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摘录】 ※ 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次,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 ※ 《墨辩》里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 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 ※ 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行是知之始》) 【若有所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已经被我们玩烂了的句子,但真的也就是玩玩而已。 【经典摘录】 ※ 文字与书本只是人生工具之一种,“老八股”与“洋八股”教育拿他当作人生的唯一工具看待,把整个生活都从这个小孔里表现出去,岂不要把生活剥削的皮黄骨瘦吗? ※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 ※ 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 ※ 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若有所思】 说实话,此篇读后的感觉——糊涂。 若教育只是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的话,那何必非得有学校,何必非得有教师? 或许,此篇内容并不能孤立去看,且留着疑问,读完全书再说。 【经典摘录】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山穷水尽——致淩济东的信》) 【若有所思】 本篇部分内容,在前面读中华教育改进社宣言之时已于网络上搜到过,今日读到的是这封信的全文。 信中,陶行知有“依据杨先生的推算,吾兄还有五十年的寿源”“倘使我比您多活几岁……倘使我比您早死几年……”云云,一时好奇,想了解一下陶老这位挚友的生平。 书中的注释对淩济东进行了简介:参与创办南开大学,并为中华教育改进社重要成员。网上搜了搜关于他的资料,原本以为,这样的人物,名字输进去,回车后一定是一大片,出乎意料的是,只有很少很少的简介资料,度娘的简介里说“一定意义上说,凌冰是南开大学的真正创始人”,于是上了南开官网、校史网,仅在早期“短期任教”的教师名单中有他的名字,换了好几个搜索引擎,最终搜到的一份比较详细的《凌冰先生传略》(作者凌培学,凌冰侄孙)。 据这份传略记载,凌冰生于1892年(百度为1891),11岁便中了秀才;1912年入南开中学,期间议论时政云“欲我中华强盛,必大力发展教育”;191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入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与陶行知同学),后入克拉克大学,1919年获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受张伯苓邀请被聘为南开中学第一任大学部主任(后改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兼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1927年被委派任河南大学校长,1928年接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因各种原因登上政治舞台,当时国民党各派系间明争暗斗、四分五裂,凌冰潜藏的教育救国思想破灭,1945年携全家赴美,定居纽约,让儿子和女儿攻读医学,并在家信中说“余此生不能成良相,愿后辈成良医也”;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写信请他回国从事教育,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百度为“婉拒了周恩来总理邀其回国任教育部长的邀请”);1985年,河南大学校长李润田访美,专程访问了凌冰,时年93岁高龄的凌冰将自己一生的办学经验总结为八个字赠李校长——“尊重教员,爱护教员”;1993年9月,逝世于美国纽约,享年102岁。 读完这样的生平,再回头细细品尝从本篇中摘录的陶老那一句“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不胜唏嘘。 2016.5.20 注:当日读至此处,曾保留《凌冰先生传略》全文及网址,今日搬入公众号,欲插入该文链接,才发现这篇文章竟已消失于网海之中。是作者自己删除?或是某些不为人知的缘故?不得而知,念及为中华教育如此殚精竭虑之人,终至湮没无闻,再次唏嘘!(2018.5.27) 图书信息 作者: 周洪宇 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