论证规划,也是与办学利益相关方统一思想的过程,争取其支持的策略与方法。特别是“共建各方”要实质性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契合、产教融合等)、大学文化建设规划(校地文化互动发展、大学文化的区域特色等)、学科与科研规划(学科群与产业群、学科方向与区域产业、科研服务地方问题等)。

考虑规划研制中内外关系时,要呼应现实期待,分析地方需求,研判所处方位,与时俱进确定目标定位。

4

左与右

左右关系,就是要关注同类院校,关注同行,对标寻找同类型大学进行比较,研制有进位目标的发展规划。规划研制除了要关注校情、地情、区情、省情、国情,还要关注高等学校甚至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系统。

基标法强调,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目标、战略、做法、指标等和本行业领先者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差距,以改进自己工作。基标法运用的关键,是要寻找同型大学即类型相似的大学。特别要注意关注全国、全省同类院校校情及发展态势,确定规划发展目标定位,寻找标杆高校、二级学院或学科、专业,从而对标建设与追赶。

5

近与远

远近关系,就是要研制一个有愿景引领的发展规划。学校不仅要制定五年规划及其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等近期规划,也要考虑中长期发展目标、学校未来谋划、学校愿景等远期规划。

6

强与弱

强弱关系,就是要研制可培优补短的发展规划。要保持强项的比较优势,使强的更强,优的更优,特的更特。可以针对性地制定高水平、特色、一流、卓越建设的规划与行动计划。

针对弱项,要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对弱项、短板且是重要的发展项,要制定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

7

总与专

处理好总与专的关系,就是要研制能引领、可支撑的发展规划。要遵循“1 N X”规划体系;坚持总规划指导各项专项规划、各项专项规划支撑总体规划,建立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为支点,校院两级各项规划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协同,强化各个规划的校内外专家论证环节。

学校规划研制是各级一把手工程,规划研制是学校特别重大的事情,是对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的战略视野、战略思路、战略能力、战略行动的大检阅、大考察。所以,我们呼吁高校各级领导者必须高校发展规划对这一特别重要的“顶层设计”亲自抓、负总责。

图片

《西安欧亚学院教育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