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试判断的三种境界:从直觉、逻辑到数据分析

 盖雅学苑 2022-06-13 发布于江苏
这是盖雅学院第147篇原创文章
与愿意思考的HR一同成长

近期,某位市场总监的在社交网站上传授了自己的面试经验,引起热议:

这种言之凿凿、自信满满的言语风格,被网友讽刺为“爹味十足”。虽然发帖的面试官是用人经理,但这把火却很容易被引到HR身上来:

幸好,还是明白人的:

这篇文章不是来讨论“HR背锅”的,毕竟背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一家企业中,面试通常由HR来主导,无论面试官是HR还是用人经理,HR也需要对面试有效性负责。

怎样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面试时间里,判断候选人的能力和个性特质,预测他未来在岗位上的绩效表现呢?不同企业HR的道行也不同,有的靠直觉,有的靠逻辑,有的靠数据分析。

01/  

选对人非常重要,但又非常难

选对人非常非常重要,借用谷歌前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博克的话,“人才招聘是任何组织唯一重要的人力活动”,谷歌在招聘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甚至不惜为了提升面试有效性,“剥夺”用人经理的诸多权力。

黑石创始人苏世民也说:“人才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他在那本自传中提出著名的论调——“要用10分人才”:“10 分人才,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推向新的方向”、“如果一个企业中大部分都是七八分的人才,那么下一步需要考核的就是其中是否有人渴望成为10分人才,是否有人想要变得出色和优秀”、“可以用9分的人才来打造成功的企业,但在开拓新业务上,必须要用10分人才,他们都是自我驱动”。 

选对人重要,也是因为选错了人的代价非常大。这个人越关键,代价就越大:可能是企业走错路,可能是业务时机被延误,可能是团队氛围被破坏破坏起来快,但要恢复就很慢了),可能是优秀人才的流失、可能是重新招聘和培养的成本浪费,最次才是公司为这个人付出的工资和福利成本。

但另一方面,看准人非常非常难,哪怕阅人无数的老马也会失蹄。毕竟人是复杂、多维且动态的,通过一个小时的面试,来“有效预测这个人未来的绩效表现”更是非常难。

HR们为此也使尽了招数,我把面试判断的境界分为三类:靠直觉、靠逻辑、靠数据分析。

02/  

面试判断的第一境界:靠直觉

前段时间流行“摆地摊”风口,很多人调侃HR可以摆地摊来“看人面相、帮人算命”。

这个调侃也折射了大多人对于HR面试就是“靠直觉”的认知。本文开头案例的诸多评论,也能看出很多人对这种“道不清说不明、玄玄乎乎“的方式是存疑的。

长久以来,大多数的面试确实是在依赖直觉。直觉是什么?是基于既往经验、实践、认知,接近本能的“感受”和判断。比如文章开头的这位市场总监,通过“候选人半小时没把包放下来”,就铁定候选人没有安全感;比如一些老板觉得和人吃顿饭,就能判断出这个人行不行;比如有些人常挂嘴边的“相由心生”。

直觉并非没有用,但局限很大:第一,受限于面试官的经验、能力、格局、心胸;第二,乌卡时代,经验不常有用;第三,直觉带来的偏见一旦产生,就容易根深蒂固、难以修正。

像本文开篇那位市场总监那样,对自己判断如此“笃信”的面试官,并不少见。

2000年,托莱多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学生特利西亚·普利克特和内哈·贾达姜,和他们的导师弗兰克·伯尼瑞共同合作了次著名的实验:他们录下了多个真实的面试情境,然后截取每一位应聘者从敲门、打招呼、握手、坐下的10秒钟,再请一些面试经验非常浅薄的观察者来考评打分、判断面试结果。

这些资历浅薄的观察者、仅依靠前10秒影像做出的判断结果,和现实中资历深厚、且参与全程面试的面试官,做出的判断大致相同。

实验认为:人们(即使是资深面试官)在面试中的判断主要依据前10秒的直觉,而之后的一个小时、99.4%的时间,主要是在证明自己的直觉是对的。

心理学上将此现象称为“证实偏见”,即人们倾向去证实自己的偏见;也有一种说法叫”薄片撷取”,即依赖细微瞬间做出重大决定的行为。

我们有时选对了一个人,尝尽了甜头;我们为自己看人准而沾沾自喜,四处总结和分享经验。不过,这大概率只是因为运气好。

03/  

面试评价的第二境界:靠逻辑

面试中的直觉常不有用。所以一些组织和HR,会用逻辑支撑的系统方法论,去修正直觉带来的偏差。

逻辑是关系的呈现,逻辑关系有很多种,而面试判断主要是找出因果和相关的逻辑关系。笼统的面试聊天,很难找到确切的判断标准。但当我们把面试判断标准细化,即结构化后,则更容易找到候选人与岗位匹配的因果和相关关系了。所以,结构化面试评价的有效性,通常是优于非结构化的。

这一点也是有实验佐证的:弗兰克·施密特和约翰·亨特曾发布了一份对过去85年面试数据的汇总分析,汇总结果是:在预测员工未来表现方面,结构化面试的R2为0.26,非结构化面试只由0.14。

结构化面试并不是推翻直觉,而是管理面试官的直觉,修正直觉可能带来的偏见。它多维且相对客观的设计,会束缚面试官纵容自己问一些能够激起和验证偏见的问题,而聚焦在证实候选人是否能够完成工作的问题。

因为面试官必须要在结构化的评估表中,把每一个问题的评分、评分理由、反馈意见,具体而详实得写清楚,写出来的内容肯定不会是“她和我聊了半小时,还没有把包放下来,所以肯定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反馈意见。

辅助结构化面试的,会有很多方法论和工具,比如STAR原则、工作样本测试、一般认知能力测试等等。

STAR原则是管理面试官的问话范围。面试官不能漫无目的地聊天,而是要从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四个方向,通过可量化的细节挖掘,去确定候选人过去的工作成绩。

工作样本测试,是指让候选人做一些类似岗位中的工作,来评估其是否能够胜任,它在一些技能类岗位上会比较适用;一般认知能力测试,则是通过测评或问答,来了解候选人的综合学习能力。

当然,结构化面试实施起来比凭直觉面试复杂多了。它通常还要根据岗位和时间去调整和设计。这对不少穷于应付事务性工作的HR部门,会是个负担。所以,它被采用的并不太多。

但声称在招聘方面“永远不在质量上将就”的谷歌,则非常坚持结构化面试,它们还开发了一种叫qDriod的工具去管理面试官进行结构化面试:面试官可以在qDriod上选择自己正在筛选应聘者的工作岗位,查看应该测试哪些方面,同时还会收到一封面试指导的电子邮件,邮件中包含了一些用于预测应聘者在该项工作上未来表现的问题。

 04/  

面试评价的第三境界:数据分析

即便用逻辑支撑的方法论去修正直觉,选对人还是比较难。

所以有些公司想完全摒除“人性”因素的干扰,比如现在被炒得火热的AI面试。不过,目前AI面试还只是作为面试筛选阶段的辅助方法,无法完全取代人的决策。

AI面试技术的背后支撑的是大数据分析,而完全摒弃“人”做出面试决策、尤其是对于知识工作者的面试决策,也还离现实较远。但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人力资源小数据,更有针对性地找出在它的特定组织环境中,能表现更好的候选人选拔标准,那一定非常有价值。

能多洁集团(Rentokil Initial)发起的针对销售团队的数据分析项目,就非常有借鉴性。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服务公司,业务涉及欧洲、北美洲、亚太地区和非洲。在54国家拥有服务网络,雇佣79000名员工。20世纪末,他们想要通过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找出“不同区域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和流失率差异较大”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通过访谈,项目组将注意力锁定在“销售队伍”上,并提出这样的假设:全球统一的、有效招聘流程以及清晰的选拔标准,将有助于提升销售绩效。

通过分析,项目组发现目前所用的两个测评与销售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小。他们面向销售队伍做了次调研,期望辨别出与销售绩效高度相关的个人特质,包括责任心、兴趣、人际技巧和能力五大维度。

接下来,项目组想要找到能准确测量以上特质的测评工具:他们通过文献分析及市场盘点,选择了六种外部测评工具,并要求每一位销售人员都要完成这六种测评工具。

获得数据后,项目组再通过逻辑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找出了能帮公司找到“高于平均绩效水平的销售候选人”的测评方法,也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招聘流程、招聘面试技巧培训、入职流程,并将这些形成了全球标准。

这一数据分析项目,有效提升了能多洁集团全球的销售额,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人们获得合适的工作,并获得成功”。

写了这么多,需要在最后强调:

面试评价靠直觉、靠逻辑、靠数据分析,并不是三者选唯一的,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三种方式并行。

面试评价靠直觉、靠逻辑、靠数据分析,也不是层层递进的,它们是一个环。我们不是推翻直觉,而是要修正直觉之后,再回归直觉的判断。

即使是借助结构化、借助数据分析,一名阅历深厚、心胸开阔的面试官依然不可替代。所以,在工具、方法论、技能助力的同时,我们永远不能停止自我修炼。唯有经历“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无剑”,再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才能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


本文为盖雅学院原创文章;
文章转载、投稿交流、加入HR成长社群,请联系:
盖小雅(微信号:GXY20191118)

猜你想看:

征稿 | 寻找一起思考的HR

前浪和后浪,最终要一起逐浪

你缺的不是书单,而是读书的方法

心流: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精力充沛

在今天,回到 “低低在下”的管理者

真正卓越的职场人,不需要向上管理技巧

打造DDO组织:组织发展的人本主义思路

两个案例,看如何用数据分析技能诊断组织

世界上第一张组织结构图:管理者“低低在下”

Supercell十周年:这家手游届长寿公司,是如何保持超高人效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