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好中国故事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6-12 发布于甘肃
讲好中国故事要落实到课堂中

讲好中国故事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于这个话题从比较宏大一些的角度,跟李力教授、张连仲教授、刘鹰教授做过一些交流。在宏大一点的角度上思考这个问题,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作为中学英语老师,同样要有所思考。因为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才能够更好地选择怎么去,也才能够判断到哪里了。但,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中才是存在之道。无论我们要给学生培根铸魂,还是要启智增慧,提高学生的生命自觉力,发挥人性中的自然情感,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譬如,这节课教了几个单词。我们都知道,用话题、意义来统领词汇的学习,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但如果学生词汇能力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专门进行词汇教学,让学生能读、能理解、能运用也是必要的。

我教到了一个词,pathpath是一个不起眼的词,但发音容易搞错,很多学生读出来就成了pass,这个进行一个发音的比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发音对交际有影响,甚至完全改变句子的意思,就成为必要的了。结合目前互联网普及的情况,增加password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教完发音,之后就是进行意义教学。因为其它意思比较简单,但实时地引进一些文化交流的历史与中国故事,就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用课程标准的话说,就是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参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我怎么做呢?我写出中文的中庸里的几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然后提出说,苏格兰人里雅各把这几句话翻译为:What Heaven has conferred is called The Nature; an accordance with this nature is called The Path of duty; the regulation of this path is called instruction.指出里面的Path,就是道。然后稍微介绍一下东学西渐的事情,譬如中国典籍被翻译介绍到西方的过程。里雅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这种教学,就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东方需要借鉴西方的智慧,西方也需要借鉴东方的智慧,文明相互碰撞、启发,才能够进步。这就是为树立国际视野打下来一个基础,让学生从国际交往的高度来看待相互之间的文明输入与交流。同,因为引用并解释了中国典籍中的精华,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知道东学西渐的历史,就能够对自己的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毛泽东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就是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和古代文化的一个基本态度才对。这种教学,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就有了一个实打实的培养,把课程标准的“大词”变成了课堂上的具体行动。中西交融,中西对比,中西互通,这就是国际视野,这就是家国情怀。

这节课还有一个字,therefore。我毫不犹豫地把 I think, therefore I am.介绍给学生。而且,我不仅仅是把这个句子介绍给学生,还要把这句话的精妙之处介绍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因为正如杜瑞请教授所说的那样,笛卡尔在论证这句话的思维过程是非常精妙的。让学生体会大师是怎么思维的,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快感和思维的精妙,对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至少种下一个思维的种子,这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一个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不仅仅是英语,而是beyond English

这是我的一点感悟,请各位同行以及专家、教授多多留言,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