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 · 何浩《万壑秋涛图》

 泊木沐 2022-06-16 发布于辽宁

何浩《万壑秋涛图》,纸本墨笔,纵27厘米,横4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款识云:“万壑秋涛,何浩写贈。”画名即从此而来。

一、何浩是谁

关于何浩其人,《广东通志》卷七十《杂事下 · 补遗 · 颜主事画》条云:“林良,字以善,南海人。少聪颖,以赀为藩司奏差。能作翎毛,有巧思,人始未之奇也。布政使陈金假名人画,良从旁疵谪商评。金怒,欲挞之。良自陈其能,金试使临写,惊以为神,自此腾誉缙绅间。时复绘花草,曲尽其妙。虽祖黄筌、边景昭,然荣枯之态,飞动之势,颇自心得,遂成一家。始,主事颜宗善山水,知府何寅善人物,皆乡先生也。良每学之,独畏宗,曰:颜老天趣为不可及也。晚复为白描小景,然终不及翎毛花草之工。后拜工部营缮所丞。黃缘巨珰,得直仁智殿,改锦衣卫镇抚。良善谑咏,已而沾士大夫膏馥,为诗始颇有可观者。都御史何经号敏捷,日与之剧饮唱和,或顷刻成诗百篇。因结为兄弟,良由是名益显云。……后有何浩,亦以松著,皆不及(林)良名之盛云。”

《广东通志》将何浩附于林良传后,必然有其原因,我们或可就此对何浩事迹略作推测。首先,何浩的籍贯。林良是广东南海人,《广东通志》将何浩附于林良传后,意味着何浩与林良应当同为广东南海人。这点可以从《万壑秋涛图》的印章得到证明。在画卷末尾处何浩的款识下铃有“笔底云山”“五羊东溟图书”两印。后一印之“五羊”当即广州之别称。屈大钧《广东新语》卷五五羊石条云:“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阛阓永无饥荒。吉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今坡山有五仙观,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有蹲者、立者,有角形微弯势若抵触者。大小相交,毛质斑驳。”屈大钧关于广州别称的记载虽然晚出, 但是其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

其次,何浩活动的年代。林良与何经不但 “剧饮唱和”而且“结为兄弟”,表明两人年龄相仿。何经是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进士。后曾任工部郎中等职。成化十九年(1483年)以平定广西荔浦诸蛮之功擢升右副都御史。成化二十年(1484年)至北京入觐,时年五十岁左右。由此推测,林良当生活于明宣徳至弘治年间。《广东通志》将何浩附于林良专后,表明何浩当为林良同时或稍后时人。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另有一同名画家何浩。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三南宋一节在列举李瑛、侯守忠、吕源、卫昇、宋良臣、吴元亨、徐世昌、王安道、刘兴祖、何世昌、卫光远、刘文忠、何浩、曹莹、宋碧云等15人之后指出“右十五人并工花鸟,安道、光远、浩、莹四人宗李迪,兴祖宗韩祐,碧云兼善人物”,很显然,“宗李迪”的何浩与“以松著”的何浩并非同一人。

最后,何浩的身份。林良“虽祖黄筌、边景昭。然荣枯之态,飞动之势,颇自心得,遂成一家”,并因此而“得直仁智殿”。这就表明林良是明代的画院画家。宣德弘治时期的宫廷画家主要隶属于文华、武英、仁智三殿。文华殿和武英殿分别位于紫禁城内太和门两侧。文华殿在东侧,武英殿在西侧。仁智殿也称“白虎殿”,位于文华殿之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云:“文华有直殿中书,择能书者居之,武英殿有待诏,择能画者居之,如宋之书画学也。”沈徳潜《万历野获编》云:“凡杂流以艺进者,俱隶仁智殿,自在文华殿、武英般之外。"由此可见,文华殿和武英毀主要安置相对重要的书画家。而仁智殿则主要是级别较低的画工从事创作活动的场所。《广东通志》将何浩与林良相比较,显然暗示何浩也当为画院画家。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曾收藏另一件署名为何浩的《万壑秋涛图》,其款识云:“万壑秋涛□仁智殿兼□□五羊何浩写",因为文字漫漶,有些字已不可辨识,但是“仁智殿”前当为“直”字无疑。如果这件作品不伪,则可进一步证明何浩确为明代画院画家。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何浩为明代弘治时期广东籍的画院画家,以画松闻名。明代画院画家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皇帝钦点和科举考试。二是通过他人举荐。三是画院内部的父子相袭,师徒相传。根据上述情况分析,何浩能得以进入画院当是他人推荐的结果。很有可能,何浩以画松著名而被推荐进入画院。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他的题款只有姓名和 画名,没有诗文題跋。不能像林良一样作诗并“颇有可观”,因此井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便湮没无闻了。

二、万壑与秋涛

《万壑秋涛图》的画名为何浩自拟。自宋代以来,自拟画名的情况逐渐增多。到了明代早期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林良的很多作品上也有自题的画名。因为是作者自拟,画名为我们考察这件作品提供了帮助。首先来看万壑。《说文》云:“壑,沟也。”可见壑即深谷深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 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都用“万壑”形容山峦绵延起伏,高低重叠,由此可见沟壑的意象之美。其次,来看秋涛。与万壑可以指实不同,秋涛显然与流水无关。这里的秋涛指的风过松林所发出的波涛之声。松涛亦称松风,唐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云:“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这里的松风即松涛之意。黄庭坚《松风阁诗》云:“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洗耳不须菩萨泉”显然就松风而言。

唐人在诗歌中已将万壑与松风联系起来。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云:“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人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万壑松”当即万壑松风之意。但是在绘画上的表现还要等待。

注:巨然《万壑松风图》

五代巨然最早描绘了万壑与松风的题材。巨然的《万壑松风图》采用全景式的构图,层峦叠嶂由近及远不断向画面深处推进。巨然对万壑的描写非常经意,一条蜿挺而下的沟壑从画面的左上部一直延续到下部画面的中间,成为画面的主体,潺潺的流水则强化了沟壑的幽深与静寂。与此同时,巨然在画面下部的的沟壑中布置了几棵姿态各异的松树,松风的意境因此显现。从巨然的《万壑松风图》来说,万壑的意象显然有胜于于松风。两宋之交的李唐也创作了同题作品。

注:李唐《万壑松风图》

与巨然相比,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显然将镜头拉近,画面所选取的景物已大为减少,但是描绘的重点更为突出。群山沟壑的流水汇集而下,形成了画面下部的主体。因为是近景描绘,松树占据了画面下部的中心。可以说松风的主题在李唐的作品中体现地更为明显。槪括而言,在五代和两宋以万壑与松风为主題的作品中,万壑的主题更为突出。

何浩《万壑秋涛图》所描绘的是广布于沟壑流水间的松林。从画面的起首处开始,就已经是茂密的松林,经过流水的间隔之后,在画面上形成了四处水中孤岛,前三岛上的松林都枝叶葱茏,灿漫生长。后一岛上的松树则在飘渺的水气中若隐若现。乾隆御题“长松能作风,风作涛声泻。万窍禁不鸣,曲高和者寡。静籁已入听,湿翠复堪把。壁间挂古琴,成连不能写,”在一定程度上槪括了《万壑秋涛图》的主题。

何浩绘画“以松著”,这在《万壑秋涛图》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何浩长于画松首先与广东绘画的影响有关。明代的广东绘画似乎有画松的传统,这其中林良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花鸟画家,画面上的各种禽鸟都要靠树木枝条来栖息,因此树木的描绘也是重点之一。在林良的花乌画作品中,松树的形象大量出现。除此之外,陈瑞的影响值得重视。《岭南画征略》引《广东通志》《新会县志》《广东新语》说他:“性豪迈,善写云烟山水,又工画松。成化中驰名艺圃,至京师授直仁智殿锦衣卫镇抚,漫笔作《希夷骑驴图》,益精绝。”陈瑞为广东新会人,陈献章的学生。他不仅擅长“云烟山水”而且“工画松”,这些因素都在何浩的作品当中体现出来。又据屈大钧《广东新语》卷十三云:“有张千户善画松。白沙有歌云:张侯画松人不识,松不画横惟画直。上干青霄下盘石,倒卷苍龙二干尺。神物安可留屋壁,变化虚空了无痕。不然恐遭雷斧辟,左手执弓右持戟。取胜无过万人敌,侯莫画松费笔力。张千户松不多有,观此歌亦可想见其妙矣。”张千户是当时一个不知名的画家,但是从陈献章的赞颂来看,其绘画水平是相当之高的。

与巨然和李唐不同的是,万壑的主题在何浩这里被弱化处理,可以说沟壑的存在是为松涛意象的展开服务的。如果说乾隆的诗更多描写了秋日的松风,那么他的引首题名“半天龙吟”则更多强调了万壑的意境。“半天龙吟”显然是就全部的画面而吉,在秋水的衬托之下,似乎确实有游龙矫跃其间。应该讲,就这件作品而言,乾隆皇帝的理解自有其过人之处。

何浩的山水受到广东画家的彩响。上文提到颜宗“善山水”,林良曾感慨说“颜老天趣为不可及也”,今藏广东省博物馆的《湖山平远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除了广东本地画家之外,画院画家对何浩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宣徳至弘治年间是明代画院鼎盛阶段。此时画院的院体画风已经得到了根本确立,形成了融宋代李、郭、马、夏派系于一体的典型明代院体格式。戴进把南宋的浑厚沉郁的趣味加以变化,成为一种健拔劲锐的风貌,后代称之为“浙派"。此后的吴伟、张路、蒋嵩等都为浙派与院体风格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很明显,何洁的山水受到了戴进及其他院体画家的影响,写意的笔墨和精致的造型可以看成是关键的两点。

万壑与松风是五代宋人所喜欢的题材。这是一方面与題材的诗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绘画的表现手法有关。元代的山水画则基木上放弃了对万壑松风题材的描绘。到了明代之后,这一题材又再次兴盛起来。就何浩的《万壑秋涛图》而言,明显可以看出宋代绘画对明人的影响。题材的回归实际上暗示了方法的回归。但是何浩也表现出与前人的不同。在他的作品中,松风主题的表达超过的万壑主题,这虽然是一个微小的变化,但是却产生了一件可以使何浩留名美术史的经典作品。

三、乾隆皇帝的 “张冠李戴”

《万壑秋涛图》是何浩“写赠"他人之作,具体的赠与者已不可考。亦这件作品上,除了何浩的两方印章以外,还有“乾隆宸翰” “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御书法鉴藏玺”“无逸斋精鉴玺”“三希堂精鉴玺”“几瑕鉴赏之玺”“宜子孙”“钦取”“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鉴藏印。这就表明,这件作品在清代中期之后一直被内府收藏。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此作被淸逊帝溥仪带出紫禁城,藏于长春伪满洲国皇宫小白楼。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国兵在争抢时将乾隆所题引首“天半龙吟"撕裂断开,一直尚未修复。此后这件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从《万壑秋涛图》的流传史来说,清代内府收藏占据了它的大部分时间。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何浩是明代画院一个岌岌无名的画家,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在他的作品上书写引首并题诗呢?对于一个明代的普通画家来说,这显得有点不同寻常。如果单纯从作品水平的角度考虑是有道理的,但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

从收藏玺印来看,《万壑秋涛图》为《石渠宝笈》所著录,《石渠宝笈》是历经乾隆与嘉庆两朝,前后历时70余年编撰而成。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它是继宋徽宗之后最更要的内府收藏著录书籍。将淸内府收藏书画作品悉数辑录,收录作品计一万二千余件,卷帙浩繁,蔚为壮观。其中著录的淸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 册等九类;每类又分为上下两等,真而精的为上等,记述详细;不佳或存有问题的为次等,记述简略;再据其收藏之处,如乾淸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各自成編。

《万壑秋涛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其卷三二云:“宋何浩《万壑秋涛图》一卷,素笺本墨画,款云:万壑秋涛,何浩写贈。下有“笔底云山”“五羊东溟图书”二印,前有铃取一印。卷高八寸四分,广一丈四尺二分。前隔水御題诗云:“长松能作风,风作涛声泻。万窍禁不鸣,曲髙和者寡。静籁已入听,湿翠复堪把。壁间挂古琴,成连不能写。乾隆庚申新秋御题。”下有几暇鉴赏之玺、乾隆宸翰二玺。引首御題“天半龙吟”四大字,款署乾隆御笔。下有乾隆宸翰一玺,御笔题签,签上有乾隆宸翰一玺。”对照乾隆的题拔和淸宫的收藏玺印,我们可以确认《石渠宝笈》初编所著录的《万壑秋涛图》就是目前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这件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石渠宝笈》将这件作品定为宋代何浩所作。上文已经指出,《万壑秋涛图》的作者为明代画院画家何浩,宋代何浩则与此画完全无关。《石渠宝笈》的编纂者之所以这样做,可能出于风格的判断。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指出,何浩的作品主要以表现松风为主,他的构图与南宋的边角山水有相似之处,这恐怕是将这件作品收入《石渠宝笈》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乾隆皇帝鉴赏意见的影响。《石渠宝笈》初编的编纂者有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庄有恭、裘曰修、陈邦彦、观保、董邦达等。这些编者均为进士出身,其中许多人兼善书画,如张照“书法精工,实为海内所共推重”,梁诗正“临池初学诚悬,继參文赵,晚师颜李,格凡三变”,董邦达“工绘事,御制诗咏甚多”等。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书画作品进呈皇帝,被内府所收藏,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之中。对于这些人来说,判断《万壑秋涛图》的真伪并不是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耽于乾隆的既有态度,不敢直接指出作品的真伪。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子明本和无用师本的反复鉴定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当事人之一的沈德潜即借在伪本上题诗的机会暗讽此事,他说:“敕命小臣题纸尾,迫窘诘屈安能为。昔年曾跋富春卷,今阅此本俯仰兴赉咨。天章在上敬庚和,秋蛇春蚓敢望局岣嵝山尖碑。”应该说,《石渠宝笈》编纂者的心情大概和沈德潜相差不多吧。

由此可以肯定,将明代何浩《万壑秋涛图》认定为宋代何浩得作品,其意见主要出自乾隆。这个明显的张冠李戴对于提高何浩的地位井没有产生什么作用,但是却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我们的疑问。正是因为乾隆认定其为宋人作品,因此才有了题诗和引首的事情。这就不得不说到乾降皇帝鉴赏能力的问题。我们知道,一方面,通过乾隆在《万壑秋涛图》上的题跋来看,他对于这件作品的理解是很到位的。无论是御题诗还是引首大字“半天龙吟”对整件作品的概括都非常准确。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对于作品真伪和时代的判断又确实令人不敢恭维。除了广为人知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以伪当真,题咏殆遍以外,乾隆还将五代董源传世重要作品《夏景山口待渡图》定为次等,将伪造的米芾《云山图》列为上等,将元赵孟頫行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坤图诗》定为次品并在卷首题“双钩赝作佳者”,如此等等。明代何浩《万壑秋涛图》定为宋人所作,也是乾隆鉴定失败的证据之一。当然我们也应该对乾降皇帝怀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张彦远曾说:“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此言庶几近之。

摘自《中国书画》2014年04期 张眠溪

高清图片 · 欣赏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