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心为民的人民领袖,公私分明的道德楷模!毛主席,人民永远怀念您

 博文夫子 2022-06-12 发布于北京

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李自成的失败让人唏嘘,但这惨烈的后果却是李自成的咎由自取,因为一切的规责都是源自他永不满足的中饱私囊,而腐败在我这里是绝对行不通的”。

图源网络

毛主席不祝寿、不收礼的规矩人尽皆知,但这并非是毛主席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他一贯的做事秉责。

拒绝贪污,拒绝腐败,这样的准则不止体现在毛主席的外交相处之道上,在和亲人的相处之上,毛主席也做到了事事分明。

就连一支烟,毛主席也拒不接受侄媳韩瑾行的“馈赠”。

毛主席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突至的“远房亲戚”

1952年,毛主席的书桌上多了一封求见信,寄信之人的名字上赫然写着“韩瑾行”这个名字。

但这并不是一封简单的信件,而是两人的联名求见,另一人便是王淑兰

王淑兰是韩瑾行的婆婆,也是毛主席的亲戚。

王淑兰

二人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关系?日理万机,工作繁忙到就连亲生子女都很难有机会见他一面的毛主席,又会如何处理这封信件呢?

就当所有人以为毛主席会将这封信件搁置一边不予理会的时候,毛主席却激动地打开了信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品鉴。

“子龙,我有一个任务需要吩咐与你”。

叶子龙

听见主席的这句话,秘书叶子龙立马应声道:主席请讲。

“烦请你将同在北京的王淑兰和韩瑾行接至菊香书屋,一路上要小心照料”。

叶子龙完美地完成了主席交给自己的任务,将二人接至了中南海与主席会面。

菊香书屋内部

梦寐以求的事情照进了现实,但是韩瑾行却在真正见到心中敬仰之人时,将局促无措展现得淋漓尽致。

按辈分来说,韩瑾行应唤毛主席一声伯伯,但是由于内心太过紧张,韩瑾行只是怯生生地唤了一句“主席”。

“侄媳不用过于紧张,我们是一家人,不必如此拘束,我是主席,但也是你的大伯”,为了缓解韩瑾行的紧张情绪,毛主席不仅开口宽慰,还让韩瑾行坐在了自己的身边。

韩瑾行(左)、毛主席(右)

对于弟妹王淑兰,毛主席也是以礼相待,不仅说因自己的招待不周让二人经历了一路的舟车劳顿,还亲自为二人沏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

丝毫没有官架子的毛主席,让局促的韩瑾行如沐春风,对这位伟大人民领袖的敬仰之情则又更上了一层,心中的紧张情绪也由此舒缓,自然的和毛主席闲聊了起来。

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但是毛主席在得知自己的这位侄媳妇是株洲镇镇长的时候,对其身为革命者的建设行为大为夸赞。

毛主席

而对于毛主席的这句夸赞,韩瑾行也着实担当得起,因为由她带领建设的株洲镇工作情况确实不错。

可即便如此,韩瑾行却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毛主席的夸赞让韩瑾行觉得受之有愧,因此她在心中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不能辜负毛主席的殷切期待。

但正在韩瑾行沉浸在株洲镇未来工作建设之时,毛主席却突然间话锋一转:我听王淑兰同志说,你们这次奔赴北京是为了看病,病情可有好转?

韩瑾行如实地回答道:好多了,多谢大伯关心。

在听到韩瑾行的回答之后,身为长辈的毛主席还是不放心,再三叮嘱其一定要谨遵医嘱,调养好自己的身体。

毛主席

韩瑾行很是感动,她虽然很想与这位鲜少见面的大伯多说两句,但是她也知道国家事务繁忙,为了不耽误毛主席的工作,她还是没呆多久就和婆婆王淑兰一起离开了。

毛主席依依惜别的目送二人离开,这一幕被身边人看在眼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着的却是疑问:这两位陌生的女人究竟是谁?

事实上,王淑兰和韩瑾行二人的身份也着实是不简单。

王淑兰是毛主席弟弟毛泽民的妻子,而韩瑾行正是两人养子毛华初的妻子,是一个1922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性格豪爽的东北姑娘。

毛泽民

在北京初见毛主席的时候,韩瑾行只有30岁,七年之后,韩瑾行再一次来到了北京,不过这一次,她的情况却是相当的危急。

主席赐的“新名字”

“吴医生,病人肺部大量出血,情况危急,需要立即手术。”

护士急切地说道,时任中科院阜外医院院长的吴英凯连忙说道:将病人推进手术台,即刻手术。

吴英凯

躺在病床上的奄奄一息的人正是韩瑾行。

长期的积劳成疾使得韩瑾行的肺部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性命垂危,幸得吴英凯的妙手回春,才捡回了这条性命。

1960年,痊愈之后的韩瑾行再一次拜访了毛主席,不过这一次,她却不再如上次那般拘谨,而是在见面的伊始就唤了毛主席一声“大伯”。

毛主席非常欣赏自己的这位侄媳,但与此同时,他也非常牵挂这位侄媳的身体:“瑾行同志,身体恢复得怎么样?”

毛主席

听闻主席的关怀,韩瑾行立即回应道:多谢大伯关心,我的身体已无大碍,即刻便可投入工作。

韩瑾行是个工作狂,毛主席是知道的,但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不让她的旧疾复发,毛主席还是再三叮嘱其一定要等身体完全恢复之后,再投入工作,切不可操之过急。

毛主席(左)

韩瑾行点了点头,可就在两人交谈的席间,韩瑾行却发现了主席一个异样的动作:主席不动声色的翻遍了自己身上的所有口袋,好似在寻找些什么?

“主席,您是掉落了什么东西吗?我帮您一起找吧?”

面对韩瑾行的询问,毛主席一边开口说着“没事”,一边从桌子上放置的烟中,拿出一根,递在韩瑾行的面前。

毛主席(左)

在革命年代,不少革命者都会抽烟,借此冷静自己的思绪,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

毛主席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面对主席递过来的烟,韩瑾行却摆手拒绝了:“大伯,我不抽烟”。

听到这句话之后,毛主席便把烟收回了,嘴里说着:不抽烟好,抽烟有害身体健康,你介意我抽一根吗?

韩瑾行摇了摇头,拿起桌上主席递给自己的那根烟,伸手给主席递了过去。

毛主席接了过来,不过让韩瑾行诧异的是,毛主席并未将它点燃放进口中,而是原封不动塞进了盒子。

公费买来的香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你是镇长,属于国家公务人员,这烟你可抽得,但是我个人的烟瘾却着实不应用国家的公费来满足,这种行为不好”。

毛主席

韩瑾行难掩脸上的吃惊神色,心中对毛主席的敬佩便又多增了一份:一个连一支烟都不愿占国家便宜的人,带领下的国家如何不会繁荣富强?生活在这个国家的百姓又如何不会幸福平安?

正当韩瑾行心中思绪万千的时候,毛主席的手部动作却突然间停了下来,他终于从自己的口袋中找到了自己的烟,但是当韩瑾行看到主席所拿之物的时候,眼神中的敬佩和敬仰则又多加了一分。

因为毛主席手中拿的是一个半截的烟头。

毛主席

“吸烟有害健康,我这烟瘾也得慢慢戒除了才好,于是我就是烟瘾一过,便停下来,侄媳不要见怪”。

韩瑾行慌忙摇头,两人又说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话,韩瑾行才和毛主席告别,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之上。

这是毛主席和韩瑾行相见的第二面,但是毛主席却愈发欣赏自己这位年轻有为、聪明能干的侄媳,甚至还在1962年3月在上海再次相见的时候,给韩瑾行起了一个新名字:李瑾

众所周知,为了革命的胜利,毛主席曾经化名为李德胜,而她的两个女儿也因为这个原因,并非取自“毛”姓,而是取“李”。

毛主席女儿:李敏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为自己的这位侄媳取名为李瑾呢?

公家是公家,毛主席是毛主席

答案很简单,因为毛主席是打心眼里把韩瑾行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才为她取下了李瑾这个名字。

而李瑾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待。

在工作上,李瑾始终兢兢业业,从来不会主动提及和毛主席的亲戚关系,贪污受贿的事情更是不会去做,在日常的生活上,更是效仿毛主席严格落实公私分明。

毛主席

但是在毛主席的生活中,公私分明的事件却远不止李瑾所见到的的一支香烟,而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家的就是公家的,用公家的钱来为我个人的消费买单,这件事情不成立,我也断然不会接受”。

这句话是毛主席说的。

毛主席喜烟,但是抽烟却有害身体健康,为了毛主席的身体考量,他部下的工作人员在得知带烟嘴的香烟可以减少有害物质吸入的时候,便为毛主席购买了两打。

图片源自网络

毛主席本来很是高兴,但是在得知这笔钱是用公费支付的时候,却鲜少地动了怒,说出了上文的那句话,并且坚持要从个人的收入中扣除掉这笔开支。

“中国不缺我一人的开花,但是我在生活之上必须格外检点,这样才能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减免贪污受贿、滥用公款行为的发生,如果人人都借职位之便,将公款中饱私囊,那这个国家该怎么治理?”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工作人员在今后的的生活中便不再做这样的事情,毛主席感觉很是欣慰。

毛主席

但这也只是毛主席公私分明所举的冰山一角。

毛主席的收入有两部分的来源,一是他的工资,二便是他的稿费,但是对于自己的稿费,毛主席却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说辞。

毛主席书稿

“稿费并非我个人的财产,这笔钱是属于国家的,我的稿费是从人民中来,人民给我的这笔钱,也自应回到人民中去”。

虽然稿费是自己的辛苦所得,但是毛主席却并没有将这笔钱花费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将其主要用在了帮助他人之上。

他人有难,毛主席总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但他绝对不会利用国家的公款,而是只用自己的稿费。

因为工作的原因,外出对毛主席是家常便饭,但是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毛主席总是会随身携带自己的生活用品,避免二次购买,造成浪费。

毛主席(右)

人民群众爱戴毛主席,因此在毛主席离开的时候,他们时常会为毛主席准备当地的特产,以表自己的心意,不过每一次毛主席都是会原封不动的退换。

父老乡亲们的情谊,我毛主席铭记在心,但是礼品的话,我就不收了,你们不要送东西给我,你们吃得饱穿得暖,我才会放心”。

毛主席(右)

在收礼这件事情上,毛主席一向严格执行拒收,在面对公务往来的礼品献送上亦是如此。

不管所收得的礼物多么贵重,毛主席面对这些东西只会说两个字:充公。

毛主席(左二)

身边有人不太理解,于是便开口询问道:主席,这礼物分明是人家指名道姓送予你的,你又为何尽数充公呢?

毛主席摇了摇头,接着开口说道:这礼物并非是送予我,而是送给国家主席的,只是因为我恰坐在这个职位之上,所以送礼的头衔之上,才挂上了我的名字。

上到昂贵精美的礼品,下到一根普普通通的香烟,毛主席都一视同仁,不辨物件的贵贱,只分公私。

毛主席

公家的就是公家的,绝对不可能是毛主席的,但毛主席的却可以是公家的。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毛主席在革命年代英勇奋战,带领一众革命志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更是做到公私分明,起到表率作用,让新中国远离贪污腐败,始终昂扬向上的积极姿态。

毛主席

公私分明、清政廉政方可维持浩然正气,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方可清除损公肥私的不正之风。

中国的昂首阔步需要的不是一代的努力,而是所有国人永久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