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寻找正本《永乐大典》三题议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6-15 发布于湖南

    关于寻找正本《永乐大典》三题议

易律夫撰


(一)明撰《永乐大典》基本情况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其过程召集147人,一年后,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初名《文献大成》;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 ,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公元14081214)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3.7亿字。《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四十一年(1562)八月,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自从《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公元1422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永乐和万历年间,虽然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都因“工费浩繁”未能实现。由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故《永乐大典》的副本和正本内容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因为两部大典分别深藏在皇宫和南京文渊阁,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南京“正本”消失了,北京“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

由明成祖朱棣特敕赐名的《永乐大典》,内容十分丰富、珍贵。此书辑入古今典经逸籍、宋元书著高达8000余种,时宋版总万零,元版总三千,可见收录之广。它上至先秦,下逮明初,统会古今,包罗万象,集古今之大成。使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具体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而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永乐大典》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外观亦颇具欣赏性:装帧华丽,丝面金泊;书法劲峻,整体划一。全书虽然巨幅弘帙,但依照《洪武正韵》全书,“用韵以统学,用字以系事”,检索十分方便。只要怀揣一部明太祖朱元璋敕撰的《洪武正韵》,即可按韵索字,寻觅到任意所须的卷册。《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早于西欧同类作品如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300余年。

可惜的是,由于其历史的原因,此书终未能完整的保留下来,几散佚殆尽。正本《永乐大典》竟连一册半页也未能给世人留下,至今渺无踪影。此书敕成于南京文渊阁,永乐19年即公元1422年迁京时,贮蔵于故宫文楼(文昭阁)。嘉靖时抄写的副册,置贮皇史宬,原本还归南京。明末时,正副册俱亡佚,正本至今渺无音讯。现存的残卷皆为明嘉靖抄本副册。副册残卷于清雍正时移贮翰林院,至清末。此书在清乾隆敕修著名的《四库全书》时,即1772年,编修人员曾清查了皇史宬的明《永乐大典》,发现已缺2242卷,千余册,并遴选出500余种,辑入《四库全书》385种(后人又逐渐辑佚出600种)。其中: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共计4946卷。其余因陋语佻辞或辱清排满而俱遭弃逸。乾隆帝还为《永乐大典》赋诗一首,其诗云“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感概至深。后在敕编《全唐文》、《大清一统志》时,编纂官曾二次启阅过《永乐大典》。光绪元年即1875年,《永乐大典》就已不足5000册,在尔后不到20年里,仅存800册。宣统2年即公元1908年,惟剩60册。散失亡佚十分严重。由于官役挟窃甚嚣尘上,如乾隆时公元1774年,馆臣黄寿龄挟窃6册,开《永乐大典》挟窃先河;再如道光学者文廷式就挟窃100余册。更由于加之战火,尤其是1900年庚子六月,八国联军侵京,火焚人掠,现今英美所馆藏的俱为此次战事产物。据说1901年,英国使馆交回《永乐大典》副册残卷330册,但随即被监守者盗窃,仅余64册,惨不忍睹。如此这般下来,作为吾国“国宝”的明代《永乐大典》,在清末时即已磬尽无觅。后至民国政府初,为振汉学,上下索赜,总发现64册。抗战前的1934年,尚存有93册。同时,官役沽商勾结,私下交易、盗购泛滥。清咸丰时,有执吏以10两银一册与洋人者;辛亥革命时,约150日元一册,尔后达56000日元。如此等等,加速了《永乐大典》的流失。不过,自明末以来,演绎《永乐大典》故事的,无一不是关于其嘉靖副册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对残存的《永乐大典》进行了认真搜访。起初即在国家图书馆设立明代《永乐大典》专藏,50年代末仅国家图书馆藏达222册(含台湾60册)。而为了寻找《永乐大典》正本,还根据郭沫若等学者意见,于60年代初发掘了明神宗(万历)朱翊钧北京定陵墓,虽无结果,却加深了对明《永乐大典》的认识。现总存嘉靖抄本814卷,420余册,不到其总数的百分三四,并分散在8个国家、30个机构。这些多是名人贤哲的努力、外国归还、私捐慷慨的结果。国外:50年代,仅前苏联就归还达60余册。55年,德国莱比锡大学赠还3册。60年代,周恩来总理特批从香港商人陈清华处购回4册。89年爱尔兰发现4册。2014年,发现美国亨廷顿馆藏《永乐大典》之《教世子》《文王世子》二卷一册。国内:51年商务印书馆赠国图21册。58年北大赠4册。1983年,山东掖县发现《永乐大典》“门”字册,卷号为3518-3519卷;2007年国家古籍人员发现《永乐大典》模字韵“湖”字1册,恰与国图所藏承合。2012年河北迁安县发现一副册“门制”卷影印本。据最近信息,有学者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永乐常州府志》19卷,为《永乐大典》6400-6418卷的清代嘉庆抄本。又据澎湃新闻社消息,公元202077日,一名华人女性受浙江某私商委托以812万欧元在法国巴黎拍卖成交会上,竞拍获得新发现的两册《永乐大典》嘉靖副册手抄本。这两册《永乐大典》共四卷,分别为卷二千二百六十八、二千二百六十九(22682269)“模”字韵“湖”字册;卷七千三百九十一、七千三百九十二(73917392)“阳”字韵“丧”字册。此两卷回归后,浙江某民间私藏者,继而出示了其珍藏的《永乐大典》副册“阳韵”“堂”字册,册号为“7235”和一散页。上一次发现《永乐大典》是在6年前的20148月,在洛杉矶庭顿图书馆新发现的1册《永乐大典》,卷次为1027010271。私捐:先后有张秀芗、赵万里、赵元方、金梁、徐伯郊等的捐献。

现政府还为了宣传学习《永乐大典》,加强国人国学基础,出版发行了不少仿真影印本,新标点白文版等。如60年代国图版胶片缩印本《永乐大典》,线装20函,202册,载入内容达730卷。19842月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凡220册。19866月中华书局又出版的《永乐大典》影印本,全10册,共录入797卷,418册,1998年加以重印。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永乐大典》17卷“海外新发现”本大彩影版,使《永乐大典》残卷达813卷。此时,北京图书馆还出版了《永乐大典》仿真影印本,全164,影响很大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影印本《永乐大典》全11册,总卷数813卷,收齐了散卷,除加拿大私藏3卷未收外,占所存总数百分九十九。同年,国图影印出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馆藏《永乐大典》全4册。201471日,国图影印出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馆藏《永乐大典》12册。201512月,国图影印出版德国柏林国图馆藏全1册,继尔影印出版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馆藏《永乐大典》全19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新中国还有线装书局,大众文艺版,中国戏剧版,中国书店版,华侨,九州,远方,内蒙古等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永乐大典》校勘通俗读本。而国图、京图则又仿真、影印了不少孤帙单卷的《永乐大典》,以供国人赏览。而日本早在昭和5年即1930年,东洋文库就影印了《永乐大典》5巨册。据说民国时期的涵芬楼影印本《永乐大典》,为古籍线装帧,1080余册。台湾世界书局也于1963年出版《永乐大典》缩印本,全100册,收742卷。19771月二次出版影印本《永乐大典》,全100册,收865卷(含总目、辑略、附编等)。201654日,台湾故宫博物院又限量出版了所藏62册《永乐大典》的高仿真影印本,丝绢古帧,大四开。如此众多的成就展示,为宣传国宝,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华夏上下已初步形成了阅读、研究《永乐大典》,并全面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最新统计,海内外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总计425册、817余卷及部分零页,分散于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先后入藏《永乐大典》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爱尔兰3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

(二)寻找研究《永乐大典》三题议

由于正本《永乐大典》或保留了大量宋元和以前的孤本,珍本,内容广泛而集中,加之装帧形式和书法美观大方,深深吸引了后来人们的眼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故而寻找研究正本《永乐大典》(包括副册),就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迫切需要。而煌煌巨著、闻名遐迩的《永乐大典》正本,尽管已经全部遗失,但人在做,天在看,它不会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也不可能没有线索。这里,就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以求方家雅儒(详细可参考本人最新两篇博文:1《永乐大典》遗失之谜;2《永乐大典》十三疑)。

一、按照《洪武正韵》80《永乐大典总目录》60卷内容线索寻找

我们知道,明成祖《永乐大典》是按照明太祖《洪武正韵》韵和字顺序编排的,由此可知《永乐大典》初步内容范围,也可知朱明王朝最初两朝在《永乐大典》的传沿连续性,或可知《永乐大典》曾是明王朝开国皇帝亲自擘画的,因而更具有宏图大略性质。《永乐大典》一年即成,虽然初名《文献大成》,明成祖也认为不满意,但大致内容装帧形式是基本定了的,其时为1404年,并继续编纂《永乐大典》。第二年,郑和即开始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但仍然存在藏宝或是寻宝的疑题。寻求安全藏宝地,《文献大成》已成,《永乐大典》在编,而按照《文献大成》的编纂速度和不可告人的目的,《永乐大典》的精华主题也应该完成,甚至已经全部完成,俟后仅是装模作样;寻求宝藏,或是建文帝逃跑问题,既是皇权问题,也有建文帝的携带宝藏问题,其中尤其是明太祖从北京带回南京的宋金元号称百万图籍的归宿。

《永乐大典》既然是按照《洪武正韵》体系来的,就可以知其内容大概,再造一部《永乐大典》。有《洪武正韵》作框架,虽然《洪武正韵》有80韵和76韵,可以清刻《四库全书》本《洪武正韵》为宗版;有现存400余册副本《永乐大典》作模本,可作形式上的模仿;有现存《永乐大典》副册选辑内容方式特点作参考,有少至数百大到一万多册号的散册,可以大致推测《永乐大典》的内容范围。加上有关《永乐大典》历史资料载纪,尤其是可据现存的山西灵石杨氏连筠簃刻本并据清内府抄本配齐的《永乐大典》60卷目录等等,为寻找正本《永乐大典》(包括副本),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再造《永乐大典》,带来了充分可能和便利。而且清《四库全书》已辑入《永乐大典》600余种,现存800余卷,有了一定的内容。而任何书籍都是由其载纪内容决定的,形式总归形式,只要广泛收集到《永乐大典》的主体内容,尤其是有关宋元孤本珍本问题,其装包形式特色是完全可以放在其次的。

  二、按照相关皇帝朝代更替情况分析寻找

《永乐大典》正本既然为皇权所为,自然与皇权更替有关。局外人是欲求而不可得的,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么,朱明首帝朱元璋,应该考虑进去。主要是他首先提出编纂“类要”问题,《洪武正韵》作《永乐大典》编纂框架,从北南运百万图籍,尤其是自古天子都有“传万世”观念,自有他的传继方式。或血缘家族,或权臣亲宦,或隐匿的私党。而帮助他打天下的能臣干将,人际关系,不仅能力非凡,能够吞噬旧王朝,也当是有所求而为的。为此,寻找正本《永乐大典》,明太祖朱元璋的问题,也应该考虑进去。当然,朱元璋死后,并不能够如此这般,然而其关系网络是仍然存在的。

明成祖朱棣编纂《永乐大典》,当然是寻找正本《永乐大典》主题。虽然明成祖称帝与朱元璋无甚干系,是武力解决帝位问题的,但称帝即编纂《永乐大典》,并以朱元璋《洪武正韵》为内容框架,说明其继承性是完整的。其间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朱元璋的隐秘暗示和先前的帮助安排,但明成祖孤居幽燕,精神崩溃,最终靠武力血拼,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却是事实。照理说,明成祖是不会买朱元璋账的,但却迫不及待地维系其遗愿,大耗国库,依《洪武正韵》作为《永乐大典》的框架,说明皇权的继承问题很是微妙。《永乐大典》正本完成16年后,朱棣死去。他没有带走《永乐大典》是事实;但没有规划好其存藏问题,致使《永乐大典》最终全部遗失,也是事实;编纂《永乐大典》主编解缙被杀,主编姚广孝神秘死去,相关文武功臣、内廷权要变动快,是事实;《永乐大典》前后3000余抄写者,史上无名,莫知所终,也是事实。而无论如何,那诸多的原抄写者及其形成的历史关系网,是不会不关注《永乐大典》的。

如果说,正本《永乐大典》与全部明廷17帝(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仅涉百万图籍去向问题)俱有相关关系的话,明嘉靖帝朱厚熜则是最有可疑处的,可疑度甚至高于明万历神宗朱翊钧。嘉靖恰生于《永乐大典》纂成百年之诞,甚是巧合。自明嘉靖开始,晏朝殆政,多在宫廷鬼混。有明一朝,怪事迭出。皇帝或偏执木匠工艺,或开沽市议价其间,或自称将军游戏军营,或开“豹房”成“头号玩家”,尤其是无故不上朝,视国家大事为儿戏等等,而明皇庭却于此无能为力,不加干涉。明嘉靖36年,即公元1557年春夏之交,宫中无故失火,虽多潮雨,然毁及奉天门及三大殿,《永乐大典》正本几毁,很是为怪。或此时《永乐大典》已火毁或逸转,故明世宗朱厚摠于嘉靖41年,即公元1562年,令人抄写一部副本,五年方成。皇蔵存置正副二部《永乐大典》,以为虞防。但正本此时或已逸出,副本仅是遮人耳目,玩的不过是李代桃僵、狸猫换太子之计。更由于早在朱祁镇正统14年即公元1449,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已付之一炬,正本与副本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据说宫火时,咫尺之遥,世宗竟连下三道昭谕,假惺惺以弄态。后抄书副本尚未迄竣,世宗薨,葬北京永陵,但曾久不下葬,或是为待抄本而殉之。以书殉葬,古亦有之。如战国魏襄王汲冢竹书、汉文帝时马王堆汉帛等,且殉葬书著不少。而在当时的明朝,殉书者亦不乏其人。如鲁荒王朱檀就将关于唐杜甫的诗注诗评作为殉品。史载,有明一朝,历277年,17帝,惟世宗朱厚熜孝宗朱祐樘二人开启阅示过《永乐大典》,可见密藏至久。孝宗为自己祈祀长命百寿,检出十数帙《永乐大典》医书类,裨以是作祭祀品的。仅世宗则不仅赏析其装潢字体,于义理亦为之悟推。据《明史·明世宗本纪》,明世宗朱厚摠于《永乐大典》“殊宝爱之”,常常“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同时,北京永陵的明世宗墓,建筑宏伟,胜超其它明代皇陵。故《永乐大典》正本藏于北京永陵明世宗墓的可能性很大。或说今用遥感技测,永陵皇墓早已进水,故即使发掘出来,也已无阅用价值。

明神宗万历243月,即公元1597年,无故宫火(史称“天火”),焚毁乾清、坤宁二宫。次年宫火再起,毁坏前三殿。直到30余年后,方新成皇极殿。这又当是《永乐大典》的一次毁损、逸转。明万历年是个不寻常的时日:蒙童登基,神经质地30年晏朝,辽、后金肇国,数征国穷,已显明亡端倪。而海瑞罢官、名臣张居正逝后抄没等,则说明其政治于百姓不谐,心思多用在装神弄鬼的事上去了。明神宗不仅重睐本国神祗,还玩起洋玩意来。如礼请耶稣传教士利玛窦、庞狄我等。其虽于深宫饱读广览,且常使内监外购新版书著,但于文明文化却无甚建树。或由于其好色贪财惯态,睹观特殊国宝《永乐大典》,自是不会放过的(或因此而久不上朝)。故而明神宗为祈保身后安弥,不惜以宫火、重建为幌子,将正本《永乐大典》褫换出来,作为自己死后的殉葬品,永久享馔。继效嘉靖前科,如法炮制。解放后的新中国,为寻找明《永乐大典》正本,发掘了明神宗北京定陵墓(1960年依郭沫若等学者考证意见),结果无藏有正本《永乐大典》。但这只不过说明其隐藏技巧至深至隐罢了。

再就是清王朝。明末时,正副册俱亡佚,正本至今渺无音讯。现存的残卷皆为明嘉靖抄本副册。副册残卷于清雍正时移贮翰林院,至清末。清廷曾两次开启《永乐大典》。一是乾隆修《四库全书》,二是嘉庆修《全唐文》,当以乾隆时期为主。《永乐大典》副册在清乾隆敕修著名的《四库全书》时,即1772年,编修人员曾清查了皇史宬的明《永乐大典》,发现已缺2242卷,千余册,并遴选出500余种,辑入《四库全书》385种(后人又逐渐辑佚出600种)。其中: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共计4946卷。我们可以根据辑入《四库全书》的《永乐大典》图籍内容,推测是否正本,若基本属于正本《永乐大典》编辑主题方向,或可以将《永乐大典》正本定性为清王朝隐匿行为。清乾隆《四库全书》文化功绩很大,但也毁弃了大量汉古籍,尤其是明王朝典籍,几乎是一册不留。对于《永乐大典》副册,清人也是抱“精华已尽,其余可弃”的态度。明末内廷宦官刘若愚《酌中志》曾怀疑“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贮于何处也?”,明嘉靖太史令李维桢还公开称《永乐大典》“冗滥可厌,殊不足观”,说明《永乐大典》正本是失于清朝之前的。而乾隆帝曾派人寻找的《永乐大典》,亦只是嘉靖副本而已。后来有人怀疑《永乐大典》正本藏于乾清宫并毁于清嘉庆时火灾,但查之无果,可见怀疑终归怀疑。清学者全祖望《全祖望集》说:“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明末清军主将多尔衮164452占领京师北京,国宝《永乐大典》是会受到影响的,或者即使为李自成军队抢夺,也最终落入清军。但由于《永乐大典》正本藏南京文渊阁,又与南明政权有关。清军主统帅多铎于1645517日进入南京,抢烧残杀很严重,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早已逃跑于西南黔桂。1661年,永历帝(桂王、永明王)朱由榔在外邦缅甸被执。1648年,淮王东武帝朱常清死于广州南澳岛。至此,明王朝彻底灭亡。总之,《永乐大典》正本若在清朝,很可能是因为大典煌煌巨制、装帧炫目、言涉番邦等,为清廷所忌,或全部毁坏,或整体转移,永不启用。

     三、按照主纂和抄写人员分布传沿情况寻找

关于编纂《永乐大典》,仅《明史》所载的就达3000余人,相关涉的不知其数。但编纂《永乐大典》有名有姓的不过数十人,其余具体事务管理者(内廷)、抄写者,却人间蒸发,连有关明史的大量史料笔记都鲜有提及。按道理说,抄写者虽仅仅是抄写者,但从其书法表现看,文化水平并不怎么低的。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文”是也。更何况从现存的《永乐大典》内容看,抄写者是参与内容选择的。很可能是编纂者提出古籍书本、卷数,抄写者在书本卷数前提下,对段落进行选择,当然,主题内容是不能违背的。而主持编纂者的人数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细化到每个书本的章节段落的。由此决定抄写者在完成《永乐大典》整体上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明撰《永乐大典》正本距今612年,即使尚藏世上人间,也或到了它本身材质的收藏寿命,考古上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女尸现象,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龙髓凤肝。所以,寻找研究《永乐大典》正本,是利国利民的文化大事,是一项系统工程,亟求有司和明史专家、收藏爱好者,统一行动,分兵合击,全力以赴,方可臻达目的。

                        明撰《永乐大典》内页欣赏图览(百度)

   

          公元2022615日星期三农历壬寅夏旬易律夫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