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仅是“磨课”,更是“磨人”

 木香草堂 2022-06-16 发布于辽宁


“磨课”前奏

好久没有写教育随笔了,心中千言万语,越攒越多,真到要写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了。

不仅是“磨课”,更是“磨人”

本学期一开始,万事全都乱了规章。相处在一起十多年的老公调别的单位里了,辛辛苦苦带起来的两个班级因为全级重新编班被拆的七零八散,全县要求学习新模式并用上导学案,我带的年级已是毕业班了,接受的国培指导任务一个专题接一个专题,关键时刻从不立身的笔记本电脑坏了……

就在这种大背景下,我的本学期的教学生涯又开始了。

一个学期要上两个学期的课,没有时间让你停下来反思,没有时间让你留住脚步去慢慢熟悉学生,一切都在紧张中。

迷茫,迷茫,还是迷茫……课堂上,我曾经非常熟悉的那种热烈的气氛没有了,我的那些和我默契的学生大多已去了其他班级,剩下的几位因为周围的同伴都换了,也黯然神伤,灵气也似乎消尽了,新来的学生不熟悉我,我也不熟悉他们。沉闷,沉闷,还是沉闷……一手拿着课本,课本里还夹着学生的座次表,一手拿着导学案,三样放在手里,来回倒换的自己都乱了阵法。鼓励法、激将法都无法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启发式、探究式都无法再找回未拆班时的那种灵动的课堂。上了二十多年课的我,突然觉得在课堂上找不到北了。

就在这个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县研培中心在小店中心初中举行的“高校课堂建设现场会”,先听了殷校长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材料汇报,再听了两节语文课,回来后,心里似乎有了点曙光。我决定试着也在班里搞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先找课代表商量挑选出了合适的语文小组长,再接着制订了一些简单的规则,此法一用,想不到立即改变了一个多月来沉闷的课堂。学生开始挣着回答问题,有时候会同时站起几个学生,有时候还会因为没有挣到回答的机会而埋怨我。我终于可以丢掉手里的座次表了。

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我也开始试着让学生上台展示,以前的语文课,学生除了听写字词,从来没有机会上黑板写字。现在一上黑板展示,书写是否工整、是否运用了错别字、是否写错了笔画,都在大家的监控下,此招对于锻炼学生的书写和书面表达,都大有好处。

可是,除了收获,我又有了诸多新的困惑。正好,学校里又组织了一次去小店初中的听课活动。这次,我又听取了三节课,课后,我就某些问题找了一位小店执教的语文老师专门探讨了一下。

回来后,结合着自己的课堂,结合着小店模式,一边继续上课,一边继续摸索,并不断地反思着。

我发现,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容置疑的,让学生展示点评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诸多能力。

但是,小店模式是基于他们上晚自习学生有很多的自习课的基础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做导学案,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课前辅导,才有他们精彩的展示课。而我们的学生是一节自习课都没有,一篇课文拿过来基本上都是一节课就要讲完,最多是两节课。如果是一味的让学生上台展示、点评,没有老师的展示课前的辅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很难到位,即使到位,很多可能是从辅导书上不假思索的抄袭过来的,这样的展示不仅没有了意义,也浪费了时间。另外,如果一味的让学生上台展示、点评,不仅少了师生之间的精彩对话,而且也会少了很多的生成性的东西。一切都在预设之中,自然会让学生少了思想碰撞的火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

还有,我发现如果在课堂一味的强调导学案,要求学生把东西都写在导学案上时,学生就忽视了对文本的运用。翻翻学生的课本,学过去的文章,还是崭新的。这是不符合我以前的教学习惯的。语文课上,我一般不倡导学生另外做笔记,所有有用的东西都圈点批注在书上,这样便于以后的复习运用。现在学生所有的东西都记录在了导学案上,而导学案是要上交到老师手里的,这样就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于是,这样上过一个单元后,我决定让学生把自学导航的内容写在导学案上,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可以以导学案上的问题为抓手,来解读文本。一些需要记录和圈点批注的东西,以记录在课本上为主。

这样摸索了近两个月,在整合生本教育理念,结合了小店模式,揉杂进我自己的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我也算是初步有了自己新的教学模式。

不仅是“磨课”,更是“磨人”

第一次去小店学习回来之后,领导吩咐要求按照小店模式上一节公开课。接到任务后,有点恼火,因为当时还在为课堂上找不到北而焦虑呢。但是,推脱不了,就生搬硬套的背了一节《我的叔叔于勒》,结果学校里有事,就耽搁了听。过几天,又要求再讲,双休日,呆在家里好歹又按照新模式备了一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还没来得及试讲,周三在三班用笔记本上课时,电脑突然关机,然后就是千呼万唤怎么也打不开屏幕了。

当时心里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以为硬盘坏了,我这三四年写的东西,全部在这本本里呢!特别是这两年,已经习惯了私藏,很少再去放到博客里去了。送维修点去修,一检查说是主板坏了,县里修不了,要送去临沂修。心里窝火的很,既要花钱,又要耗时间,可是没有办法。

等的过程是心焦,国培研修中有两个专题的指导任务我还没有完成,家里那台我好久不用的台式电脑,速度可攀比蜗牛,好歹比没有的强。晚上坐在“蜗牛”前,耐着性子等我要批改的研修作业,白天里还担心着领导催着讲课,那日子过的可叫惨!

一次次的催着电脑维修店,可就是迟迟修不来,一周过去了,没了电脑,我并没有感觉轻快多少,因为该做的事情还得要做,且加了心焦。上周二,校内的课还没有来得及讲,领导又突然说让我代表本校参加县里协作区的赛课活动,心焦又加上了心重,因为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对方都是强手,担心自己有辱领导厚望。

晚上回到家里,利用那台“蜗牛”机子好歹打开我手里的两节关于磨课的国培资料,特别是《社戏》一课,4段磨课视频,我从头到尾反复看了几遍,一直看到11点多,边看边思考我要讲的课《杨修之死》该如何来设计。苗老师的课堂设计思路和板书设计都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期间,我又利用QQ请求了四川的廖老师帮我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片段,作为课前导引。

周三上完课,想尽办法借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备课,结果那台电脑不仅是个哑巴,安装的是WPS系统且是2013年版本的。又借了同事的一台,工作界面也和我以前的不一样,在制作课件时,总是找不到这个那个的。只能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来备用,辛苦了好久,也没有成型。下午时间,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我把我的备课思路和语文组里的老师们介绍了一下,大家畅说欲言,讨论了一节多课,我本来是设计了五个环节,集体备课后就把一二环节合并到了一起,变成了四个大环节。

周三晚上回家终于利用自己的机子把课件制作出来了,周四第一节课,我在四班试讲,语文组的老师都很积极的来听。讲后,虽然整个环节下来了,我自己感觉没有投入进去,离学生距离很远,离文本也很远。因为都有课的缘故,就没有一起评课。课间空,小孙跑上来,提了一些建议,我把板书又完善了一下。路上碰到小丁,他建议我加上质疑。我又去七年级办公室找到小刘,她就一些细节谈了自己的看法。小庄打来电话,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和前面的导入的视频回扣一下。

回到办公室,结合着同事的建议和自己上课时的感觉,我又打开了课件,再进行修改。删掉了前面几个预设的小问题,调整了思路,把第一个环节由老师的讲解变成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整合了后面的一些补充资料,该删的删,该调的调。幻灯片由原来的12张变成了8张。

下午,我又去了一个不是我教的班级试讲,本来是让他们提前预习的,上课后,才知道他们根本就没有根据导学案预习。且课堂气氛沉闷的很。

最初有点生气,有点心慌,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并临时用上了我已经比较习惯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当在我的引导下带着第一个大问题梳理好故事情节后,学生的思路也被我打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不仅和我有了精彩的对话,而且我们也走进了文本。忐忑的心理一下子放松了下来,在这样的班级,我都可以讲的不错,明天的赛课在自己的班级里,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晚上,回到家里,纠结了半天,我又添加链接上了自己曾经写过的几篇读后感的文章。

我的备课设计

从开学以来,又接手的国培任务虽然让我倍加忙乱,但是在指导别人的同时,我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次关于《杨修之死》的备课,我就从中获益匪浅。

我主要是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找准切入点,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导学目标。把探究“杨修死因”作为文本切入点。制订了四个导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插叙这一记叙顺序。(预习自学目标)2.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3.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认识文学形象曹操与真实的曹操的不同。4.引领学生会读名著,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依据是:一是单元目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全部都是名著中的精彩篇章。选入课本,除了可以按照普通小说来解读学习之外,它更应该是打开名著的一个窗口,也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二是根据教材内容。《杨修之死》虽然也是小说,但是它和《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香菱学诗》不一样。后三篇都是侧重一个故事情节的铺陈展开,对人物从多个角度来细细刻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非常的饱满。而《杨修之死》更侧重的是对事件的叙述,围绕着杨修的死因,串起了他生平的几件颇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三是根据学情。因为这次赛课地点设在我校,我可以很自由的来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关于小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很多的知识储备了,前面的第三单元是现代小说,这个单元的课文除了《杨修之死》也都已经学完。对于小说三要素的学习和文本解读,我们都做了足够的训练。四是结合当前倡导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小店模式教学。

二、精心备课,搞好课堂教学设计。依据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通读文本明思路、细读文本探原因、拓展文本辨真伪、回扣文本话启示。导语由三顾茅庐的视频引出。

环节一,我作为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来处理的。让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一是充分利用起导学案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二是留作备用,为后面的生成问题提供分析的模板。事实证明,这个环节的问题,让学生板书远比老师用投影仪投出来效果好得多。第二个环节细读文本探原因,利用小组教学,先在小组内讨论,一部分展示,一部分点评,全部都是生成性的问题。第三个环节拓展文本辨真伪,这部分的内容,我在设计时有过纠结。这里面既有对文中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的辨别,又有我对读名著的指导。从外人来看,可能有点鱼目混珠,可是,我是针对我的学生来设计的。想通过理论(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和我的习作展示(我写的几篇名著读后感)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名著,也要会读名著。这也是我设计的第四个导学目标。环节四,既有质疑,又有收获,最后用学生对对联来结束全课。

三、预设精简,注重生成。本堂课除了环节一的问题“课文写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共写有哪几件事?曹操分别有什么心理反应?”为很本分的预设外,其他都是在主问题带动下由学生来展示或回答问题再生成问题的。说实话,我以前在讲公开课时,担心自己和学生的配合不好,问题基本上都是预设好的。今天在设计时,就想着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注重生成。最初有些担心,可是在我去别班试讲之后,信心就大增了。事实证明,学生的很多生成性问题都很精彩,也很好的推进了课堂的进展和延伸。

“磨课”后的反思

11月8号,周五,早晨第一节课我在九年级三班执教了《杨修之死》。那节课,我和学生都以很真实的面貌来展示的。学生的表现非常的积极活跃,事实上,自从小组合作教学以来,学生一直是活跃的。有时候,不用我点名,大家随便站,谁抢着谁回答。我喜欢我的课堂是活跃的而不是沉闷的。我也基本上发挥了我的正常水平,虽然因为咽炎嗓子嘶哑,声音不是那么好听。

但是课后,我还是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因为紧张我的语言不够流畅。另外对文本中人物的赏析还是不够到位,特别是听了王主任的评课之后,更觉得自己对这节课的文本处理的很肤浅。我先前以为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不如本单元另外其他三篇,只要侧重于事件的叙述就可以了。可是听了王主任的点评,我才知道其实在文本上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第三,就是课堂语言不够精炼和优美。对于第三个问题,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努力改进的方向。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一些名家尚且如此,何况我等无名小辈。所以,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因为存在遗憾,我们才有进步的空间。

后记:我本是一个不善言谈之人,“不幸”从了教师这一行业。因为怯场,从不敢主动的去争取讲一些公开课,慢慢的就蹉跎了岁月。也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就想取长补短,竭力发挥自己善写的优势,遮盖住自己的短处。谁知如今到了中年,虽然尽力的推却,却一次次的被领导推到了讲课的前沿。记忆中尤为深刻的有三次,一次是单位里实行捆绑式教研,教研组长讲课挣得分数算为该组得分,一次是去年的全校课堂教学大比武,当时参加时,压力挺大,好歹成绩都不错,没有辱没自己教研组长的这个职位。

再就是这次的磨课赛课。我觉得不仅仅是磨课,更是磨人。这次的历练,我想我的“怯场”感可能又会弱了一些。

我本想过一种教好自己的课写好自己的文,这样的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可是身处改革的浪潮里,往往身不由己,也不得不在深水里扑腾两下,不求闻达,但求别溺死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