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故】陶行知:行是知之始

 顺其自然h 2022-06-1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按语  

本文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本文的第一段原载于1928年1月15日《乡教丛讯》第2卷第1期,题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终》;1929年7月30日《乡教丛讯》第3卷第12期全文刊载。文章以诸多具体事例来说明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的关系,是陶行知先生“知行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论述知行关系的重要篇目。

教育中“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是陶行知长期思考的问题。而他的“知行观”亦有一个发展历程。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陶行知研究阳明学,信仰其“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主张。而后留学美国,受杜威经验主义教育观的影响,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试验,亦即行动。回国后,陶行知在多年的办学与教育实践中,最终确立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知行观。

对于陶行知而言,杜威倡导“在做中学”的教育和“经验的知识”,以此突破西方传统教育中知识与实践的“二元论”,对其知行观的有产生很大影响,并将其导向了对知识来源与“真知”问题的深入思考。陶行知认为,不由“行”得来的“知”、非在“做”中生发的“知”均非“真知”。这也是他在本文中借由对“墨辩”中三种知识的比较,来突出“亲知”的缘由。他认为:亲知、闻知、说知这三类知识构成了知识的来源,但亲知是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和说知必须把根安在亲知里”,才能发生知识的效用。

在此“知识观”的基础上,陶行知于改造中国教育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知行合一”学说。“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传统中的经典命题,自古即为众儒家先贤以及近代以来的教育家们所关注。王阳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导向的亦为“知行合一”的目标。而“知行合一”问题的背后,隐伏着的是“立人”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孔子所斥之“乡愿”问题的回应。

在陶行知的时代,伴随“救亡-启蒙”与“教育救国”思潮而来的,是“觉民”与“自觉”的问题。在教育层面,“觉民”与“自觉”,二者的内涵意义有所不同。“觉民”的重心在“外”的一面,教育者向国人传播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从而实现国民改造;“自觉”的重心在“内”的一面,其关键在于启牖与醒悟人固有之“向上”精神,而知识教育则为启人“自觉”之途径。对于“立人”而言,惟有“自觉”才能“自立”。“自觉觉人、自立立人”正是陶行知的教育信条。同时期的熊十力先生亦主张,“立人者,引导与扶助一切人,使其皆自立也。”因此,知识与知识教育需得“切身”,需不离真实生活,需以“行”为起始。换言之,与“行”息息相关甚至由“行”而来的“亲知”,是使人走向自发、自觉、自立的起点;亦即,通向“自觉以自立”的开端。这一点,正是陶行知思考知行问题或“真知”、“亲知”问题时,超越于一般教育思想中的“知识论”或知识-实践“二元论”之处。


以上为本文的相关背景及大致延伸。本文选自《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著,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相关链接🔗 

【温故】杜威: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温故】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

【温故】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温故】陶行知:教育的新生

图片

 行是知之始1 

文 | 陶行知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凡此种种,我们都看得清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佛兰克林[2]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气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气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毕撒斜塔[3]上将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又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墨辩”[4]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试取演讲“三八主义”[5]来做个例子。我们对一群毫无机器工厂劳动经验的青年演讲八小时工作的道理,无异耳边风。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实在接不上去。假使内中有一位青年曾在上海纱厂做过几天工作或一整天工作,他对于这八小时工作的运动的意义,必有亲切的了解。有人说:“为了要明白八小时工作就要这样费力地去求经验,未免小题大做,太不经济。”我以为天下最经济的事无过这种亲知之取得。近代的政治经济问题便是集中在这种生活上。从过这种生活上得来的亲知,无异于取得近代政治经济问题的钥匙。

“亲知”为了解“闻知”之必要条件已如上述,现再举一例,证明“说知”也是要安根在“亲知”里面的。

白鼻福尔摩斯里面有一个奇怪的案子。一位放高利贷的被人打死后,他的房里白墙上有一个血手印,大得奇怪,从手腕到中指尖有二尺八寸长。白鼻福尔摩斯一看这个奇怪手印便断定凶手是没有手掌的,并且与手套铺是有关系的。他依据这个推想,果然找出住在一个手套铺楼上的科尔斯人就是这案的凶手,所用的凶器便是挂在门口做招牌的大铁手。他的推想力不能算小,但是假使他没有铁手招牌的亲知,又如何推想得出来呢?

这可见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注释:

[1] 本篇是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1929年7月30日《乡教丛讯》第3卷第12期全文刊载。

[2] 佛兰克林:现译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者。
[3] 加利里:现译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毕撒,即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坐落于此。
[4] 墨辩:指《墨子》中的《经》上下和《经说》上下四篇。
[5] 三八主义:即“三八制”。1886年5月1日,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提出每天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的要求,通称“三八制”。

图片

晓庄学校时期的陶行知

图片

陶行知赴美途中与同学在邮轮甲板上的合影
前排左一为陶行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