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马。 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 ----宋·姚勉《贤八咏·嵇康抚琴》 ![]() 嵇康形象 公元262年(一说263年),位列“竹林七贤”、名动天下的曹魏中散大夫嵇康因友人吕安案受牵连,被当权的司马昭、钟会集团指称谋反而处刑。临刑前,嵇康神色泰然,向兄长嵇喜要来自己平时挚爱的琴,弹奏出一曲《广陵散》,乐音悠扬清越,令到场为其求情的三千太学生无不动容。曲终,嵇康悠然叹惋:“《广陵散》于今绝矣!” 语毕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在场之人无不默然流涕为之叹息。 而在观刑的人群中有一个弱小的身影,望着眼前的一切呆呆出神,浑然忘了哭泣。他甩开姐姐的手,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到处寻觅父亲那熟悉的颀长身影,却怎么也找不到。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嵇绍,嵇康之子,时年十岁。 嵇绍,字延祖,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镇)人,魏嘉平五年(253年)出生。嵇康在狱中时,将嵇绍托付与曾经的友人山涛(嵇康不顾山涛劝告,矢志不为司马家之臣,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其绝交,但仍信任山涛为人,故而以子嗣相托),并给嵇绍写下一封数千字的《家诫》,谆谆教导嵇绍立志清远,谨言律己,谦诚待人。 ![]() 嵇绍像 彼时的嵇绍尚处冲龄,本该是与伙伴嬉玩笑闹的年纪,可能还不能理解父亲文中的那些文辞典故,但他却能从中体味出父亲的谆谆之意和良苦用心。此后他负起持家重任,虽然因父罪不能外出,但他恭谨细致地侍奉母亲,以期抚慰母亲心中的悲痛。嵇康好友、“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和王戎,对嵇绍也一直视若己子,悉心照顾。在成长的岁月中,嵇绍追随着父亲的脚步,矢志向学、饱学诗书音律,潜机待时,而时代的风云也在悄悄变化。 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举伐蜀,邓艾趁魏蜀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率军间道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蜀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咸熙元年(264年),钟会与蜀降将姜维勾结,据蜀为乱,旋即身死。咸熙二年(265年)九月,司马昭病逝。十二月,司马昭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于己,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即位初期的司马炎,励精图治,重视生产,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颇有一番新朝气象。 ![]() 司马炎影视形象 而嵇康生前的好友,其在新朝的境遇也大不相同。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已于景元四年(263年)去世;刘伶曾任建威将军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之后拒不应召出仕;向秀被逼出仕,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阮咸未得任用;王戎因太原王氏出身屡次升迁,参与晋灭吴之役,后位至三公。 而嵇绍的庇护人山涛任奉车都尉、北中郎将,后入朝为侍中,迁尚书,掌管选拔官吏,上书向司马炎奏请称,“《康诰》(尚书中的一篇,是西周时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百姓的命令)上记载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可以和郤缺(春秋晋国政治家)相比,应当任用为秘书郎。”司马炎素来倚重山涛,因此更为拔擢嵇绍,下诏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嵇绍终于迎来出仕的机会,在西晋官场有了一个不错的起点。 ![]() “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好友山涛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经过多年的准备,司马炎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水陆并进大举伐吴,仅用时三个月兵临吴都建业城下,吴主孙皓出降,东吴灭亡。至此西晋完成了一统中国的大业,结束了汉末百余年的纷乱割据局面,至此迎来了政通人和、繁荣富庶的“太康之治”(280年-289年)时代。 在此盛世之时,正值盛年的嵇绍贡献着自己的才能,多次升迁,官至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举荐贤能,政治清明。他的政绩得到当朝高官的赞扬,尚书左仆射裴頠常说:“如果让嵇延祖(嵇绍)担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人才不再有遗漏。”后来嵇绍又转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内史,因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未赴任。丧服期满后,他升任徐州(古州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刺史,正式成为一州的行政长官。当时,曾与巨富王恺斗富的石崇管理徐州军事,骄恣暴戾,但嵇绍恪守父亲教导他的谦冲之道,劝说石崇加以改正,石崇一反常态,对他甚为亲近敬重。 但是盛世并没有一直维持下去,而嵇绍的人生也进入转折点。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逝,时年五十五岁,长子司马衷继位,就是史上人所共知的“白痴皇帝”晋惠帝。从此外戚专政、宗室拥兵擅权,国事日益纷乱,中国历史即将再次进入无比黑暗的“八王之乱”时代。晋惠帝作为傀儡,其操控者如转马灯般轮换,嵇绍作为朝臣无力募兵勤王入卫,但是在纷乱的政局中恪尽职守、谨守臣节。 ![]() 晋惠帝司马衷形象 晋惠帝元康初年(292年-293年左右),嵇绍改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朝中先后由外戚杨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皇后贾南风主政,侍中贾谧(贾充养子、贾南风之侄)凭借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国民男神”潘岳等人都依附于他。贾谧为招揽人才,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却厌恶其为人,拒绝不理。 后来贾后妄图毒害晋惠帝行废立之事,赵王司马伦等带兵入宫,将贾氏一族屠杀殆尽,贾谧也被诛杀。因为嵇绍不亲附恶人,受封弋阳子(子爵),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赵王司马伦大权在握自立为帝,被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等联军击败,晋惠帝复位,司马伦一党被朝臣捕杀。纷乱的政局下,嵇绍出任侍中,在此期间他有感于朝政动荡,上疏希望晋惠帝及当权者吸取之前变乱的教训,但晋惠帝不听。 永宁二年(302年),齐王司马冏拥军入京辅政,成为新一轮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他大肆建造宅第,放任骄纵,嵇绍为此劝谏司马冏,但司马冏不听从。另一次,司马冏与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嵇绍身着朝服求见,董艾就对司马冏说:“嵇侍中善丝竹,可以让他弹琴。”司马冏正有此意,就命人抬琴进来请嵇绍演奏。嵇绍郑重答道:“您匡复社稷,更应讲求礼仪,端正秩序。我今天穿着整齐的礼服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些乐工的事呢?如果我身着便服,参加您的私人宴会,那便不敢推辞。”司马冏等人听了此话后,都很惭愧。 由此可见嵇绍匡正社稷礼乐的决心。 ![]() 八王之乱形势图 同年,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齐王,长沙王司马乂作为响应,将齐王司马冏捕杀,司马乂主政。太安二年(303年),嵇绍未接受御史中丞一职,再次出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驱都城洛阳,讨伐司马乂。司马乂向部众说:“今日西征,谁堪都督大任呢?”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在前引导,我等虽死犹生。”于是司马乂以嵇绍为使持节、平西将军。 永兴元年(304年),在朝内任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进行突袭,司马乂被俘,被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杀死。嵇绍重任侍中。成都王司马颖恣意妄为,将惠帝群臣罢黜,嵇绍也被免为平民。不久,司马越裹挟晋惠帝北征司马颖,再次征嵇绍为侍中。无论乱世如何,嵇绍始终坚守职责,因晋惠帝流亡在外,他奉诏驰往皇帝车驾所在进行护卫。 此时司马越的军队已在荡阴(今河南汤阴)被司马颖击败,晋惠帝脸部受伤,身中三箭,百官及禁卫作鸟兽散,只有嵇绍端正冠带,在乱军之前挺身保卫皇帝。司马颖的军士把嵇绍按在马车前的直木上。晋惠帝忙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军士则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不伤害陛下一人而已!”然后将嵇绍杀害。嵇绍为国尽忠捐躯,彻底履行了自己职位“侍中”侍从皇帝辅助朝政的职责,时年五十一岁。 ![]() 嵇绍的鲜血溅到晋惠帝的衣服上,晋惠帝为他的死而哀悔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晋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由此可见晋惠帝深受嵇绍辅佐护卫的感动。 后来的时代,不同的人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用不同的方式祭奠、品评嵇绍。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路经荥阳,经过嵇绍墓时,哭得非常悲伤,为其刻石立碑,上表请赠官爵。当时的皇帝晋怀帝司马炽遣使赠嵇绍侍中、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进爵为弋阳侯,以少牢礼(用羊﹑豕二牲,为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之礼)祭祀。 永嘉六年(312年),徐图中兴的琅玡王司马睿为左丞相承制,认为嵇绍为君为国死节之事意义重大,于是上表请赠太尉,以太牢礼仪(用牛、羊、豕三牲,为天子祭祀社稷之礼)祭祀。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为晋元帝,赐嵇绍谥号“忠穆”,再次以太牢礼祭祀。 ![]() 晋元帝司马睿像 后世的文人、学者也纷纷对嵇绍尽忠晋室的行为进行品评。 肯定嵇绍的行为,称赞其忠义节烈者有之,大多本身便是忠臣义士,如杜甫、韩偓、文天祥。文丞相更是写下千古名句“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痛斥其不孝于父者有之,多为崇理学礼教之士,如朱熹、王夫之、顾炎武。朱熹评论说“嵇康魏臣,而晋杀之,绍不当仕晋明矣。荡阴之忠固可取,亦不相赎。事仇之过,自不相掩。” 舜杀鲧而用其子禹治水,史上此类例子不在少数。然而这一切哀荣、毁誉,都与嵇绍无关。 时间进入近代,关于嵇绍的争议依然不停。鲁迅先生是嵇康的“粉丝”,历时二十余年校勘《嵇康集》十余次。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当中,他对嵇康的思想做了一个鞭辟入里的总结:“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人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昭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黩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 鲁迅校勘《嵇康集》 嵇康虽然不满司马氏所作所为,不满当时曹魏当局的政治现实,放浪形骸纵情山野,但他内心其实怀着对曹魏的忠义之心,而且对身边亲近之人出仕并没有异议。他教导嵇绍也都是为人节义的道理:“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嵇康为友人吕安鸣不平,最终一同赴死;而嵇绍作为晋臣,在战火纷飞政局纷乱中坚守社稷,恪守臣节,保卫皇帝而死,他们都为守卫心中那样宝贵的东西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嵇绍数十年来内心守护的,不只是晋惠帝,不只是晋室王朝,其实是父亲嵇康一直以来的教诲:让他秉持忠义、立志清远,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人。初旭认为这才是嵇绍与其父嵇康最大的相同之处。而这才是真正的“广陵余韵”吧。 秉笔至此,初旭不禁还要再补叙几句,“广陵余韵”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嵇绍之侄嵇含由嵇绍抚育养成,历任征西参军、尚书郎中、中书郎,后奉命镇守荆州,死于兵祸,为东晋开国保全荆襄地区奠定了基础。他还是我国有信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位植物学家,著有《南方草本状》,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植物学文献之一。而“竹林七贤”其余几位的后裔,如阮咸之子阮孚、阮瞻,山涛之子山简,后来均在永嘉乱世中鞠躬尽瘁,为风雨飘零的晋室尽忠。 “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嵇康在《家诫》中教导嵇绍遵从心志、矢志不移,而嵇绍也用自己的一生作为《家诫》的注脚,活成了父亲期望的样子。 嵇绍无愧于君,无愧于父,也无愧于青史。 那么大家对于嵇绍的事迹是怎么看待的呢? |
|