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心率跑的好处,一是调整节奏,二是打有氧基础。” 不少朋友享受自己这样的运动感觉:我能跑到很高心率,而且自己不觉得气喘。 老威曾经专门就这个问题去研究了一番,借助一些主流厂商的定义和数据表现,得出的结论,却是一点都不值得“享受”的。因为在速度(做功)很小的时候,心率高,但不气喘,并不是好的表现,恰恰是差的缘故。 在《禁足十天,再跑时有没有影响?》的第二段里,有对这个现象的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进去看。 另一方面,老威也认为强度过小,对于维持健康可能有好处,但谈不上强身健体的功效。《散步是“锻炼”吗?》中,明确提出,散步这类活动,对强身健体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此处,要明确,强身健体是物理性意义,是指对心肺、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等身体部件有增强的意义,不是指身心愉悦等精神上的收获——因为后者也经常被人当做“健康”来看待,但不是身体部件上的收获。 130-150心率,是被很多人提起的有氧运动的区间。我对这个区间也很看重。平时80%左右的跑步时间,也是在这个区间里。 正好,随手翻到了两个平均心率是130的案例,就用比较低的130来说事吧。 这个心率水平,既不会“强度太低”,也不会太高,以至于可以几个小时地持续下去。 一、低强度跑是打有氧基础的有效手段 先举一个例子,这是每周会实施的一个HR ZONE2的两小时课表。下例中,课表一结束就掐表,竟然没有延长一下,再加1500米,跑跑完半马。看来是个严守课表的好老汉。 这个状态下,人可以始终保持在非常愉悦的状态,供能几乎全靠燃脂来实现。 请注意,图中的燃脂比例为38%,并非100%,为什么要说这个状态“几乎全靠燃脂供能”?其实也好理解,因为人即使不跑步,也需要活着。活着就需要能量,而保证你活着所需的能量,有的是不能靠燃脂的——譬如,脑子就靠碳水来供能——所以极低碳水的那种减肥法,我很担心会不会把脑子给“饿坏”了。 活着之外由跑步所带来的额外能量需求,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基本由脂肪供给。 这样的训练,有氧代谢非常充分,有氧效率很高,因而对于打下良好的有氧基础,大有裨益。 体现在效益评定上,一是“增强燃脂能力”,一是因为有氧代谢的效益高而得到较高的跑步指数。 近期有一些朋友在私底下问,自己跑的速度中等,但心率很高,有没有办法低下来。 如果处在刚刚开始跑的阶段,那大概率是有氧基础差的缘故,要改善之,我想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大量低心率区间跑的积累,使心率变得稳定,随之下降。 如果是长年跑步的人,也觉得自己在并不很快的速度下心率过高,那么一方面是不是从开始跑步起从来没有练过有氧基础,以至于成为“有氧基础依然处在初级阶段的老师傅”,或者是有其他方面的问题,请遵医嘱。 但是心率高与不高,也不能看绝对数值,还是要看区间。 我这里用了130这样的绝对值来做例子,而不是用心率区间,一是比较直观,二是正好有这样的例子。 二、轻松跑也是很好的休息手段 有时候,我们会处在两个训练阶段的交界处,提示需要休息。譬如,下图这样: 所谓“心肺负荷”,是“最近一周的负荷,和过去四周训练所形成的耐受力之间的对比”。而耐受力,是过去已经完成了的训练(刺激)所带来的成果。所以,实际上心肺负荷的意思,也就是“近一周的心肺刺激效果,和过去四周的心肺刺激平均程度的比值”。 既然心肺负荷是个比值,而且是一个区间段的比值,那么它与当天的训练的绝对量并不直接相关(例如当天训练量不大,但属于一周来最大的,而过去四周的训练量比这更小,也可能导致提示心肺负荷过度)。 有的朋友把心肺负荷指标与“训练强度”机械地对应起来,是不对的。 出现这样的提示,既然是一个周期内的对比值,因此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完全禁足,可以在接下来的第二天——休息日里,安排强度很低,时长较短的低心率活动,来作为主动式休息。我始终认为,主动式休息,是比完全在沙发里躺倒,有意义得多,也更符合科学。 下面这个例子,全程平均心率与第一个例子一样,而且曲线分布也很相似,都是基本匀速跑,达到的最高心率也差不多。40分钟,能收到很好的休息效果。 得到的效益与第一个例子类似。只是前者多了个“长时间”,后者的速度更快一些而已。 而无论是有氧代谢的效率(体现在跑步指数上),也基本一样。 顺便说一声,即使是在这样缓和且速度并不快的跑步中,步频并不慢。单脚91、92的步频,对我来说,是最省力的。 这时候,步幅很小,落点完全可以在身体重心之下,因此无论腿、膝、踝,都很舒适,受到的冲击非常小。 我想这也是我们所谓“健康跑步”的追求了吧。 三、低强度跑应是健康跑的主要区间 我认识的(无论生活中的朋友还是网络上的同好)几乎所有跑友,都采用着跑步的管理工具——无论这个工具是器材厂商自家提供的管理环境app,还是独立第三方分析平台,甚至单纯的跑步社交平台,都属于管理工具。 这些工具也都会有统计功能。 我相信几乎百分百的用户,都会用管理工具来统计里程数,有的人甚至仅仅止步于里程数:每天为了跑量,用来在朋友圈里晒。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会统计自己跑步数据中,心率分布区间的时间?即是否知道自己在一个周期的跑步里(如一个月),不同的区间里所跑的时间有多少? 事实上,关注自己每个区间里的占时间比例,比跑了多远,跑得多快,要有意义得多。 很多人跑了很多年,依然在门口徘徊,很多道理似是而非,别人说什么,好像听说过,又或者见到别人说一个什么概念,误打误撞地错解成自己稍稍了解一些的其他概念。 之所以建议统计自己跑步时间的区间分布,是因为,低心率区间,是自己应该花了最大时间的区域。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