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2年,毛主席接见一老太太,突然问:你儿媳妇怎么没来?

 梦想童年594 2023-03-19 发布于江西

1952年10月4日,中南海丰泽园。

客厅里,毛泽东主席正和几位从湖南韶山过来的乡亲们亲切交谈。新中国成立后,很多韶山的父老乡亲惦记着毛主席,都想来北京看望他。对于乡亲们的愿望,只要是提前写信联系,不是来攀亲求官的,毛主席都尽量满足。

过了一会儿,秘书叶子龙领着一位老太太来到会客厅,毛主席见了,连忙起身相迎,热情地与老人握手。老人握着毛主席温暖的大手,十分激动,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毛主席左右张望了两眼,突然问道:“你儿媳妇怎么没来?”

毛主席这一问,老人很不好意思,急切地说:“她呀!不知跑哪里去了,连个人影也找不到,快把我急死了!”

毛主席闻言笑道:“你别急,她以后还有机会。”

这位老太太究竟是谁?为什么能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老太太的儿媳妇又是谁?她究竟去了哪里?毛主席又为什么说“她以后还有机会”?老太太及其儿媳妇与毛主席之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罗敷媚就跟大家讲一讲毛主席和韩瑾行的交往。

文章图片1

湖南省农业厅的家属区里,住着一位老太太,名字叫韩瑾行,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很多人都知道她曾经是省农业厅副厅长,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毛华初的妻子、毛泽东的侄媳妇。

毛华初是毛泽东的侄子,亲戚关系很近,但是两个人并没有血缘关系,因为毛华初是毛泽民和发妻王淑兰的养子,并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毛泽民17岁那年,父母做主给他娶了媳妇,就是王淑兰。

王淑兰和毛泽民一起生活了12年,育有一女毛远志,1925年6月,毛泽民与王淑兰离了婚。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王淑兰被捕入狱,在狱中结识了一名叫罗醒的女革命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两人在狱中约定,今后谁先牺牲了,活着的那一个负责抚养对方的孩子。

1930年彭德怀在平江起义,率军攻入长沙,罗醒等人成功越狱,并随红军回到浏阳。考虑到革命斗争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罗醒把自己的儿子王华初,托付给了留下来做地方工作的王淑兰。

这一年,王华初年仅9岁。

一年后,罗醒壮烈牺牲,善良的王淑兰选择了履行诺言,把王华初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并让他改姓毛,名字还叫华初,作为毛泽民的养子。

毛泽民一直在外革命,实际上从未见过毛华初这个养子,始终是王淑兰一个人带着毛华初和女儿毛远志在长沙东乡榔梨市一带艰难度日,她经常给两个孩子讲毛泽东、毛泽民兄弟俩年轻时的故事,鼓励他们将来像伯父、父亲那样投身革命。

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屡遭破坏,王淑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生活更加困难,只得靠给人家缝洗衣被、乞讨要饭,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为了抚养烈士遗孤,王淑兰甚至狠心把刚满10岁的女儿毛远志送到富农家做使唤丫头。

文章图片2

艰难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1938年3月,在毛主席的关心下,王淑兰把17岁的毛华初15岁的毛远志送到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

在延安的窑洞里,毛华初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最敬仰的伯父毛主席,坚定选择了跟着毛主席走革命道路。毛主席早就听说过毛华初,知道他是革命烈士的后人,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留印象很好,也很关心毛华初的学习和生活,完全没把他当外人。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毛华初成长很快,在中央二局做机要工作,后来被组织派往东北。正是在哈尔滨工作期间,毛华初结识了韩瑾行,并喜结连理。1949年,毛华初、韩瑾行夫妇随军南下,到了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工作。

因为有这一层关系,韩瑾行一直很想亲眼见一见伟大领袖毛主席,却始终没有得到机会,而婆婆王淑兰不久后被调到中联部工作,也一直想见毛主席,当面感谢他对毛华初、毛远志两个孩子的照顾和帮助。

1952年秋,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30岁的韩瑾行因呼吸道感染致支气管扩张,离开湘潭到北京就医,在中联部的帮助下,住进了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由于她怀有身孕,医院建议分娩后再进行手术,韩瑾行听从了医院的建议,准备过几年再手术,但是在回湖南之前,她想要见一见毛主席,就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了婆婆王淑兰,王淑兰一听很高兴,我也想看看毛主席。

两人一拍即合,便以两个人的名义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信寄出后,韩瑾行心想毛主席日理万机,估计要等上一段时间才有可能接见自己,便想趁机在北京转转。10月4日这天,韩瑾行一个人去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观看苏联在此举办的“改造伏尔加河”展览。

没想到,就在这天上午,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到了中联部,他是受毛主席委派,专门来接王淑兰和韩瑾行去中南海和主席见面的。

这下子王淑兰可着急了,马上要进中南海了,儿媳妇却不见了!王淑兰急忙问了一圈,也没人知道韩瑾行去了哪里,总不能让毛主席等着吧?于是,王淑兰只好一个人独自去了中南海,毛主席一见只有王淑兰一个人,所以才问“你儿媳妇怎么没来?”

文章图片3

中午,毛主席设宴招待乡亲们。刚吃过饭,王淑兰就急着要离开,毛主席挽留道:“怎么就走?他们今天都不走啰!”

王淑兰只好实话实说:“我要回去找儿媳妇,她要见主席。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毛主席也想见韩瑾行,连忙让叶子龙派车把王淑兰送回中联部。

说来也巧,王淑兰到家后,正好碰见韩瑾行回来了。原来,韩瑾行在姑妈家听到了婆婆找她去见毛主席的消息,又喜又急,连忙赶回家中,婆媳相见,立即上车直奔中南海。

在车上,韩瑾行的心情十分激动。自从与毛华初结婚后,她还没见过毛主席。今天是第一次见毛主席,主席会问什么问题呢?自己该怎样向他老人家汇报呢?想到这里,韩瑾行的心激动得像要跳出来似的。

不知不觉到了丰泽园会客厅,韩瑾行一眼就看到了正和乡亲们交谈的毛主席。叶了龙领着韩瑾行向主席介绍说:“主席,这是王淑兰同志的儿媳,韩瑾行同志。”

毛主席立即起身欢迎,微笑着打量这位未见过面的侄媳妇。

“主席!”韩瑾行激动地喊道。

毛主席主动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韩瑾行的手,韩瑾行只觉主席的手很大很温暖,一股暖流瞬间滚过全身,热乎乎的,心情更加激动。

“坐吧。”毛主席把韩瑾行拉到旁边的沙发上坐下,问:“你今年多大了?”

“30岁。”韩瑾行第一次跟毛主席说话,略显拘谨。

“现在在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

“在湘潭,当株洲镇的镇长。”韩瑾行回答。

“噢”,毛主席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株洲在粤汉线上,过去是湘潭县的一个小镇。你在那里当镇长,群众反映如何?他们说你为他们办事办得好不好?”

韩瑾行有些不好意思,谦虚地说:“我过去在学校读书、教书,没见过什么世面,没有经验,搞地方行政工作,还不知道如何抓才好。”

“主席”,一旁的毛宇居老人插话说:“小韩很谦虚,她年轻,工作舍得搞,群众反映还不错。”

毛主席点头说:“那就好!没经验不要紧,只要肯学肯做,就有办法。”说完,毛主席又笑着对几位乡亲说,“看她这老实样子,真是具有北方人的特点。”

文章图片4

听到主席对自己的表扬,韩瑾行羞涩地笑了。

接下来,毛主席了解到韩瑾行此次来京治病的经过,安慰她说:“你不要着急,治病要听医生的,这个问题医生最有发言权。现在不能治、以后技术过了关再治。要根据实际情况办事。这就叫实事求是。”

毛主席又询问了韩瑾行与毛华初相识和结婚的经过,回想起延安的时光,主席感慨地说:“华初是个孤儿,在延安时他经常到我那里去,那时候他不高,现在可能长高了,我也很长时间没有见他了。”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下午,韩瑾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丰泽园,毛主席亲自把她送到大门口,并与她握手,欢迎她再来北京,韩瑾行又一次流下了激动而不舍的热泪:自己这一走,还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再见毛主席呢!

1956年,韩瑾行由长沙县委副书记调任省委农村工作部一处副处长,毛华初则担任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第二年,毛主席乘专列到湖南视察,在长沙接见了华国锋等领导干部。华国锋知道韩瑾行是毛主席的侄媳,连忙打电话告诉她主席正在湖南,可惜韩瑾行刚被调到株洲,错过了与毛主席见面的好机会。

幸运的是,韩瑾行后来还是和毛主席再见面了,而且不止一次。

1959午8月,韩瑾行由于长期艰苦工作,支气管扩张导致肺部大出血,一度躺在担架上,不得不在丈夫毛华初的陪伴下赴北京看病。这一次出发前,毛华初给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拍了一份电报,告知抵京时间和赴京原因。毛主席得知后十分重视,派秘书高智、江青的姐姐李云露到火车站迎接她们,并帮忙安排在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

手术很成功,但需要长期住院康复。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60年9月,韩瑾行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身体健康得到恢复,可以到外面活动了。这个时候,韩瑾行很想再见一见毛主席,可想起主席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她又犹豫了。

一天,韩瑾行在中直机关招待所偶遇一位叫曹云芳的大姐。两人聊起来,韩瑾行才知道曹大姐是毛主席早年好友罗哲烈士的妹妹,这次来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还答应曹大姐过一段时间还要和她合影留念。

文章图片5

韩瑾行这才知道毛主席这么“好说话”,便和曹大姐商议一起去见毛主席,曹大姐欣然应许。但韩瑾行毕竟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很慎重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讲明自己想要过去探望主席的愿望,希望主席能够批准。

很快,毛主席那边有消息了,中办打来电话:毛主席已同意10月8日接见她们。

韩瑾行欣喜苦狂,终于如愿以偿地在10月8日下午再一次见到了毛主席。这回,毛主席在游冰池旁边的棚子里接见了她们,两人一见面,韩瑾行亲切地喊了一声“伯父”,毛主席微笑着说:“我见过你,你就是王淑兰同志的儿媳,韩瑾行。”

8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能清晰地记着自己的姓名,韩瑾行既感激又佩服地说道:“伯伯,那是1952年国庆节后,我到您这儿来过。”

“是的。”毛主席很快想起来了,“那次,我还说过你具有北方人的特点吧!”

毛主席这番话让韩瑾行更敬佩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日理万机,居然还得他们上次见面谈话的内容,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毛主席很关心韩瑾行的身体,详细询问了一番,叮嘱她注意康复,然后又问起了毛华初的情况:“华初现在在什么地方上作?”

“他最近从湘西调到省档案局工作了。”韩瑾行答道。

“在哪个省?”

“在湖南省。”韩瑾行有些诧异,毛主席怎么会不知道毛华初在湖南工作呢?

“那么,他为什么前天到内蒙去了?”

韩瑾行这才明白,毛华初此前曾去内蒙古开档案工作现场会,回来路过北京,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想见主席,但因时间关系,没等到主席回信就回了湖南。经过韩瑾行解释,毛主席才明白了怎么一回事。

接下来,毛主席又问起了韩瑾行的工作、家庭和生活情况,问长问短,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韩瑾行也越来越轻松,她告诉毛主席去年主席视察湖南时在省委交际处看京剧,她也在现场,就坐在毛主席后面四排,她本来想到毛主席面前来问候,但因为人多,就没有过去。

毛主席听了,对这位侄媳妇的老实憨厚深表赞许,笑着说:“你是怕人家说你仗着是我的亲戚,搞特殊化吧!很好,这样做是对的。”

文章图片6

谈话间,毛主席拿出一支烟递给韩瑾行,但是韩瑾行不会抽,毛主席又把烟放回桌上,在自己的衣袋中摸来摸去,摸了半天才摸出一截半长的烟头,接上了烟嘴。

韩瑾行很奇怪,桌上明明有新烟,毛主席为啥非要抽烟头呢?

毛主席看出了韩瑾行的疑惑,指着桌上的烟盒,颇为得意地说:“那烟是公家用来招待客人的。这烟是我自己的。”

原来如此!韩瑾行这才明白,毛主席这是公私分明,不肯抽公家的招待烟呀!这让她深受感动,连忙划燃火柴,给主席点上火。

一个小时后,主席要休息了,韩瑾行准备起身告辞,毛主席和韩瑾行、曹云芳母女一起照了相,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见毛主席呢?韩瑾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南海。

1962年2月,毛主席乘专列到达上海,指名约见毛华初。韩瑾行听说丈夫要赴沪见主席,要求同去。于是,夫妻俩打点行装,携着最小的孩子毛宁亚,立即起程。

2月15日,毛主席在锦江饭店单独接见了毛华初,伯侄俩近20年未见,长谈许久。当晚,毛主席率家人在礼堂看京戏,毛华初夫妇带着小宁亚坐在毛主席身后的第二排。

小宁亚才6岁,天真活泼,吵着要见一“主席公公”,又蹦又跳地跑到前排,靠在毛主席的大腿边,警卫战士不知这是谁家孩子,赶忙把他抱走,弄得小宁亚很不高兴,撅着嘴巴说:“警察叔叔不讲理,不让我看'主席公公’……”

第二天下午,韩瑾行和毛华初再次带着孩子来见毛主席,她对毛主席说:“伯伯,过去我虽见过您几次,但不管有多少次,有机会我总想看看您。”

“瑾行”,毛泽东停了一下,忽然改口道:“李瑾,过去见面有别人再场,我没有机会向你作调查,对你了解不深。今天只有华初在,我要调查你的历史。”毛主席风趣地说。

毛主席之所以称呼韩瑾行“李瑾”,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看,与李敏、李讷的名字并列,这可是别人享受不到的“特殊待遇”。

文章图片7

“你是什么时候读书的?哪年哪月在哪个学校?成绩怎么样?什么时候毕业?”毛主席一连串问了好几个问题,韩瑾行一一作答。

“哪年在什么地方参加工作?做什么工作?表现如何?经过些什么运动?对运动的态度、观点和体会如何?”毛主席一口气,又是一串问题。

韩瑾行没想到主席会问得这么仔细,幸亏她记性好,面对主席一连串的提问对答如流,毛主席听了很满意地说:“你是个干工作的!”意思是你挺能干,工作能力强。

“你们有几个小孩?叫什么名字?”毛主席接着又问韩瑾行的家庭情况。

“四个,两男两女。老大是女孩,叫毛宁利,于1949年12月,象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老二是男孩,叫毛宁科,生于1952年,象征中国人民以马列上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建设科学社会主义……”韩瑾行逐个把四个孩子的名宇解释了一遍。

毛主席听了很高兴,夸奖道:“这名字还有些意思。”

说到这里,韩瑾行把小宁亚拉到主席跟前:“快喊公公。”

“公公。”小宁亚喊了主席一声。

“乖!”毛主席像慈祥的老人看着自己的小孙子一样,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小宁亚,他的身边很少有这么小的孩子。

韩瑾行把昨晚小宁亚想要看“主席公公”的事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听了哈哈一大小,把小宁亚拉到身边,倚在自己腿上亲切地说:“你想看公公,现在就让你着个够吧。”

韩瑾行见毛主席这么意欢小宁亚,便开玩笑地说:“伯伯,这孩子留在您身边算了。”

毛主席却认真地说:“他还小,我工工作忙没法带,瑾行还是你替我带吧。”

这时候,工作人员进来提醒毛主席休息,毛主席却摆摆手,兴致勃勃地说:“我不累,今天不休息了,接着谈。”

又谈了一阵,汪东兴进来了,毛主席亲自把毛华初和韩瑾行介绍给汪东兴,详细介绍了韩瑾行的工作经历,表扬韩瑾行“是个能干工作的”。说完,毛主席又向韩瑾行详细询问了结了农村的情况,鼓励韩瑾行多深入基层蹲点调研。

这时,韩瑾行向毛主席汇报了不久前中南局准备调她和毛华初去中南局工作的事,可是湖南省委不愿意放人,想留他们继续在地方工作。

毛主席听了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做什么工作,到哪里工作,由中南局和湖南省委决定。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听从组织安排,服从党的需要。我不干预。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要注意深入调查研究。只有认真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政策。”

韩瑾行和毛华初使劲点点头,牢牢记住了毛主席的教诲。

文章图片8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整个谈话过程中,毛主席的情绪很高,韩瑾行一家也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之中,以至于忘了提出与主席合影,错过了一次难得的好机会,这也成了韩瑾行与毛华初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韩瑾行是幸运的。以后的口子里,她还多次见到过毛主席,但像之前那样的单独会见再也没有过,更别提长时间的交谈了。

1964年7月,韩瑾行在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与会人员,与前排的同志亲切握手。韩瑾行原本在后排,见毛主席过来了,心情异常激动,赶紧走到前排,热切地朝毛主席喊了一声:“伯伯。”

毛主席一见是韩瑾行,高兴地握住她的手说:“李瑾,又见到你了。”

警卫员见队伍中突然走出一个陌生妇女和主席握手交谈,担心打乱秩序,便准备出手干预。周总理见了,连忙一摆手,示意不要干预。

“伯伯身体好吗?”韩瑾行见主席有些憔悴,关切地问道。

“好,好!就是忙。”毛主席笑着说。

韩瑾行又问起主席家人的,主席连声答好,可是会场人太多了,大家都等着和毛主席握手合影,韩瑾行不可能说太多话,只好不舍地说了一句“再见”,回到了队列之中。

“以后有机会再和伯伯聊天吧!”韩瑾行心想。

韩瑾行没有想到,这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文章图片9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长逝。韩瑾行得知消息无比悲痛,回想起和主席多次见面的点点滴滴,以及主席对自己的关心帮助,她禁不住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笑容是那么安然、慈祥,永恒地留在韩瑾行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远离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