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KPI成为员工离职的杀手!

 盖雅学苑 2022-06-13 发布于江苏

2019年已经过半,很多公司也开始了对员工的半年度KPI考核。

前天,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了他的半年度KIP自评表,他说:“看到这个KPI考评表后,很想立刻离职。感觉自己是不被信任的。”

我仔细看了这张KPI表,它分为关键绩效指标、具体指标内容/执行要点、权重、评价标准四个维度,又仔细了解了他的具体工作内容。这张表几乎包含了常见的KPI歪招:

1

 未提前作沟通

这位朋友是在收到考核表、要求自评的时候,才知道与自己工作相关的KPI考核标准的。

2

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合

公司列这个绩效表时,并没有去仔细调查他这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他的绝大多数工作量也没有被体现在表中。另外,考核表中列的有些工作,比如项目验收,权重定了20分,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做过。

3

量化评估创造性工作产出

这个朋友是在传统行业、从事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工作内容属于创造性工作。而这张表,完全把工作价值量化考核了。比如以时间计算的“48小时内回复和完成”、以数量计算的“每周发起XX份”。

4

以验证工作失误为起点

从评价标准来看,这张KPI考核表的终点是在作减法,作负分,是为了验证工作的失误。评价标准的描述均为“不及时或不通过每项扣5分”、“提交质量差每次扣2分”、“超过一张扣1分”。

这种像给小学生改卷子的标准和描述,也是引起他不适的主要原因。

5

以扣薪为结果

考核只有未达成扣薪的标准,但没有达成加薪的标准。而按照这个标准自评后的得分是67分,结果是要被扣工资的。而他周围同事完全自评后,也均在50多分左右。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很小心的问了他两个问题:

你老板有没有可能故意做这样的标准,想让你主动离职?

不太可能,现在手头有好几个核心项目处于救火状态,缺了我不行。我也自省了平时的工作成效,还不至于如此。

而且,这个标准也不是针对我一个人,大家都这样。

你们公司最近经营怎么样?会不会在刻意压缩成本?

经营上负债、市场和管理混乱,老板们压力一直很大。但为了压缩成本制定这样的KPI倒也不太至于,因为即使通过KPI扣了大家一点薪水,也节省不出多少成本。

也许,这张绩效表只是这家公司部门管理者,在经营和管理压力下的病急乱投医;也许,这家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这样的。

以上这张出发点有问题、欠缺专业度、且漏洞百出的KPI考核表,几乎集全了KPI的常见歪招。且不管这个案例,思考下KPI的本质,我认为是:

“把企业战略需求,量化成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任务指标。并把这些指标作为尺子,来监管、督促和评估员工的工作量。通过这样的手段,来确保最终企业效益和效能的实现。

KPI的三重原罪

从这个本质上,可以隐约看到KPI的三重原罪:

1

未把员工当成年人看待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认为员工生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指导甚至强迫他们工作;一种是积极的Y理论,认为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那样自然。

KPI当然是建立在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上的。KPI的很多设置,潜台词是“我不相信你能自觉的完成工作,所以我要设置明确的指标监督你完成”。

看看开篇那个案例的KPI评价标准的描述:“不及时或不通过每项扣5分”、“提交质量差每次扣2分”、“超过一张扣1分”,充斥着对员工的不信任,像小学生一样监控成年员工要做到一二三四,而不是把他当作真正的资源。我们非常可以理解,一个对自我要求极高、责任感很高的员工,为什么会看到这些描述时,会难以接受。

当然,不可否认,存在偷懒的员工,也无法验证Y理论就对、X理论就不对。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人需求分为低级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和高级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的低级需求不再是难题时,必然会去追求高级需求。人是环境的产物,你对待员工的态度,也会反馈在员工的工作动能上。

2

抹杀了创造性

雷军曾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摒弃KPI。”,他认为,KPI是传统工业时代的管理创新和管理成就。在工业时代,KPI可以改善效率、保障产出。但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摒弃KPI。因为KPI会逼员工迷失自我,不去思考怎么有效改善产品、改善用户服务,而是完成KPI列出的工作指标清单,从而丧失创造性。

这里说的就是KPI对员工创造性的抹杀,而创造性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其实,在这个日益复杂、无序、不确定、充斥着变化的混沌时代,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创造性都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由于停止创新而迅速衰败的故事。而创造性是来源于来源于个体的内在驱动,不是靠外在的KPI指标列清楚员工要做到一二三四。

3

鼓励投机取巧

当KPI指标与利益直接挂钩后,员工必然会学会“钻空子”和“投机取巧”——凡是KPI提到的,就去做好;凡是KPI没提到的,就一定不去做。管理者又没法因为这些“没做到的事带来的恶劣结果”去问责员工,因为制度就是这样考核的啊!

这样的投机取巧的“鸡贼”故事,几乎每一位HR和管理者都深有感触,还给这些员工取了个名字叫“刺头”,就是指让人不满意但又没办法的员工。

KPI的本质其实是鼓励员工成为“刺头”,鼓励员工“投机取巧”,鼓励员工变得“鸡贼”,毕竟很多岗位,你很难保证KPI中的指标就能够精准概括他的所有工作量。比如开篇中的这位朋友,想要达成KPI、拿到高分,不被扣工资,其实非常好做。他只需要把精力聚焦在逐一完成这些列出来的量化指标就可以了(这对于接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难),不用去管那些琐碎的跨部门协作、磨人的功能优化、漫长的平台体验了。

而当他的基本价值观告诉他,他不愿意这么做的时候,另一条路就是选择离开。

KPI到底要不要被摒弃?

虽然现在关于绩效管理的新方法、新理念此起彼伏涌现。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最常被采用的模式依然是KPI模式,占到了总体的63.50%,最近比较流行的OKR模式仅占总体的4.90%。而有接近10%的企业则是没有绩效管理,完全由主管说了算。(数据来自盖雅学院《2019中国劳动力管理现状调研》

(不同绩效模式的采用率)

为什么KPI的罪名这么多,绩效改革呼吁了这么久,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呢?因为企业在应用OKR等新工具新思路时,很容易水土不服(盖雅学院历史文章:《泼泼冷水:OKR真的适合你吗》曾讨论过这个话题);其次,KPI简单便利的操作、和快速可见的效果,让很多企业不愿意轻易舍弃它。

毕竟,在管理上,KPI依然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可以概括为:

一:对于真的需要去明确量化工作产出的岗位(比如生产线),可以用更简单的管理成本,去有效去保障最后的产出(毕竟人性太复杂,而标准可以很简单);

二:对于大公司、重团队,合理、成熟的KPI体系,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战略目标传达不清的问题。(组织内的不同科层,只需要按照统一大战略的KPI指标去做就好了。虽然员工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至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三:至少可以保证员工不会闲着,“大家都在忙、都在干活”这种情景,甭管忙得方向对不对、结果上有没有效果,至少可以让老板和管理者更加踏实。(很多情况下,也是会有效果的。)

从Boss和HR的角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着实不易。因为管理从不是可以简化成一项项指标的,改革也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从长远看,从人性的需求层次升级看,从日益VUCA的环境看,不管是大企业、小企业,想要发展,终须依靠人的创造性,而人的创造性来源于内在的自我实现驱动,而非外在的KPI指标鞭策。

我们看到“绩效管理毁了索尼”,看到“微软、IBM纷纷取消绩效评估”,看到“GE宣布放弃她引以为豪的绩效考核'强制分布曲线’和'末位淘汰制’”……而开篇的提到的那位朋友,以及他的一些同事们,已经开始更新简历了

KPI,尤其是不用脑子的KPI歪招,终将被逐渐摒弃。这个过程如何走的更好,我们共同持续思考和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