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讲堂】吴让之篆刻基本点画分析(一)

 青木森森 2022-06-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吴让之(1799一1870),仪征(今江苏扬州)人。原名廷题,字熙载,后以熙载为名,字让之,又字攘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晚清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家,其中以篆书、篆刻的成就为最高。
 
吴让之刀法承邓石如,以冲刀为主,同时在实践中又参入切刀,用偏斜之刀背而成披削浅刻,因线而异,综合运用,使转自然,能充分表达笔意,坚实得势,立体感强,生动自然,内涵丰厚而又富有神韵。吴让之的篆刻艺术,既是学习邓石如的一个典范,更是独领风骚的一个高峰。他篆刻中有许多技法具有发蒙意义,其后的吴昌硕、黄土陵等,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成为一代大家,这也足以证明吴让之篆刻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西泠名家篆刻及其章法等相关知识。

图片

基本点画分析:点

篆书中,特别是小篆,极少有“点”的笔画。篆刻艺术中也是如此,其“点”大多是相对短小的其他笔画的演变。吴让之的篆刻字法,基本上是由其篆书风格而来,以长画为多,“点”的出现,也主要是属于“横”“竖”“弧”“斜”“折”以及某些字形的缩略形式。这种变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章法上的布局需要。吴让之篆刻中“点”的内容,根据其形状和姿态及使用方法,可分为直点、横点、斜点、楔点、垂露点、圆点、八字点、脚点、簇点等等。在丰富的形式中,应注意其与各自原来的笔画相联系,与印中其他笔画的风格相统一。这样,在运刀中可以得其道理和神趣。

一、直点


“顾熙”,其“熙”中的一直点,如同短竖,以双刀切成,下端略出锋,与全印线条统一,具有用笔回锋提笔空收的效果。

图片

顾熙

“赵之谦”中的四个直点,分别为首尾两组,各有出锋与藏锋的变化,用刀略显内敛,“谦”中两点还直中带倚,富于变化。

图片赵之谦

“熙载之印”的四个短直点,是“火”的变格,由其直中带斜的倾向性中,仍可以看出其变化的缘由,以切刀法双刀切刻而成,笔意也很丰富。

图片

熙载之印

“正镛”中“镛”的三点有上下俯仰之势,且直中带曲,用刀冲切相间。

图片

正镛

“汪鋆字砚山又字汪度”中的两个“汪”,水旁均用直点,用笔有轻有重,因此有粗细虚实的变化。小印中在有多个直点的情况下,用刀有轻重之分,是吴氏的一个特征。

图片

汪鋆字砚山又字汪度

二、横点


篆刻中的横点,往往是横画的缩短,如“岑”“辱”“丹”“树”“陶”“铜”“鋆”;但也有些是其他笔画的省略,如“花”的四平点,是折的短平化;“让(讓)”的连续四个横点,是“言”字中弧的短横化。这些都是为了使笔画或全印取得简约效果的一种手法。在横点中,也应富含笔意。

如“岑中陶父”中,“陶”的一点,内敛浑然,不露锋芒,与“岑”中的一短横形成一种对比。

图片

岑中陶父

“心不贪荣身不辱”,“辱”中的横点,回锋落笔,起首用刀微转,略略出锋。

图片

心不贪荣身不辱

“丹青不知老将至”中的“丹”的一点,亦是如此,点的两端呈粗细变化,与“将”的圆点呈对比关系。用刀起首略切,双刀轻按而成。均表示了一种用笔的方向性。

图片

丹青不知老将至

“树伯”一印中,“树”的一横点为朱文,尽管笔道较细,但仍然有细微的轻重变化,其用笔与前者相同。

图片

树伯

“甘泉岑镕字仲陶亦字铜士章”印中,“铜”中的一点,用笔方整,棱角分明,以双刀法切之而成。

图片

甘泉岑镕字仲陶亦字铜士章

“汪鋆”中的“鋆”、“吴氏让之”中的“让”、“迟云山馆”中的“云”,这些字中的横点,由于数量都在两个以上,所以要同中求异,其手法包括起笔、收笔的露藏,粗细,长短,用刀的轻重方向变化等。

图片

汪鋆

图片

吴氏让之

图片

迟云山馆

“三十树梅花书屋”中的“花(華)”字,其四个横点,有大小、粗细、离合之变。但是,其形状中上背略呈弧形,则暗示着原来的“折”的笔画,从而也就体现了笔意。

图片

三十树梅花书屋

图片

编辑:高佳晨、许齐、陈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