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如何与变化的世界相处?发展中国家如何获得政治稳定?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2-06-15 发布于黑龙江

这本书出版于1968年,正是越战最高潮的岁月。此前一年,亨廷顿作为白宫政治顾问,为美国政府撰写了一篇越南问题政策报告。起初,他只是想分析越南的社会政治结构,弄清越南人苦撑这么多年的深层原因,为美军摆脱越战泥潭出谋划策。

然而在研究越南问题的过程中,衍生出若干带有普遍性的政治问题,亨廷顿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指向一点: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平稳实现政治的现代化?什么是政治现代化?

即国家的政治体制,力量强大、功能完备、可以适应社会变化、有内聚力。你得先有个权威,才谈得了制约权威,你得先有秩序,才谈得到改良秩序。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最稀缺的不是资源,不是资本,而是坚强的政治领导。

 怎么样才算是坚强的政治领导呢?要如何才能建立起坚强的政治领导呢?

不管是君主制,还是议会制,还是三权分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旧有的制度,面对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进行改良,容纳这部分新力量的政治诉求。

原有的政治制度要如何改良呢?

作者认为,主要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权威合理化;第二,功能专业化;第三,参政大众化。

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化水平才算上道呢?

作者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出发界定某个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水平: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

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要如何才能完成政治现代化进程呢?

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发达社会,民众的动员参与水平,与政治制度化水平,是互相适应的,也是高度稳定的。最封闭落后的社会是不会有政治动荡的,发达社会也不会有动摇根本的动荡;最容易出乱子的国家,正是那些处在传统社会向发达社会进化路程中的国家。

这些高速发展中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新兴社会力量已经崛起,尤其是在城市中,中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大量出现。但是,原有的政治体系,依然控制在旧社会力量手中,往往无力容纳新崛起的社会力量,无法输入新社会力量的利益诉求。

这样导致的结果有两条:一是原有政治制度的腐败,二是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这种情况下,要么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要么就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决定最终谁将胜出的是农民的态度。发展中国家最显著的社会特征,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中已经产生了若干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因素,由此新生出中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

而在广袤的农村,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这些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取向,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方向。

农民是很实际的,对于看似虚无缥缈的各种主义、信仰、意识形态是不感兴趣的,他们的主要诉求在于实际物质利益,也就是土地。

在政治斗争中,谁给他们土地,他们就支持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者来说,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土地改革,要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农民的利益需要,争取农民的力量站到自己一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