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如果家人患癌,我该怎么办?

 wsgmail 2022-06-14 发布于上海

关于作者

作者王兴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医生,先后任北京、上海多家三甲医院的胸外科主治医师,长期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嘉宾。荣获《健康报》2017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称号。除此之外,他还长期从事肿瘤的科普工作,是头条、知乎签约作者。临床医生的工作,让他知道什么是病人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而科普写作的训练,让他能够把很多专业问题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我们听。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名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肿瘤科医生,专门为癌症病人及其家属写的书。从认识癌症到确诊,再到治疗、护理的全部环节为你提供全方位专业指导。本书中,既有医学常识的科普,就诊治疗的建议,更有作者亲历的人间冷暖。它让我们看到,癌症虽然很难对付,但是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因此,这是一本实用且有温度的癌症就诊指南。

核心内容

癌细胞是人体的一部分,患癌是一个概率问题。生病了,及时就近就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告知病情的策略。在看病花钱的问题上,要保有理智和决断力,量力而行地选择治疗方案。在漫长的癌症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病人容易焦虑和抗拒,因此,要注重心态的调整。对于病人家属及其他亲友来说,要认真体检、配置保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丹阳。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这本书所说的“病人”,特指癌症病人。

而我今天的身份有点特殊,不只是解读人,同时也是一位癌症病人的家属。或许你会觉得,癌症虽然很可怕,但离自己很遥远,那我真心地祝福你,以及一切你爱的人,永远都不要和这个词扯上任何关系。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一个真相,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457万癌症病人,占全球的23.7%。而根据发达国家2018年癌症病人的数据,85岁以上患癌的概率在50%,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活得足够长,癌症就有可能找上我们。

我们知道,癌症被称为“众病之王”,它的致死率极高,治疗过程痛苦,而且治疗费用高昂。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很容易把一个家庭的心力和经济拖垮。所以,抗癌不只是病人一个人的事,更是整个家庭的事。如果说抗癌是一场病人与癌细胞的赛跑的话,那么,病人家属就是陪跑的人,他们虽然不用承受疾病的痛苦,但同样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恐惧和艰辛。

一旦家人被确诊,就有一大堆的问题和麻烦接踵而至。比如,要如何选医院、选医生?如何筹钱?要不要去大城市就医?要不要告诉病人实情?要不要赌上一切去选择最贵的治疗方案?如何才能给病人最好的护理?如何才能让病人重拾生活信心?等等。我相信,绝大多数病人家属会和我一样,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里,内心是既恐慌又无助的。

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份权威的就诊攻略,该有多好。所以,当我读到这本《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时,如获至宝。这本书几乎覆盖了从认识癌症到确诊,再到治疗、护理的全部环节,不仅实用,而且还很有温度。

作者王兴是北京大学的肿瘤学博士,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多家医院的胸外科任主治医师,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医生。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的作者,除了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之外,他还出版了《癌症病人怎么吃》《肺话》等科普著作。

临床医生的工作,让他知道什么是病人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而科普写作的训练,让他能把很多专业问题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我们听。今天这本书中,既有医学常识的科普,也有就诊治疗的指导,还有癌症预防方面的建议。不管你的家里是否有病人,这本书都非常值得一听,因为有备无患。

接下来,我会结合一年多来的陪诊经历,筛选出从就诊到治疗过程中最紧要的问题,从确诊阶段你需要了解的事、治疗中的心态调整、防患于未然的行动策略三个方面,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确诊阶段你需要了解哪些事?

我想,几乎每一位经历过癌症的病人和家属都会无数次发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的亲人?书中有一位病人家属,刚刚博士毕业,还没来得及开始新人生,就要面对父亲胃癌晚期的残酷事实。她无助又困惑,不明白生活规律、注意养生、半年前才体检过的父亲为什么会患癌。

但其实,是否会罹患癌症是一个概率问题,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SCIENCE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大意为“癌症是一种运气不好的疾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癌细胞原本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只不过正常细胞在人体中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而癌细胞的分裂是无限的,无限导致失控。只要我们活得足够长,细胞裂变的次数足够多,细胞癌变的概率就会上升。

关于癌症的详细病理学分析,咱们听书栏目解读过《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书,你可以找来听听,这里就不再赘述。咱们今天聊的主要是病人家属所要面对的大小难题。

在确诊阶段,就有一系列问题。比如,是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看病?是选择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高端医疗资源怎么用?别着急,咱们一个个说。

很多人在得病之后,首先想着来大城市。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现实是,在大城市大医院挂号至少要花掉一周,好不容易见到医生,说不了两句,就会收到一堆检查的单子,预约检查、做检查,通常小半个月又过去了。等你拿到检查报告,还得再花一周的时间挂号、看诊。如果人生地不熟,吃饭住宿还得花钱,看病成本大大增高,确实是又慢又贵的选择。因此,王医生建议,刚发现疾病,时间就是生命,先就近就诊。之后可以带着片子和病理切片来大城市会诊。

那么,是选择肿瘤专科医院还是综合医院呢?这主要看病人的身体情况。如果病人有或曾经得过风湿免疫疾病、肾病等,那还是应该选择综合医院,那里有完备的科室,可以为之后的治疗保驾护航。如果病人大体健康,或者只是有一些常见的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那么肿瘤专科医院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那里有外科、内科、放疗科,可以为治疗提供更完善的选择。

现如今走出国门求医问药也很平常了,但是,有必要跑到国外去看病吗?王医生告诉我们,论做手术,其实中国医生最擅长。不过,海外在新药的研制上确实具备优势,比如美国在罕见基因的靶向药研发上就遥遥领先。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海外医疗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获得第二诊疗意见。如果和最初的意见一致,那么就可以在国内进行治疗;如果和最初的意见相悖,就可以再重新考虑治疗方案。

确诊之后,对很多家庭来说,第一个痛苦的抉择就出现了,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告诉病人实情?说了吧,怕病人在心理上承受不住,但不说,病人不积极配合治疗怎么办?

那么,到底要不要告知呢?王医生为我们提供了两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不同分期,不同策略。早期病人,如实告知和善意隐瞒都可以。因为这类病人通常都能治愈,无论怎么说,病人的心理负担都不会太大。中期病人,必须告知。这类病人通常在手术之后还要进行辅助化疗,如果病人不知情,抗拒后续的化疗,很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晚期病人,难得糊涂。比如,对于75岁胃癌晚期患者,考虑到分期和身体承受能力,都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案,那么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才是首要目标。

第二条原则: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策略。对于上岁数的老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可以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简要告知。比如,“大夫说了,肺里有个小疙瘩,已经切掉了,没事儿了。”对于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病人,可以如实相告病情。这类病人,往往有意愿了解,也有能力学习,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在王医生看来,比起要不要告知,更重要的是如何告知。告知的时候,家属要给病人希望,并且要让他知道,他永远可以信赖你、依靠你。

治疗一旦开始,钱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癌症是很容易让普通家庭“一病返贫”的疾病。我在病友群里看到太多卖掉房子,维持治疗的病友和家属。但癌症的治疗更像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谁来花钱,如何花钱,就成了核心问题。

在谁来花钱的问题上,王医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就是“女婿经济学”,这源于他陪丈母娘就医的亲身经历。在他看来,女婿是最适合在费用上拍板儿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女婿可以在关心和理性之间达到平衡,这让他拥有CEO一样的决断力,而决断力在为至亲看病花钱这个问题上,很容易被情感绑架。但请注意,这里的女婿,包含但不仅限于女婿,任何家属,只要能保持理智和决断力,都可以承担起这个拍板儿的角色。

解决了谁来花钱,那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花钱。当我们保有了理智和决断力,就会发现,最简单的购物道理同样适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那就是,贵的不一定是好的,适合自己才最重要。这出于两层考虑,一是费用,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抗癌药面世,但是不少进口药很贵,每年几十万的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巨大的负担。二是周期,抗癌是条漫漫长路,再神奇的药物,都只能暂时缓解病情,时间长了,大概率都会产生耐药性,我们需要为未来的治疗保存经济实力。

王医生很贴心地给了我们一个评估公式:用药程度=药物效果-并发症-价格-家庭负债。比如,这颗神奇药丸的功效是100%,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是10%,价格是每年20万,要用2年,家庭负债是80万,用药程度=100-10-40-80=-30分。低于0分,那就意味着从家庭长期效益来看,这个药即便效果再好,也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此,好的选择是要做到两个兼顾的,既兼顾当下和未来的治疗,也兼顾病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

第二部分

好,经历了确诊阶段的种种挑战,治疗正式开始,接下来会面对一系列治疗带来的新问题,比如,病人体内白细胞减少导致容易感染,血红蛋白降低导致贫血,一些靶向药还会造成皮疹、腹泻、味觉改变等。更有心理层面的焦虑和抗拒,面对依旧像迷雾一样的未来,以及副作用带来的细碎折磨,谁都无法一直积极乐观。

因此,在这个阶段,治疗癌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治愈被癌症打击的心灵。那么要如何治愈心灵呢?我将王医生的建议总结成了心态三部曲,供你参考。

第一步是接纳。

首先,是对疾病的接纳,就像我们在前面说的,癌细胞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患癌也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因此,不要因为患癌,就过分责怪自己的性格、处事和生活方式。可以适度反思,怎么算适度呢?就看它带给我们的是建设性的改变,还是无止境的懊恼。

比如,很多人生病之后开始全面反思自己的生活,烟酒全戒,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这很好;但也有些人,会陷入无限的自责中,怪自己的性格,怪自己的疏忽,过去仿佛成了沼泽,让他越陷越深,根本无法前进。我妈妈的主治医生说过一句话,“得病不是你的错”,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病人和家属,这不是你的错,这只是基因搞了一个恶作剧而已。

其次,是对坏情绪的接纳。这里不仅是对病人坏情绪的接纳,也是家属对自己坏情绪的接纳。接纳,意味着给予病人充分的时间消化这个事情。很多家属认为,癌症病人应该坚强乐观,积极勇敢地与病魔斗争,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位病友家属,她哥哥今年41岁,是家里的顶梁柱,却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妹妹经历了短暂的崩溃后,立马投入抗癌的战斗中,为哥哥争取到最好的药物,但是哥哥始终打不起精神。她疑惑哥哥为什么不能像其他病友那样积极地生活,勇敢地求生。但其实,这位哥哥只是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件事,消化他年纪轻轻却只能被照顾的事实,消化他每天面对未知的恐惧,消化疾病、检查、治疗带给身体的折磨。正如王医生所说,这是一场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暴击,也是“一个人重新认识生命的过程,不要打断或者人为地去加速它。”所以,各位家属请多一点耐心,多给病人一些时间。

但接纳不代表纵容,“很多人一生活得非常规矩且克制,但是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会把人性中最真实的欲望解放出来。”生病,加上家属无下限的理解,甚至纵容,会让一些病人仿佛特权在握。稍有不顺,就拿家人出气,这样的关系并不健康。他们是病了,但只是病了而已,不要因为血缘亲情失去原则,过分退让。所以,王医生建议,如果你认为病人的无理取闹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请一定坚决地处理好关系,这是未来携手抗击疾病的充分必要条件。

当然,家属也要接纳自己的坏情绪。我想大部分家属都有过进门前擦干眼泪、进门后强颜欢笑的经历。还有一些家属会变得非常敏感,生怕在日常生活中提及任何有“癌”的字眼。这都是“家属敏感综合征”的表现。我们都不是演员,硬要演出,只能动作变形,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病人。对于病人来说,我们最应该成为一起扛枪上战场的战友,而不是一个只会顺从的保姆。战友身份的背后,首先是平等,其次是信任,最后是责任,这样的陪伴和支持才是高质量的。

接纳疾病和坏情绪之后,心态建设的第二步就是要重建生活。这里作者引用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精神熵,一个是心流。这两个概念都出自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精神熵描述的是我们内心有序和无序的状态。癌症带来的恐惧,会逐渐占据病人的精神和内心,让他们透不过气,这就是精神熵递增的过程。很多病人家属常常爱劝病人“别想太多”,但其实心理学研究表明,越不想想什么,就越会想什么。有些时候,病人看似云淡风轻,其实内心已经波涛汹涌,电闪雷鸣。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对抗精神熵带来的无序状态吗?当然有!这就要说到心流的概念了。所谓心流,就是当你全情投入一件事情时,心里会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但是,请注意,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一定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比如说,你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那煮方便面应该不会让你收获心流,而做一道地道的酸菜鱼,就有可能给你带来心流体验。这份宝贵的体验,会驱动你向着下一个挑战进军。对癌症患者来说,要在癌症的打击下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就需要不断追寻心流的体验。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活动有利于产生心流体验呢?王医生给了两个选择,一是游戏,二是瑜伽和太极这样的有氧运动。

游戏是最容易让我们体验到心流的方式,你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疯玩的下午,还有现在睡前的手游时光。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时间飞快,这就是心流的体现。书中讲了两位大爷的故事,这两位大爷手术之后不好好吃饭,但是医嘱要求下次复查,必须要长够多少斤肉,这可怎么办?两位大爷的儿子都知道老爸爱小赌两把,于是就动了一点小心思。他俩拉着老爸组了一个麻将局,其间一唱一和地打赌说,看谁的老爸下次复查能体重达标,就给对方准备红包。你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赌注,瞬间点燃了两位大爷的好胜心,结果到了复查时间,两人都超额完成任务。其实,每一位家属都可以有这样一些巧思,把抗癌之路变成晋级打怪的通关游戏,让病人在趣味性中收获康复。

瑜伽和太极也是容易让人收获心流体验的运动。一方面它们能给病人带来比较适度的体育锻炼,不像跑步、游泳那么剧烈,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和膝盖也更友好;另一方面,在练习的过程中,病人能够通过指令,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呼吸,慢慢让自己的内心平静,激活感受力,这都会让他们重新收获掌控感,以此对抗疾病带来的焦虑。书中的一位患者,在坚持练习瑜伽三个月后,红光满面地走进王医生的诊室。她告诉王医生,练习的过程,让她看见了自己,也就收获了踏实。我们的很多焦虑,都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当我们通过这些练习重新收获了掌控感,生活也就回归了正轨。

心态调整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重新回归社会。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支持和力量。很多病人得病以来,几乎切断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仿佛生病是一件让他们丢脸和难堪的事情。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的脆弱,这时候任何的同情和怜悯都会让他们更难过;另一方面,疾病和药物的摧残,让他们确实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他人。

但是,在心里接纳了疾病,在生活上重获掌控感之后,就可以试着回归社会了。如果是还没有退休的病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回归工作吧,从工作中收获的价值感,不仅会让人精神愉悦,还能增强免疫能力。一位著名的胸内科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过一位他的病人的经历。这个病人患病8年,除了化疗,一天班都没少上。视频里的这位病人,看起来状态好极了。如果是退休的病人,那就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该跳舞跳舞,该遛鸟遛鸟。只有回归原本的生活,病人才能回到正常的人生状态。家属们也别怕给他们添麻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多麻烦他们一下,会让他们收获生命的价值感。

第三部分

好,现在来看最后一部分,面对癌症,防患于未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行动策略很简单,一是认真体检,二是配置保险。

体检,人人都知道很重要,但大部分人的体检其实是在走过场。这不是大家的错,体检确实是反人性的产品。因为,体检无法给你带来健康,一些检查还可能会带来损伤。钱花了,罪受了,如果没事,暗自窃喜的同时,难免生出钱白花了的感觉;如果结果不好,更郁闷,还不如啥也不知道。那为什么还要花钱找罪受呢?就是因为,我们虽然难以预防癌症,但却能通过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拿肺癌来说,早期肺癌的治愈率在85%以上,只需要花5万元手术费,而晚期肺癌的治愈率仅有5%,费用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这也是我们国家癌症治愈率低于美国的原因,不是医疗技术差,而是我国85%的癌症患者,发现时通常都是中晚期,美国重视肿瘤的早期筛查,很多患者发现时只是早期,做个手术就能治愈。

所以,最有体检意愿的人,往往是那些家里有了病人的人。我就是在妈妈得病之后,才去三甲医院做了全面的体检。因为我知道疾病来的时候,不会和你打招呼。我也知道,或许只是早发现半年,结局就会大不一样。

那么,怎么才能劝父母去体检呢?首先咱们分析一下父母为啥不愿体检。无非三个原因,一是侥幸心理。如果查出有问题,还不如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你可以给父母讲讲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二是怕花钱。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接着讲早发现、早治疗能省钱,此外,大多数父母都有医保,检查费用一报销,其实没多少。三是怕麻烦。去三甲医院体检,确实可能遇到人多、费时、体验差的情况。那你可以带着父母去正规的体检中心进行体检,虽然这些机构的准确度比三甲医院低了一点点,但是体验感可是好太多了。之后,可以依据报告上的提示,再去三甲医院针对性地就诊。

最后给大家两个重要提示,第一,胸片在早期肺癌的筛查中,几乎没有意义,可以选择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第二,有家族病史的朋友,可以在亲属发病年龄的5到10年之前,开始做系统的体检。比如,我妈妈是60岁查出的肺癌,那我就要在我50岁到55岁之间,开始进行肺癌的筛查。

所以,请认真体检,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负责任的表现。

癌症是很容易让普通家庭“返贫”的疾病,我们除了依靠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用最少的钱解决问题,还能做些什么吗?能!那就是配置保险。

正如王医生所说,“有什么东西是买了又不想用的,那大概就是保险了。”不过,一旦摊上事儿了,保险这种对抗重大风险的武器,可就派上用场了。我妈妈的一位病友,临床现有的药全都耐药无效,唯独美国新上市的靶向药能救命,但这个药国内没有,从国外买需要每个月20多万元的费用,我想这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庭都是天文数字,但没想到他早年买的保险,涵盖了这类医疗服务,让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用到了全球最新的药物。或许比没救更痛苦的,就是有救,却没钱。要避免这个问题,保险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最好武器。

但是,那么多的险种,如何选择,怎么配置呢?听听王医生怎么说。

首先是重疾险,主要解决正值壮年,因为重疾而给家庭带来的财务危机。比如,一个人配置了5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那么这50万元,会在他确诊后一次性赔付,覆盖掉看病的花费之外,剩下的钱相当于是误工期间的经济补偿。那么,配置多少重疾险比较合适呢?王医生基于目前癌症治疗的费用,建议中年人配置50万-8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

其次是医疗险。配置了重疾险,为啥还要配医疗险呢?因为它可以覆盖除了医保报销之外的所有花费。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中青年,每年300元左右的保费,却可以撬动100万的理赔杠杆。有了医疗险,重疾险就不用再给医药费填窟窿了。但是,请注意,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配置这款保险,因此,要尽早上车。

最后就是寿险,只要生命终止,保险受益人就能得到一笔赔偿。那么,什么人适合配置大额的寿险呢?答案是,有负债的中年人。为什么?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中年人有3万块预算,可以选择配置100万保额的重疾险,也可以选择配置50万的重疾险加300万的寿险。那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后一种方案,保额还高了呢?那是因为,当下国人,在50到60岁之间的死亡率较低,但很容易在这个年龄段得重疾,因此,寿险比重疾险的保费低很多。如果这个中年人某天不幸猝死,第二个方案可以让他直接获得350万的赔偿,就算有房贷、车贷,也不会让家庭陷入重大债务危机。所以,在有限的保险预算下,有债务的,要考虑配置寿险;没有债务的,可以多配一些重疾险。

我们都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是我们心中都有最牵挂的人,因此,无论是认真体检,还是配置保险,背后其实都是责任与爱。

结语

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再简单总结一下。

癌细胞是人体的一部分,患癌是一个概率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就近就医,之后可以来大城市会诊。医院类型的选择上,要考虑病人是否有其他疾病。海外医疗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第二诊疗意见。关于是否要告知病人实情,不同分期、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采用不同策略,即便告知,也要始终给病人以希望。在看病花钱的问题上,“女婿经济学”告诉我们,要保有理智和决断力,量力而行地选择治疗方案,为更长远的治疗保存经济实力。

癌症的治疗和康复像跑马拉松,漫长的过程让病人容易焦虑和抗拒,这很正常,因此心态的调整在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首先,要接纳疾病以及坏情绪;然后,可以通过持续的心流体验,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最后,就是重新回归社会和人群,让生活回到正常状态。患癌是不幸的,所以,我们要榨干这个疾病带双引号的“价值”,对于病人家属及其他亲友来说,要从中学会防患于未然。注重体检、配置保险是对自己和爱的人最负责任的做法。

看到这本书之后,我有幸采访到作者王兴医生,我问他最想分享给读者的是什么。他说,是让病人家属知道更多的医学信息和故事之后,能更坦然从容地做好家属这个角色,接纳和允许自己和患者的坏情绪,从而积极寻求最好的治疗方案。我作为病人家属想分享给大家的心得是,癌症很难对付,但也没有那么可怕,爱与信念会帮我们照亮前行的路,只要不放弃,其实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