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织绣实物考:一代人的衣柜,要设计出一代人的风华

 传统服饰 2022-06-16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壶宝一直说是不是可以有针对性地整理一些服饰的时代参考样板,类似标准器,方便爱好者乃至古装剧参考。刚好节前(其实是一个多月前了,你们猜是哪个节前?)收到了《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这本书,它不是针对服饰,更多是针对织物绣品的,正好服饰也是一篇文整理不完的,所以就浅盘一下不同朝代里的那些比较突出或值得突出的风格和要求吧!

生怕你们不知道这是一篇恰饭文,所以把带货信息贴在最前面!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

¥398

秦汉 误入锦绣深处

秦汉由于年代久远,很容易令人生出粗布麻衣、色彩灰暗的印象来。这个我们之前已经通过电影《秦颂》讨论过这种美学的出处,也通过“大秦帝国”系列盘点过运用这种影视套路的历程。

但影视化的效果和历史真相是有区别的,迎合观众的误区固然是一张安全牌,但要做得出彩就应该在符合事实的框架下对观众认知发起挑战——把“秦汉”放进锦绣堆中吧!

△ 影视剧和历史还原的对比

不过锦绣在当代的认知里会比较宽泛,秦汉可以突出“经锦”“锁绣”

至于实物的表现,则可以看今天推荐的这本《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书影

其实秦汉时期的“锦”与“绣”也是很好的示例,可以告诉我们织物与绣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差异,希望可以缓解一下目前影视剧里广泛存在以绣代织的问题。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由于秦汉织造技术所限,它们的锦织物所使用的色彩和表现的图案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色彩少但鲜明,图案循环小但装饰性很强。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而刺绣的自由度就大很多,但又由于采用的是锁绣这种更易于表现线条的方式,和我们目前所见的四大名绣也有很大不同,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为什么我希望大家可以把秦汉放进锦绣堆中呢?是因为相比秦汉时期的其他织物,锦绣有更易于视觉表达的图案和色彩,另一些暗纹的就很难表达。

此外,就是我私心地希望大家看历史不要像看大海一样,海底深处可能阳光透不过去,但历史深处却有古人持灯相望,应是鲜艳动人的。战国时期我国的纺织水平已经极为发达了,这个结论靠的不是盲目的自傲也不是附会的幻想,而是有考古证据的。所以,少吹一点妄想,多表现一点实证。

魏晋南北朝 神奇动物看这里

魏晋南北朝除了可以表现前面提到的锦绣以外,还有极为丰富的动物题材纹样,除了中国传统的龙、凤、麒麟、羽人(这算动物吧),还有大量来自异域的奇珍异兽,如狮子、翼马、孔雀等,还有一些并不原产于中原的植物。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这种时代的变革在服饰上是有所表现的,但又不那么明显,是需要解读和加工的。这就好比,永宁寺雕塑的微笑是如此温柔而富足,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乱世销烟之中该出现的。

△ 北魏永宁寺雕塑

这就是很有趣的悖论,所见的第一感受往往并非是真实的,但在传播上第一观感又有极大的影响里。那怎么办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如何在不违背历史的情况下利用观者的固有印象,做一些突破和挑战啦。

我个人就很推荐那些动物纹样!因为这些纹样对于普通来说是陌生的,它的表现形式又不是现代人熟悉的写实手法,所以就显得神秘莫测、光怪陆离,可以和那个时代对照起来。

△ 阿斯塔那出土的兽纹锦

△ 翼马纹锦

当然,更好的方式是表现服饰上的差异和交流,毕竟这也是一个民族冲突融合的时期,不同的人物在服饰款式上也可以体现出差异。

差点就要忘了说《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的作者李雨来是收藏家,所以书中有大量他的私人藏品,其中明清以前的是这本书首次公开的,对于目前考古比较空白的时代是值得一看的补充。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作者介绍

由于作者就是藏家本人,相比一些学术性的书籍可以拥有更全面的实物照片,正面、背面、打开图,想看的都有!还有详细的尺寸数据、结构图,以及织物显微图。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

¥398

不过对于目前的古装剧市场来说,魏晋南北朝几乎就是一个戏说扎堆的地方,也导致很多人对于这个时期几乎没有准确完整的印象,哪怕是个错误的印象。

隋唐 盛世风貌在皮更在骨

隋唐时期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近年电视剧也比较多,所以分析过很多,不论是开始出现了纬锦(见《丝绸向西,纹样向东——从经锦到纬锦 | 读书笔记》),还是纹样的骨架(见《长安十二时辰:历史不相信临时抱佛脚的答题 | 剧说服饰史》),以及一些典型纹样(见《翼马纹:飞跃东西方,丝绸之路上的“以梦为马”》《这视频味儿太冲!一只能站起来的唐代袜子?》)。

△ 《长安十二时辰》

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里的一件藏品跟我们之前《《大宋宫词》周渝民身上的两条龙,大有来头哦! | 旁听服饰史》介绍过的文物竟然联动起来了:

△ 《大宋宫词》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这种联珠龙纹是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的,因为联珠纹带着异域色彩,而龙纹又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它们的交汇融合就颇具象征意义。这个意义对于古人来说,它们可能是不自觉的,否则不会存世文物并不多了,但对于我们这些向前回顾的现代人来说,则显得意义非凡了。

△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联珠龙纹

△ 日本正仓院收藏的联珠龙纹袍

△ 微博截图

唐代背景古装剧的服化道在考据上已经比其他时期的要卷了,那么简单的照文物仿制显然就不会令人有惊喜了。该怎么做好这个让很多国人感到精神有所寄托的朝代呢?按部就班是不够的,要更惊喜、更有系统性、更有历史设计感,这些或许才是未来的方向吧!

明清 六百年来细细品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这本书里比较大的比重其实在明清时期,作者之前也出过两本大部头,分别是《明清绣品》和《明清织品》。这也是作者是收藏家的缘故导致的书籍侧重点偏差,学者们都比较偏爱早一点的时代,而收藏家一般比较容易收藏到传世品更多的时代

可能是因为明清时期的藏品品相更好的缘故,很显然书中表现的细节也更清楚,有的藏品提供给学校测量过,结构图更为专业细致。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不同,对于这个时期的服饰表现要求也会不同。比如,秦汉的要求就是打破误解、构筑空白;那么,明清的要求怎么也得是还原工艺、表现细节。这个在现代工业的加持下,其实也没那么难的,在影视行业的热钱衬托下,也根本没那么贵。

以下面书中的这个獬豸补子为例,纹样细节和工艺区别,是要表现出来的: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目前明清古装剧主要还是对古画的cos,但明清画作多,实物更多,并且画作和实物是有差异的。这就好比,龙袍可手绘、可刺绣、可织锦(这些每个下面还能细分),图案可能差不多,但上镜差别就大了去了。对于明清这六百年,服饰细节要求高一点,是应该的。

△ 明朝古装剧

此外,实物和画作的差异,也是可以拉开距离的地方。实物,尤其是一些民间的藏品,种类比想象之中丰富,有很多突破规章的地方,对于表现编剧笔下具有现代人性格的角色是很好用的。

△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插图

缺点也是有的,毕竟对于大多数只是临时抱佛脚的影视剧服化道设计来说,考证实物比收集古画麻烦多了,就会显得很是力不从心了。但对于我们吃瓜群众来说,不就正好可以看出到底谁在裸泳么?

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