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文明中,除了被科学领域被实验证明过的,且取得了确切结果的文化观念外。对于涉及人类生活习惯与观念价值的领域则一直是争论不休。不仅争论不休有时会诉诸暴力或战争。 具体一点,比如说宗教信仰、道德伦理以及文化认同等等诸如此类,这些观念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法从客观世界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得以证明它的正确性。因为缺乏这样的印证,所以,一系列类似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军国主义、恐怖主义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因子成为了威胁人类共生的恐怖文化。无疑,这些文化结构从历史经验来确实对整个人类利益是不利的,或者说是损人利己的。从它的价值维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而这些文化的起源都是从匮乏引起,通常是生活在某一地域或者有着统一血缘传统的人群,感受到了自身生存的匮乏性,比如资源的匮乏、安全的匮乏或者尊严的匮乏。因为匮乏,这会引发这等狭隘文化观的形成。 艺术家的文化观必须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与开放性,这就取决于艺术家是从什么样的认知方式来确立自己的文化观。如果此等狭隘的文化观是从避免威胁自身存在的匮乏性中来获得其形成的存在源头的话,那么艺术家的认知则是从体验对方的心理经验开始的,当一只动物因为人类对于食物的匮乏性中遭遇屠杀的时候,在人类衍生出一系列类似赞美勇敢、机智的文化观念时,艺术家感受则能抛开自身的饥肠辘辘感受到动物被猎杀时,箭头划破毛皮、鲜血流淌时的疼痛与恐惧。同样,当所谓的敌我双方在战场上厮杀的时候,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仅能够感受到与自己有着共同文化结构的士兵之痛,而且能够感受到对方士兵的生命之痛。或者是全人类的生命之痛。这种感知方式,首先具有独立性,大部人人不会以此种方式发出感知,而艺术家则能够。所以,这一点体现的是它的独立性。第二,别人只能感受到一类人的生命经验,而忽略对方的生命感知,这体现了它的狭隘性。最后,人本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却非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去完成,这体现的是人类人化的惰性与长期性。 艺术家,能人类智力水平、知识范畴与感知方式得到改观之前,必须首先忍受这些多数人的误解。所以,尼采必须为他的超人思想首先背负“疯子”的骂名。尼采不被他的时代理解这倒是情有可原,更悲哀的事情是,百年之后的今天,真正能理解这个诗人思想的人仍旧寥寥无几。策划:李鹏
编辑:刘旭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