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周一书丨《有趣的语文》:先做好“经师”,再为“人师”

 淑心阅读 2022-06-16 发布于江苏

《Shut Up》总第451期 2020年03月27日 第30期


以每天五十页的速度,这周读完了凌宗伟的《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这本书其实是写给教师看的,更进一步说是写给任教语文的老师们看的,全书由5个篇章组成,分别论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语文教师要有一点课程意识,语文课堂要有趣一些、语文老师要是一个有趣的人。很像是发表在语文老师论坛板块的所思所感组成的合集,字里行间看到一位优秀人民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和让课堂变有趣的经验分享。

作者在文中关于语文教学大致有这样几点认同,首先一点就是我在标题中提到的先做经师,再为人师。就是说一个人民教师你先把基本功练好,把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这就是达到经师的基本要求,然后再教学生做人做事。作者说教师就是“教书匠”,要有匠人之心,更要练就匠人之功,有匠人般精湛的技艺。然后再去教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别你自己的理论知识都还不扎实的,自己都没学明白呢,你怎么教学生?那是教不好的。

第二个观点就是语文课堂要生动有趣,所以语文老师要是一个有趣的人,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作者反对按教案教学,他说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教学不能拘泥于定式,要“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他举例子有一次说课,是在别的班级进行,他原先的预计是先不给学生发教材,然后启发过后让孩子有针对性的读课文,但谁成想那个班级的班主任觉得这堂课很重要就先把教材发下去让孩子们先读先了解,那这个方案就用不了了,怎么办,作者说我就直接坦白自己的预设,然后让孩子们重新去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生们朗读的过程中他发现有的孩子拿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作者灵机一动,把这堂课改成了教孩子们如何做思维导图。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

那能够做到课堂的生动有趣,那必定这位老师也是一个“好玩”的人,是一个敏感的人,是一个乐于行走和批判的人,你自己没有生活的体察,对生命的感悟,怎么可能教给孩子更细腻的东西呢?所以要想让学生做到,凡是自己先做到。

还有一点,作者说语文是对生活的体察,教育出自对生命的尊重。如果没有这点认知,语文课是一潭死水,老师没有教学热情,照本宣科,孩子们没有学习热情,死记硬背。作者提到现在的老师把孩子教成“没问题”的人了,而这却是最大的问题之所在,因为只有老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呀。不然大家都钻到标准答案里面,都有相同的大脑,那还哪来的创新呢?

说到尊重,还忍不住想分享一个例子,有一次作者给别班代课,这些学生他当然就叫不出名字了,但是作者觉得叫不出名字是对同学的不尊重,那怎么办?他首先让孩子们拿出一张纸,然后把这个困惑跟孩子们说了,希望在提问的时候能叫到他们的名字,孩子们就纷纷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举起来,老师看到了,但也不能整堂课都举着呀怪累的,学生们又开始想办法,把纸折起来,但是容易倒不稳固,作者又提醒孩子们可以利用数学的一个原理,孩子们又开始折三角形,最后每个孩子面前都有一个小纸山,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让老师一眼就看得到,这就是尊重生命的最好例子,没有尊重,何来启发?

这本书只适合老师看吗?

读这本书,给我的收获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不再抱怨,而是学会去行动找方法,这要是以前一谈到教育这个话题,我有一千句对它的批判,但是现在我不会了,任何事都是有利就有弊,我们不能一味抱怨它的不好,知道它哪不好,那我何不出一份力试着去改变呢?所以我在向着我的教育理想去努力。

第二个就是这本书激发我对教育的反思,这本书不是只适合语文老师看,也不是适合所有的老师看,他同样适合家长看,适合任何人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一提到教育就把它扔给学校,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统统都扔给学校,出了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可是不是这样的,家庭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学校,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不主动学习,不了解这些内容,家庭的环境不好,学校再努力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孩子,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凌宗伟老师说的这些,何尝不是对人成长的启发?

所以这本书,适合所有愿意成长的人读。这本来自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的呕心之作,是本好书!


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