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手工艺】传统手艺人之圪漏锅嘞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传统手艺人之圪漏锅嘞

作者:贺振武

我小时候,家里做饭用的锅都是砂锅,很少有人用“钢钟锅”(安阳话,即铝锅),更不知不锈钢锅是何物。炒菜用的是铁把的锅,也有人用铁炒锅,因为它比铁把的锅大,所以是大人口家庭或饭店才用。蒸馍用的也是大一点的铁锅,我见过的最大的铁锅锅口直径有两米左右,那是上高中时学生食堂用的。还有一种口小肚大的铁锅,有三个脚,还有四个小鼻儿,要穿上铁丝才可以端锅,安阳称其为“罗锅”。

砂锅不用说,铁锅是生铁“倒”(安阳话,即铸)嘞,也很“姣禀”(安阳话,即易碎),稍有磕碰,重则成了碎片,轻则就是一个窟窿或一条璺。砂锅有了璺,做饭的老太太们自有办法:用黑酱和白面成糊,顺璺腻一遍,稍干即可用,将糊烧焦更不漏。如是铁锅就只能圪漏了。

圪漏锅嘞也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高喊:“疙漏锅嘞——钉锅”,来招揽生意。不过,招揽生意也有不同:一是挑着担子只收活儿,回去圪漏好,第二天再来送锅收钱,干这活儿的多数是年龄较小,甚至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给铁锅打交道,总是弄得胡眉花脸的,所以安阳人,尤其是老太太,看见孩子们玩时弄得土头土脸很脏时,会说:“你瞧你,跟疙漏锅嘞一样。”再就是挑着小火炉、小风匣、茶杯大小的坩埚(不知业内名称,只好借用化学实验名词)、其他工具和碎生铁块儿,收到活儿旋(安阳话,这里是马上的意思)圪漏,这样干活儿的往往是两个人甚至仨人,且师徒的居多。

铁锅被磕碰通常会有三种结果,即打成几半了、有了个窟窿或只有一道璺。有个窟窿较好圪漏:根据窟窿大小,在坩埚内装上适量的碎铁,放在烧焦炭的小火炉上化开,一人将锅上的窟窿放在一摞鞋底子上,另一个人(这人多是师傅)一手麻利(安阳话,这里意是迅速)将铁汁得(安阳话,即铁水)倒在窟窿上,另一只手迅速一个圆柱形的东西(似乎是布卷成的)摁一摁,这样铁汁得凝固后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铆钉,最后在这铆钉上,特别是周围抹上白色的腻子,防止沙眼和缝隙,同时加速锈蚀,生了锈就更不会漏了。打成几半的锅,只要不是太碎,疙漏锅嘞就有办法。我的知青朋友徐忠信告诉我,他曾经见过疙漏锅嘞俩人将打成两半的铁锅圪漏好的全过程。他们先把两半对齐,划上印记,然后由年龄较大的(可能是师傅吧)用一很小的铁锤,在两半的锅上分别敲出半圆,两半锅对一起就是个圆窟窿,在整个锅上连续敲几个窟窿,这时另一人已经化好了铁汁得,把几个窟窿一圪漏,再抹上腻子,就成了一个能用的铁锅了。至于,只打了一条璺的铁锅,我见过卜(安阳话,即锔)好的大铁锅,但没见过咋卜的,这大概就是“钉锅”吧?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除炒锅(也不是生铁的了)外其他铁锅都成了“历史”,疙漏锅这一行自然就彻底消失了。

作者简介:


     贺振武,安钢中学退休教师,77岁,老安阳人。本人心语: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华豫之林】微信公众平台

 责编:谷乡

 本期作者:贺振武

 版式:YHS


 平台声明:作者授权本公众号平台首发


 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自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